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受点磨难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ladr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首歌叫什么,名字记不得了,其中一句歌词是:“忧愁它总是缠绕着我。”要是叫我唱,该唱成:“磨难它总是缠绕着我。”
  真的,在我这一生里,从小到大,甚至可说到老,总有磨难伴随着,缠绕着。
  经得多了,也就想开了。有时实在气愤不过,到没人处,大声地吟诵两句蒋光慈的诗以遣怀,以泄愤。诗句是这样的:“毁谤啊,飘零啊,/这是你的命运吧,/抑是社会对于天才的敬礼!”这心态,很有点鲁迅笔下的阿Q先生,一想到儿子打老子,打的又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老子,气也就消了。人在危难时,得把自己想得高点,大点,要不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这是年轻时的事,现在没这样的激情了,淡然一笑了之。
  人生世事来回想。想上几个来回,我倒是觉得,一个装模作样的人,就该着这样的命运。生活事业都顺遂的人,没必要装模作样。装模作样与人生坎坷之间,究竟孰因孰果,实在是一笔说不清道不白的糊涂账。
  一次帮助会
  又要说到樊志美老师了。
  一九六一年春天,我在临晋中学上二年级,樊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
  其时阶级斗争的弦,已有了往紧里绷的迹象。这当然是事后的认识。当时只是感到,政治老师讲课,讲阶级斗争、思想改造的时候多了,顺便也会讲些“出身不由己,道路可以选择”之类的话。每当老师讲到这些问题,我总觉得心虚,好像讲的就是我。樊老师在班上讲什么,也会冒出一半句这样的话。再就是,总是敲打我。捣蛋的事不说,因为那是要有事实的,而骄傲自满一类的指责,是不需要什么事实的,想说就可以说。实际上我的学习并不怎么好,只算个上中等。跟班上那些好学生相比,还差一大截子。
  说到这里,还得补上一件事。就是我们这些捣蛋学生,确实够可恶的。比方说,我们几个在下边议论起来,总是说樊老师偏向坡上的学生。那时班上的学生,年龄大的,似乎坡上的学生多些。我记得有个张姓女同学,是坡上的,岁数总比我大三四岁,要是我十五岁的话,她总在十八九,那模样那身段,跟我们村的年轻媳妇差不了多少。后来,就更不像话了,还说樊老师跟这个女同学怎样怎样。纯粹是胡编乱造,根本没有的事。
  几件事加在一起,樊老师不高兴了,想来是在他的授意下,班上开了次对我的帮助会。所以叫帮助会不叫批判会,本意是治病救人,不是真的要把你怎么样。
  确实只是批评帮助,没有什么严厉的话语。只有一个年龄大的男同学,是我们的班长,自恃年龄大,见识广,说起话来甚是尖刻。说像我这样家庭出身不好,而又不好好改造自己思想的学生,将来是没有前途的,不能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
  我也据理反驳,说的当然也是政治课上学的那些话,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话不光对我这样家庭出身的人适用,对大家都适用。我这样的家庭出身不是我能选择的,你们那样的家庭出身也不是你们自己能选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一样的。出身不好的要改造思想,好好学习,出身好的也要提高思想觉悟,好好学习。总不能说出身不好的要好好学习,出身好的就不需要好好学习吧?出身不好的不好好改造思想,不能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出身好的不好好学习,也成不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
  上面这些话,当然不会是原话,意思肯定是这个意思。
  “韩安远你净狡辩,你自以为学习好,就骄傲自满,要叫我说,你还差得远哩!”班长自以为大几岁,根本不把我这个小同学放在眼里。
