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去捕捉身边的数学,让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零距离,我们的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课前孕育——亲历生活实践,感悟数学知识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实践活动,提前感悟数学知识。首先,要搜集数据,积蓄数学信息。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两种物品,绘制成价格表。学生通过此项活动获得了感性材料,上课时就减少了对新知识的陌生感。第二,要观察事物,延展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找来各种形态的圆柱体实物,从中选择一个实物进行观察、触摸,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具体的实物表象,这就很容易地实现由形象到抽象的升华,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体验生活,明确数量关系。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师让学生调查市场上蔬菜瓜果每千克的价格,并分别算出2千克、3千克……的钱数,然后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交流,学生不知不觉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数学中。
二、课中探究——链接生活实践,建立数学模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好数学,我们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释疑,并充分运用到生活中。
1.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走进教材
课堂是流动的,而教材是静态的。教材上的知识点我们无法改变,但有时不进行改变就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积极地创设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寓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学习“米、分米、厘米、千克、克的认识”后,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一些实物,进行摆摊买卖。让学生充当顾客和售货员,通过称一称、量一量,他们知道了一千克有多重,一米有多长,进一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等概念。
2.以实验材料为依托点,走进课堂
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通过观察、测量、实验等实践活动,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做到手脑并用,达到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圆锥体,说一说它有哪些特点,和圆柱有何区别;教学圆锥的高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圆锥体的高;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做实验,从而验证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以生活原型为辐射点,走向成功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将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或实物,再全班交流,比一比谁找得多。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信心,为学生学好并运用数学奠定了基础。
三、课后拓展——服务生活实践,体会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以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数学方法去洞察现实社会现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物体,教学“步测”后,要求学生用步测的方法测出家到学校的大约距离……
2.以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搜集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如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银行进行存款、取款,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使学生熟悉、掌握存款、取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以及打折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
3.以数学的方法去洞察社会现象
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调查社会某种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组织学生前往村委会调查村民的学历及人数,绘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认真分析、比较,说一说教育现状,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现实生活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生活资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零距离中获得直观经验,经历解决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价值,数学学习才能彰显生活的魅力!
一、课前孕育——亲历生活实践,感悟数学知识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实践活动,提前感悟数学知识。首先,要搜集数据,积蓄数学信息。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两种物品,绘制成价格表。学生通过此项活动获得了感性材料,上课时就减少了对新知识的陌生感。第二,要观察事物,延展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找来各种形态的圆柱体实物,从中选择一个实物进行观察、触摸,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具体的实物表象,这就很容易地实现由形象到抽象的升华,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体验生活,明确数量关系。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师让学生调查市场上蔬菜瓜果每千克的价格,并分别算出2千克、3千克……的钱数,然后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交流,学生不知不觉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数学中。
二、课中探究——链接生活实践,建立数学模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好数学,我们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释疑,并充分运用到生活中。
1.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走进教材
课堂是流动的,而教材是静态的。教材上的知识点我们无法改变,但有时不进行改变就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积极地创设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寓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学习“米、分米、厘米、千克、克的认识”后,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一些实物,进行摆摊买卖。让学生充当顾客和售货员,通过称一称、量一量,他们知道了一千克有多重,一米有多长,进一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等概念。
2.以实验材料为依托点,走进课堂
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通过观察、测量、实验等实践活动,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做到手脑并用,达到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圆锥体,说一说它有哪些特点,和圆柱有何区别;教学圆锥的高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圆锥体的高;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做实验,从而验证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以生活原型为辐射点,走向成功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将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或实物,再全班交流,比一比谁找得多。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信心,为学生学好并运用数学奠定了基础。
三、课后拓展——服务生活实践,体会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以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数学方法去洞察现实社会现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物体,教学“步测”后,要求学生用步测的方法测出家到学校的大约距离……
2.以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搜集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如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银行进行存款、取款,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使学生熟悉、掌握存款、取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以及打折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
3.以数学的方法去洞察社会现象
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调查社会某种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组织学生前往村委会调查村民的学历及人数,绘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认真分析、比较,说一说教育现状,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现实生活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生活资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零距离中获得直观经验,经历解决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价值,数学学习才能彰显生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