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明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的地位。通过几年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我认为应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准备,重视资料积累。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尤其是上好《品德与社会》拓展与合作课,首先要课前充分准备。我在课前预先向学生布置,从各类书、报、杂志、相片中收集全相关资料,活动中学生事先做充分的准备争着自己收集的材料气氛相当活跃。
二、重视媒体的应用。
1.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的、形象的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因此,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教学中,经常进行看图说话,自我介绍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讨论学习的兴趣。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會中实践,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情境教育,主动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内容丰富,满堂灌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要经常让学生担任情境中的角色,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思考如何达到情境要求,其他学生观看后做适当的评价。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处于辅导地位。
五、正确导好行。
1、导行的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导行的内容要生活化,以往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因而,在导行教学过程中,尤其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种种困难,让导行内容接近生活,贴近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我在导行教学过程中,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主题进行整合,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未来生活。
2、导行的对象要体现自主性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导行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六、采用良好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明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的地位。通过几年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我认为应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准备,重视资料积累。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尤其是上好《品德与社会》拓展与合作课,首先要课前充分准备。我在课前预先向学生布置,从各类书、报、杂志、相片中收集全相关资料,活动中学生事先做充分的准备争着自己收集的材料气氛相当活跃。
二、重视媒体的应用。
1.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的、形象的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因此,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教学中,经常进行看图说话,自我介绍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讨论学习的兴趣。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會中实践,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情境教育,主动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内容丰富,满堂灌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要经常让学生担任情境中的角色,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思考如何达到情境要求,其他学生观看后做适当的评价。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处于辅导地位。
五、正确导好行。
1、导行的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导行的内容要生活化,以往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因而,在导行教学过程中,尤其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种种困难,让导行内容接近生活,贴近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我在导行教学过程中,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主题进行整合,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未来生活。
2、导行的对象要体现自主性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导行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六、采用良好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