  “不能说学习好就一定骄傲自满,学习不好的也会骄傲自满。不管是谁,当学生的,总应当先学习好吧。”
  在班上,我们这些年龄小些的同学,大体说来,学习都比较好。我心里就不怎么看得起这些年龄大,个子高,当着班干部而学习不好的同学。他们说不过我,我也说不过他们,批评会就这样顶了牛。樊老师坐不住了,是下午,快放学了,当即宣布停止发言,他来做总结。又是“三分钱一个李子”那一套,总算是用班主任的威势把我镇住了。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遇到的批评会,此后这样的批评会,更厉害些的批判会,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第若干次。相比而言,这次要算是最轻松的,最好对付的,可说是儿戏一般。
  现在想来,有一件事,是我对不起樊老师的。
  一九六二年春天,为了应付中考,初三学生提前毕业,这样,不参加中考的同学就可以回家了。这一年,大概不参加中考的学生特别多,各班人数显著减少,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将原先的四个班打乱编成三个班。樊老师不当我们的班主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听到一个说震惊也不震惊,说不震惊也多少有些震惊的消息,樊老师不当老师了,回坡上他老家村里种地去了。
  他在的时候,我们怕他;真的走了,又是回了村里,还怪留恋的。他这人心眼不坏,人挺聪明,只是文化程度不高,爱发脾气。就是他的爱发脾气,怕也是遇上了我这样的捣蛋学生才激起的。想他的本心,能来到临晋中学这样的学校工作,又当着最吃香的红旗班主任,定然是想好好露一手的。绝不会想到,时势会这样的无情,要你的时候,是香饽饽,不要了,就打发回农村了。
  我对不起他的一件事是,农历六月初六,是镇上的一个庙会,我们还在学校复习,听说樊老师跟他媳妇,摆了个炸油糕的摊子。我们几个调皮学生,说咱们去樊老师的摊子买油糕吃吧,说是这么说,谁也没这个胆量。庙会三天,最后一天,后晌放学回来,在东关街上,看见樊老师在前面走,一手提着一个长板凳,像是会散了,还借下的家具。我们是一个方向,都快到他背后了,按说我该问候一声,可总觉得,他是来卖油糕的,问了或许会尴尬,便跳到旁边的店铺屋檐下,顺着墙根快步超过他走了。
  过后听樊老师对有的同学说:“我真是造孽啊,教了学生一场,韩安远见了我都避着走!”
  樊老师,五十年了,这事儿我一直记在心里,愧疚得很,请你原谅我的薄情与无知吧!
  你永远是我的好老师。
  遣 返   我是个省事迟,又缺心眼的人。
  若说初中时的一个帮助会,让我意识到出身不好多么可怕,那是高看我了。当时还挺得意的,觉得诸葛亮舌战群儒,怕也就是这个样子吧。党都说啦,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我已选定了走革命的道路,还怕你们说三道四吗?
  再就是,高中毕业,不管政审怎样严厉,毕竟考上了大学,也让我信服党的政策确实是英明的,给出路的。只要有给出路这一条,不管这条路多么窄,只要你优秀,总会走过去的。考上山西大学,虽说不是那么满意,仍在想着,将来考研究生,一定要考个更好的大学,或者干脆去国外读书去。我们系有个叫程仁乾的年轻教员,就是在波兰读了硕士回来的。
  真正让我感受到出身不好的屈辱,心灵受到伤害的,是“文革”初期,去了重庆,将要乘船东下,又突然被遣返回来这件事。
  那是一九六六年九月间,“大串联”还没开始,先去的地方是西安,名义是支援西安的学生运动。此前各种消息传来,说西安的大学生在中共西北局门前静坐示威,挨了打,西安大学生革命造反联合会,向全国各大学发出求援信,要求来西安给以声援。我们系高年级同学看到了,便组织了这次西安之行。
  九月初吧,一天傍晚,楼道里忽然有人呼喊,走,到省委去,要求声援西安的学生运动。
  当时已停了课,整天闲着没事,一听说去省委,当即去了十几个人。我也跟上去了。
