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热门话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注重课堂精读、重视学生的质疑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学生情感体会;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样,是字、词、句、段、篇基本功的“组装”、运用和熟练的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大量的鲜活的词汇,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一、注重课堂精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由此可见,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的精读、课外的多读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1、多读,培养学生读与想的能力
多读,首先必须做到课内文章读的遍数多,课外篇章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精要篇章,典范作品要尽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多读几遍,做到熟读成诵,此时作品中的语言才能真正化为读者的语言,才能吸收其中有用的东西。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既要精专又要博览。想要做到多读只靠课本上的篇目和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扩大读书的范围,重视课外阅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熟读成诵,也正强调了遍数多、篇数多,熟读一定程度后,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在多读中咀嚼感悟,潜移默化。
2、整体阅读,培养学生感悟的能力
整体阅读教学要以人们的认识规律出发,先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感知课文,这篇作品写了什么事情,什么物件或阐述了什么道理,而后是这篇作品的思路是怎样的,文章好在哪里,各段落的关系如何,词语如何,技巧如何,哪些词是精妙之笔,等等,如再继续推敲,词语、语气、句式、修辞、句与句及段与段的关系,首尾的关系等“部分”有什么独运匠心之处,它们对这篇文章的“整体”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在这样的思路阅读中,读者可真知词意、句意、真知修辞、表达的效果。
3、指导阅读,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小学语文教材分组安排了重点训练项目,每个重点训练项目都具体体现在这一组的精读课文中。这些重點训练项目基本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获得读写知识,另一方面是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即能力的培养。
4、朗读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视象”,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读与想的结合,强化学生的语感。如在《桂林山水》教学时,我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配合优美音乐边听范读边想象漓江水的景色。听完之后,问学生:“你们刚才闭起眼睛时,脑海里浮现怎样的景色?漓江水美不美?美在哪里?对这么美的水你是否能用个词来表达你对它的感受?”然后,再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边读边想,看谁读得好,果然,孩子们将漓江的美通过语言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质疑
质疑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之质疑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含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通过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叙述,引起了同学们的无限同情,即文中人为什么对如此黑暗社会的悲惨结局会出现“微笑、幸福、美丽”的字眼呢?这样,在精读后提出的质疑都较多,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字眼是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对小姑娘的无限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因而看似快乐的微笑与幸福,却浸透了多少辛酸的痛苦和泪水呀。这也是对黑暗社会无声的控诉和抗争。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分别带有感情地反复读,老师朗读时令人窒息的语调,学生的情绪随着文章的内容进入情景。
阅读教学中,“导”是前提,“读”是途径,“悟”是关键。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容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得出来的。自悟,即自己用心去领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是“导”而不是“牵”,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变教师的包办代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新课标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两点,第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能够感悟和把握文本,需要两种功夫:第一,是对文本的理解力;第二,是对文本的悟性。语文教师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不是自然天成的,也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具备的。对于想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热爱阅读。第三,教师要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投入学习。
四、结束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写作的前提。它既能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注重课堂精读,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一种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质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做好课堂阅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杰.基于目标整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学教育,2008,(2).
[2]江瑞相.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及反思.科学教育研究,2011(5).
[3]胡宾宾.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0,4(11).
[4]季科平.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J].辽宁教育.2012年第1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学生情感体会;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样,是字、词、句、段、篇基本功的“组装”、运用和熟练的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大量的鲜活的词汇,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一、注重课堂精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由此可见,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的精读、课外的多读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1、多读,培养学生读与想的能力
多读,首先必须做到课内文章读的遍数多,课外篇章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精要篇章,典范作品要尽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多读几遍,做到熟读成诵,此时作品中的语言才能真正化为读者的语言,才能吸收其中有用的东西。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既要精专又要博览。想要做到多读只靠课本上的篇目和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扩大读书的范围,重视课外阅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熟读成诵,也正强调了遍数多、篇数多,熟读一定程度后,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在多读中咀嚼感悟,潜移默化。
2、整体阅读,培养学生感悟的能力
整体阅读教学要以人们的认识规律出发,先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感知课文,这篇作品写了什么事情,什么物件或阐述了什么道理,而后是这篇作品的思路是怎样的,文章好在哪里,各段落的关系如何,词语如何,技巧如何,哪些词是精妙之笔,等等,如再继续推敲,词语、语气、句式、修辞、句与句及段与段的关系,首尾的关系等“部分”有什么独运匠心之处,它们对这篇文章的“整体”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在这样的思路阅读中,读者可真知词意、句意、真知修辞、表达的效果。
3、指导阅读,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小学语文教材分组安排了重点训练项目,每个重点训练项目都具体体现在这一组的精读课文中。这些重點训练项目基本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获得读写知识,另一方面是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即能力的培养。
4、朗读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视象”,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读与想的结合,强化学生的语感。如在《桂林山水》教学时,我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配合优美音乐边听范读边想象漓江水的景色。听完之后,问学生:“你们刚才闭起眼睛时,脑海里浮现怎样的景色?漓江水美不美?美在哪里?对这么美的水你是否能用个词来表达你对它的感受?”然后,再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边读边想,看谁读得好,果然,孩子们将漓江的美通过语言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质疑
质疑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之质疑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含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通过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叙述,引起了同学们的无限同情,即文中人为什么对如此黑暗社会的悲惨结局会出现“微笑、幸福、美丽”的字眼呢?这样,在精读后提出的质疑都较多,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字眼是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对小姑娘的无限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因而看似快乐的微笑与幸福,却浸透了多少辛酸的痛苦和泪水呀。这也是对黑暗社会无声的控诉和抗争。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分别带有感情地反复读,老师朗读时令人窒息的语调,学生的情绪随着文章的内容进入情景。
阅读教学中,“导”是前提,“读”是途径,“悟”是关键。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容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得出来的。自悟,即自己用心去领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是“导”而不是“牵”,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变教师的包办代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新课标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两点,第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能够感悟和把握文本,需要两种功夫:第一,是对文本的理解力;第二,是对文本的悟性。语文教师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不是自然天成的,也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具备的。对于想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热爱阅读。第三,教师要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投入学习。
四、结束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写作的前提。它既能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注重课堂精读,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一种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质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做好课堂阅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杰.基于目标整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学教育,2008,(2).
[2]江瑞相.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及反思.科学教育研究,2011(5).
[3]胡宾宾.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0,4(11).
[4]季科平.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J].辽宁教育.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