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文言文焕发光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行了三千多年的文言文,记载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辉煌,它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文言文的教与学应该充满着诗意般的美感与快乐。
  但是在当今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文言文教学相当被动,学生被大量的字词句的解释所充斥,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寻找一种轻松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朗读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应该让它发挥激发兴趣、培养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文言文朗读作用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①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通行了三千多年的文言文,记载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辉煌,所以,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学习文言文其实是借助于贯通的文字,穿越时空隧道,漫步于历史长廊,与古代前贤对话,受文化血脉熏陶,是浸润的过程,也是承传的起始。文言文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文言文的教与学应当是自豪而神圣的。古汉语的字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乐之美、意境之美。文言文的教与学应该充满着诗意般的美感与快乐。
  一、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兴趣
  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激发美感而引发对这些文章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有利于正确理解字词的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③字词句的教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节课下来,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精疲力竭。在新的教改形势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比以前重视了。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到两本的语文学习资料,字词句的解释各类资料上都大量罗列。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该起到纽带的作用,也就是如何使资料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笔者认为同样应该让朗读发挥作用。
  1.在读准字音中得出规律,掌握通假现象
  例如:在教学《童趣》这篇文章时,由于初次接触文言文,我就学习文言文的相关问题作了介绍,在之后的朗读教学中,就“项为之强”的“强”多次朗读,以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古今读音不同的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通假是字形或字音相近的字。于是趁热打铁,在教学《论语》时,同样用朗读的方式把“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等句子重点朗读,得出“说”“女”等也是通假字的结论。由于每次在新授时,我都能用朗读的方式把通假字特别强调,因此,寻找通假字成了学生聆听老师朗读课文的一大乐事,效果自然比单纯的由教师指出要好得多。
  2.在读准字音中辨析多义词
  例如:“为”字有 “wéi”“wèi”两种读音,读音不同,词义当然也就不同,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相当重要。同样在教学《童趣》时,笔者就“为”的读音特别强调:项为(wèi)之强,丛草为(wéi)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wèi)所吞。在此基础上总结:“为”作介词、连词时读音(wèi);“为”作动词时读音(wéi)。由于与读音相结合,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凡只要遇到“为”字,学生都会就它的读音作一番研究,由此得出正确的解释。学生们由此及彼,就多义词进行归类、总结,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也可以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中辨析古今异义词等
  例如:“妻子”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而且古今读音也存在细微的差别,文言中应该是“qīzǐ”,而现代文中则读作“qīzi” 如果能指导学生在朗读时细细加以品味,词义的差别就不难掌握。再如:“故/人/不独亲其亲”这个句子,只要朗读时能按节奏朗读,对“故人”的含义也就很好理解了。
  三、朗读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新的形象。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去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笔者在讲授《孙权劝学》时,用坚决、严肃,充满希望的语气朗读“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责备的语气朗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学生就随着我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产生联想,再现出孙权劝说吕蒙时的情景,孙权这个对臣下要求严格、平易近人、语重心长的君主形象也就跃然纸上。再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我让学生就“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句话反复朗读以品读出友人的性格品质。
  四、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朗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得其法弥补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④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如课文《岳阳楼记》就可以通过反复地朗读文章的二三两段,从内容、感情去体会一阴一晴,一悲一喜的两幅画面,从而达到提炼文章中心的意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也就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又如课文《醉翁亭记》的一大特色就是连用了21个“也”字。教学时可采用教师范读的方式,初步向学生展示“也”的妙用,然后让学生们效仿老师的朗读,在朗读中尽情地去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大都能体会出作者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作者的“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也就得到了更好的理解。
  五、朗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喜洋洋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品格的典型材料。运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远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们必须得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通过教者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让朗读贯穿于文言文课堂教学全过程,让朗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施行。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修订本(上)“绪论”第1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2]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第328页,2001年印刷
  [3][5]《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11页)、基本理念
  [4]《语文教学通讯》2004.10第20页
其他文献
[摘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言。意思是说当师生关系比较密切时,学生才会接受老师讲的道理。可见,师生间的感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初中生是很重感情的,在他们的头脑中,他们喜欢哪位老师,就往往爱学哪门课。所以语文教师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感情上先接纳自己,再做好传道授业的工作,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关键词]:语文资料教师喜欢  一个语文老师怎样才能获得学生喜欢呢?在阅读了亚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