  现在省政府的东院,当年是省委办公的地方。高年级的几个同学进去交涉了,我们在外面等了又等,天黑了,交涉的同学出来了,说省委同意了我们的革命要求,拨给经费和粮票,南下声援西安的学生运动。记得省委秘书长,还出来见了我们,叮嘱路上要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当天晚上报名,谁想去就去。全系五个年级,去了三十几个人。领队是谁不知道,该是高年级的同学,我们班的班长也去了,若有个领导小组的话,会是小组的成员。
  去了西安,事件已平息了。
  我们住在西安工业大学,好像没有什么自由活动,去哪儿都是一起去,去过碑林、大雁塔,还去过什么地方,记不得了。西工大像是个新成立的大学,学生楼都用抽水马桶。墙上一个白瓷水箱,旁边吊着一个金属链子,便后一拉,水就哗地冲了出来。先是大水,随后的小水,还要流上一会儿。我是第一次用这个玩意儿,不知道流上一阵儿,会自动停住的。拉了一下,大便已冲下,而仍在流,以为是自己给拉坏了。攀住旁边的管道爬上去看了看,没坏呀。怕有人来,赶紧走开。不放心,隔了一会儿又假装上厕所,去看了那个蹲位,水早就停了,这才放下心。
  玩了两天,南下去了成都。
  也是住在一个大学里,是成都商学院吧,校园不大,中式小楼,楼前庭院里,树木花草,蓊蓊郁郁。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所大学,而是什么大官僚的府第。那两天老是下雨,常是下上一阵,晴上一阵又下起来。我们曾去中共西南局大院,声援在那儿静坐示威的学生。没事了,也去街上转转。感触最深的是,到处都是茶馆,油亮的竹椅,黑糊糊的灶台,悠闲的茶客,袒腹而坐,悠然自得,根本不理睬外面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这情景,让人想起沙汀的一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写的正是这样的茶馆。前些年去成都,这样古旧的茶馆,再也见不到了。见到的是,公园里外面,空场子里,一摆开就是几十张茶桌,旁边堆着的桌椅,摊开该又是几十桌。这哪里是茶馆,该叫茶市了。
  下来便是重庆,设想是由重庆坐江轮,直达武汉,再经郑州、北京,回到太原。
  在重庆,住重庆大学。一进校门,便感受到了革命气势的逼人。
  主楼前,有接待站,专管外地学生的食宿安排。主楼上,垂下来一条一条的大幅标语,除了“誓死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一类常规口号外,还有些措辞甚是严厉的口号:“革命的留下来,不革命的滚回去!”“红五类欢迎,黑五类滚蛋!”
  在重庆,似乎没有参与当地的学生运动。去过哪儿,记不清了,想来渣滓洞和白公馆该是去过的。我们玩的时候,领导组的同学便去办船票。先说弄不下,晚上,好消息传来,说通过什么关系,船票弄到手了,明天一早就可以上船了。
  知道要经三峡去武汉,我心里那个激动呀,由不得就想到了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武汉,就能看到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了。正当我靠在被子上,浮想联翩的时候,我们的班长进来了。
  “安远,我跟你说一下。”傍晚,班长找见我,一本正经地说,“说了你不要有情绪。来重庆,人家就不让‘黑五类’学生登记,我们瞒了,给你们几个登记了,往后会更严,不能因为你们几个,影响了大队人马的行程,你跟高年级的几个出身不好的同学,现在就返回去。这儿没有去太原的火车,给你们买的是到北京的票,在北京玩上两天,就可以回学校了。”
  说着将一张火车票递过来。
  旁边的铺位上,一起出来的几个同学正看着我。大概班长觉得,这样的行动,没必要回避人,或者觉得,只有当着众人的面宣布,才更具革命威力。
  有什么可说的呢,我默默地接过火车票,总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好,给大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是遣返,只是没有人押着罢了。
  遣返这个词,我是熟悉的。在去西安的火车上,就曾看到被遣返回乡的地富分子,被两个像是中学生的红卫兵,用带铜扣的军用皮带狠狠地抽打。想不到遣返这种事,会落在自己身上。虽说不会有人打我,但心里的伤痛,一点不亚于军用皮带落在身上的感觉。
  第二天早饭后,卡好钟点,我和高年级的三个同学,一起乘公交车去火车站。
  上车前,在站前广场,看见有卖一种大大的,淡绿色皮儿的水果,也不知道叫什么,心想,到了南方,总该尝个鲜吧。便买了一个。分散坐下,晚上一个人悄悄地吃了。后来才知道是柚子。
  虽说心情坏到极点,北京毕竟是头一次来,颐和园总要去的,去了总该留个影。这张照片,现在还保存着。正午时分,阳光从头顶射下来,额头光亮,两颊灰黑,下巴尖长,一脸晦气,跟个囚犯似的。这副德行,胳膊还弯过来,一本小小的红宝书,端端正正的擎在胸前。红宝书不是我的,是摄影师的道具,谁要照相,都是这个姿势。   还去了王府井,在南口进去不远,路东一个巷子的口上,有家烤鸭店,来了北京怎么能不尝尝烤鸭?进去一看,竟有卖四分之一的,也就两块钱吧,要了一份,面饼黄酱葱丝,一应俱全。一人默默地吃了,还给端来一碗鸭架子汤。我这人,一是嘴馋,第二才是嘴贱,爱说话。馋与贱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下子说不清爽,此刻能想到的,都是一种“口腹之乐”。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以来,受益最大的该是我们这种嘴贱之人。
  你想么,过去的士子,要写好文章,先要熟读诗书,铭记于心,然后才能毕肖其声口,写出词语典雅而音韵铿锵的文章。白话文讲究的是言文一致,像我们这种人,只要叽里咕噜说下去,写在纸上就是文章了。我所以比一般嘴贱者,在写文章上高明一些,是我懂得节制。一般嘴贱大多是口若悬河,无休无止,也就不成其为文章了。这并非是我多么聪明,恰恰相反,我在这上头也是才气有限,要口若悬河无休无止而不可得。这就暗合了古今中外写好文章的一条铁则,那就是节制。最近一位叫顾彬的德国学者,说中国作家的毛病时,就说到不懂得节制这一项;我们宋代的东坡先生,说过写文章“止于所当止”这样的话,意思都是一样的。说话与写文章,在自然通顺这一点上极为相近,毕竟还是有所不同,且以毛线团为喻,说话像是在绕线团,只要给个头儿,绕下去就是了,而写文章更像是拆线团,也是一个头儿,却是越拽越少,有个尽头。
  若我真是个有大才气的嘴贱者,写到这里,会继续写下去,往上可以写到古人文与笔的不同,往下可以写到同样是个白话文作家,为什么学习余秋雨能神情毕肖,且能花样翻新,青出于蓝,而学习沈从文者,不淹死在沅水里能拣回一条小命,已然是身手强健。盖因余氏散文,乃新时期的古文,诵习即可得其神韵,纵才即可超迈,沈从文乃真正的天才,口含天宪,自我为法,绝非常人可及。其文笔粗看似乎浅白乃至鄙陋,习者不察,贸然跃人,鲜有不迅即沉没,毙命于江流的。
  这是上下的延伸,往深里说,文学写作最大的技巧,不是别的,正是这个节制。若细致生动成了文学的最大技巧或最高法则,设在斯德哥尔摩专司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瑞典皇家文学院,就不是什么世界最高的文学评奖机构,而是瑞典一家最大的照相馆了。精细了还能精细,生动了还能生动,也就无法则可言,但你不能说节制了还能节制,简略了还能简略,一部小说在长度上几乎没有限制,但你不能拿上一页纸就说你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只是懂得节制而已。由此也就可以悟出,前些年有的汉学家说,中国的长篇小说都是些故事提纲,而才过了没几年,又有人说中国作家不懂得节制,有没有道理?有,又是什么道理?由此也就可以理解,我们能写出世界上最长的长篇小说,却写不出世界上最好的长篇小说,是什么心理作祟,又是什么理由使然。
  我已经犯了我们这号人最易犯的一个毛病,好在我是举例说明,属明知故犯,不能当作嘴贱者的恶例。
  回太原的路费,在重庆就发给了,说是让玩上两天,并没有给住宿费,当晚坐夜车离开了北京。我就不相信,这么好的地方,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来上一次就不能来了。
  “你个狗崽子!”
  就在这次回到学校不久,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来最大的一次羞辱。
  历史系的男生宿舍,一直在过去老校门南侧的拐角楼上,两层,我们系占了二楼的大半,北头几间住的是教育系的学生。我住的,是中部朝西的一间,一室内五人,我的床位在门口左侧。
  刚回来,同学们不知道,我也不说,等外出的同学回来,就都知道我是半路上叫打发回来的了。
  情绪低落,没心思去外面乱跑,除了去食堂吃饭,没事了,整天躺在床上看书。往常还不觉得什么,有了这事,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了。
  一天中午,正斜躺在被摞上看书,同班一位张姓同学进来了,这个同学出身好,觉悟高,运动初期是积极分子,但不知为什么,班上好些同学都不怎么看得起。平日穿戴邋遢了些,说话也不怎么干脆,稀里哗啦的,我们宿舍的张天祥,给起了个外号叫“油条拉稀”。天祥出身中农,不好也不坏,平日又爱跟人开玩笑,这样叫,这位张姓同学一点办法也没有,相反,还跟天祥特别合得来。两人见了面,总是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常是天祥占便宜的时候多,张姓同学吃亏的时候多。
  这天不知为什么,两人又打闹起来,桌子上有写大字报用的墨汁与毛笔,天祥拿起毛笔蘸上墨汁,或许毛笔原本就在墨碟子上放着,朝张姓同学脸上洒了过去。
  猝不及防,张姓同学伸手往脸上一抹,再看手上,全是墨汁,知道脸上肯定少不了。这是我的猜想,实际上并没有看到,待看到时,已是张姓同学扯了我的毛巾擦了脸上的墨汁之后,正将之放回原处。
  学生宿舍是上下床,下面一头的床腿之间,绷着细铁丝,专门用来挂毛巾,偶尔也挂洗过的手绢、袜子之类。被摞也在这头。白天躺着看书,多是以被摞为枕,觉得头上一阵小风,起身看时,我那条刚买下不久的雪白的毛巾,正中已是一条黑糊糊的墨迹。几乎是本能地喊:那是我的毛巾!
  腔调里当然是不满意的,说着站了起来。
  不料,这位张姓同学一下子发了怒,将与天祥争斗吃亏的火气全朝我发了过来,一边擦脸,一边冲着我叫道:
  “就要用你的,狗崽子,你要怎么样!”
  “你——”
  就像一根大棒砸下来一样,我一下子全蒙了,站在床边,除了一个“你”字,什么也说不出来。
  隔壁的乔象铉过来,一听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斥责了张姓同学几句,张姓同学悻悻地出去了。象铉也是出身不好,他父亲曾是山西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新中国成立初就去世了,家庭成分是地主。
  人都走了,我独自一人,斜靠在被摞上,由不得暗暗垂泪。那一瞬间,我是不是想到了自己往后的命运,现在已记不清了,想来是不会想到的,只是眼下的屈辱,就够我心如刀绞了。能想到的,只会是,这谁都可以羞辱你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这就是我的同学,这就是我上的大学。
  至此,我又没有什么别的祈求,只求能在这屈辱中,顺顺当当地熬到毕业,有工作可做,有工资可挣,就行了。   没有这么简单的。更大的屈辱还在后头。
  惊心动魄的一夜
  太单调了,换个写法吧。
  山西省昔阳县,你知道吧,就是“农业学大寨”的大寨所在的那个县。
  县城东北三里远的一个山沟里,有个村子叫红土沟。
  村里的房子,有砖窑也有土坯房,从半沟的两边开始,错错落落一直漫延上去,快到顶了又合拢在一起。这样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大的V字,只是开口处朝了下。也就是说,下面的沟口是张开的,到了上面又合拢在一起。
  一九七○年三月六日晚上十时许,东边坡上的小路上,走着三个人,谁也不说话,不一会儿,就到了沟顶合拢处一户人家的门口,推开虚掩的街门进去,来到一个小平房前,轻轻地敲了三下。里面接应的人,拉着电灯开了门。
  三人来到西墙边一张床前,其中一人说:
  “韩安远,起来!”
  不是在太原上大学吗?怎么来到昔阳县,还住在这么个小山村里。
  这就得说到一九六九年年底,到一九七。年年初全国“文化大革命”的形势了。
  那几年,常说的一个词是“防修反修”,还有一个词是“备战备荒”,以为就这么说说,哪里会真的跟苏联打仗。后来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也没当回事,以为不过是局部事件。
  然而,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中旬吧,上边忽然来了一道命令,说是苏联可能对中国用兵,要各地立即行动,把大学全都搬到乡下去。当时就知道,这叫“战备疏散”,后来才知道,这叫“林副统帅一号命令”,十月就下达了。山西大学是山西的最高学府,就是“疏散”也得“疏”到一个革命的地方去。当时全国学大寨闹得正凶,大寨在昔阳,要革命,当然是去昔阳了。太原到昔阳,三百里地,我们是打着红旗唱着歌,背着捆得四棱四整的背包,一步一步走到的。记得走了五天,到昔阳的那天,正好是一九七○年元旦后的一天。
  在我们来之前,先遣部队——权且这么说吧,那时全校早就改为部队编制,一个系是一个连,一个班是一个排——已安排好了住处。全都在乡下,一个系一个村子,远的离县城十几里,近的也有三四里。历史系是个小系,两个年级两个班,加上老师、工宣队,总共超不过一百人,住在了这个叫红土沟的村子里。每天学习,开会,仍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一套,一如在太原的时候。
  我和四个同学,住在沟顶一户人家的西偏房里。南边是一盘土炕,那四个同学睡,西墙上有个小窗户,窗户下面是一张木板床,我睡。房子中间有个铁炉子,在床边也在炕前,白日有火,晚上闷住。
  这天晚上,我刚睡着,听见喊声睁眼一看来人,就知道出了什么事,乖乖地坐起穿衣。刚睡醒,电灯光耀得眼都睁不开,蒙蒙胧胧地,还是看清了,来的三个人,一个是工宣队员,一个是系办公室的干部,一个是我们班的班长。
  衣服穿上,坐在床边上。
  “系革命领导小组决定,从明天开始,给你办学习班。”
  系办公室的那位干部低沉地说,尽量装作严肃的样子,像是在完成一项重大的使命。我们也给他叫先生,实际上知道,他不是教员,是旧系办公室的干部。现在系里的班子叫革命领导小组,没有办公室一说,他就是这个领导小组的办事员了。
  工宣队员站在一旁不作声,像是在监督这一切的进行。
  “韩安远,有人说你写日记,把你的日记,还有别的笔记本,全都交出来。”
  这话是系领导小组办事员说的,还是我们班的班长说的,记不清了,我在一篇传记里说是办事员说的,现在回想起来,极有可能是班长说的。如果是班长说的,那么这句话应当改为:“韩安远,你平常写日记,把你的……”因为一个班的,谁写日记,谁不写日记,他是知道的,用不着说“有人说”。
  不管是谁说的,我只有乖乖地把床下的木箱拖出来,开了锁,先取出上面的书,再取出下面的日记本,摊在炕上。为什么日记本会在箱子下面呢?这是因为,直到“文革”初期,我还记日记,大约到了一九六八年,见许多人记日记出了事,就不记了,便全都放在箱子里。书是常看的,翻来倒去,日记就全都到了下面。
  那个办事员还在箱子里翻了翻,看有没有藏匿不交的。
  接下来是清点,一本一本地数,共十三本。
  全是硬皮日记本,封面或许不同,大小没有多少差异,普通三十二开大小。
  炕上的人早就起来了,在一旁观看。现在回想,他们中的有的人,会惊异我有这么多的日记,有的人会暗自欣喜,这回可是抓住一个真正的反动学生。
  来的三个人,收拾起日记本,给我留下一个收据,写明收到韩安远日记本十三个,走了。
  同宿的人谁也不说什么,又都睡下了。
  他们清点日记本的时候,有一本日记里掉下十几页,趁他们忙乱的空儿,我顺手把这几页日记混在书里放在一边。他们走后,整理书箱时,我扫了一眼,见“三力说"几个字,心里一惊,不动声色地塞进裤兜里。
  将书箱推回床下,没有脱衣服,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了。
  今天抄走日记,明天就开始办学习班,看管得更严了,吃饭睡觉有人监视,去厕所也有人跟着,塞在裤兜里的几页日记怎么办?
  真要让他们看了我的“三力说”,麻烦可就大了。
  这不是三个字,这是一个学说的雏形。仅且称之为学说吧。
  那几页日记里,有两页,是对这一学说的阐述。前两年写的。
  运动初期的甚嚣尘上的“出身论”,虽然已经无人再提了,我这样的“黑五类”,仍是灰头土脸,没个出头的日子。对人的定性,当时盛行的是阶级分析,一个人是什么立场,什么思想,甚至什么作为,全由阶级出身判定,而阶级出身则由前辈的穷富判定。我总觉得不是这么回事。
  缜密思索,反复求证,我认为,人的一生,受三种力的支配,一是自然力,一是社会力,一是意志力。自然力指身体的健康与否,智力的高下与否。社会力指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的需求与摈弃,他人的呵护与迫害。意志力指后天的修炼,个人的奋斗,能力的高下,机遇的把握。可以说,人生的思想境界,利钝荣辱,均受这三种力的合力的支配。倘自然力与社会力没有造成严重的戕害,起决定作用的是意志力。   不光有文字,还有图示。用中学学过的几何知识,由一点画出三条线,每种力给出量度,画出线段,自然力在下面,社会力在上面,意志力在中间。如果前两力一定,那么意志力线段越长,连接三个线段的顶点构成的锐角三角的顶角就越高。顶角指向越高,一个人的成功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我认为我的“三力学说”,比过去的“出身论”,比时下的阶级分析,都要合理些,高明些。至少在对人的判定上,是这样的。
  这是真正的反动。
  怎么办?
  得处理掉。
  看看旁边的铁炉子,有了主意。炉火已闷住了,还有一点小小的火焰,若是我借捅炉子的机会,把这些纸片塞进炉膛里,炉子有烟囱,通向房外,一会儿就化为灰烬,顺着烟筒吸出去,无影无踪了。
  就这么办。怕烧不透,手伸进裤兜里,将纸页揉成一团。
  起身,背对着炕,俯下身子,捅开炉子,刚把纸团填进炉口,用铁条捅了一下,忽然背后一声断喝:
  “你要做啥!”
  随着喊声,一个赤条条的身子猛地扑了过来,压在我的背上,手臂从肩膀上探过来,抓起已冒起火苗的纸团。像是烫着了手,不顾疼,脚着了地,这才双手倒腾着,又是吹又是拍,将纸团上的火弄灭。王姓同学。我的一个邻县老乡。
  房里的人都醒了(原本就没睡着),坐起来看着我。王姓同学更得意了,气势汹汹又带几分得意地,对我也是对在炕上的同学,说道:
  “我早就看出你没操好心!”
  这时他还光着身子,说话间穿上衣服,开了门找系领导小组汇报去了。
  那一刻,我还来不及恨这位同学,我恨的是自己,怎么会这么愚蠢。
  似乎过了好久好久,实际不会多么久,也就十几分钟吧,王姓同学回来了,刚才来宣布办班的三个人又来了。仍是由那系领导小组的办事员,厉声教训几句,不外是要老老实实接受帮助,不准再胡来。同时说,明天早饭后,在小学教室开批判会。本来是先办班再批判,这都是你自找的。
  说完走了。
  一屋子人又都躺下。我仍是和衣而睡。
  铁炉子里的火闷住了,闷得不严,炭缝间的红火,映照在顶棚上,形成几绺忽闪忽闪的亮光。
  躺在床上,睁着眼,看着映到顶棚上的火光,我恨死了我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在给我办班前,系领导组肯定对同一宿舍的其他同学,早就做了安排。后来才知道,不光安排监视我,还安排防止我自杀呢。
  睁着眼是亮光,闭上眼,眼前黑了,心里却更亮了。脑子像翻了锅似的,不住地想,想了这里想那里,想了前面想后面,不一会儿,就乱成了一锅粥。
  本来就罪不容赦,要办学习班,如今再加上个销毁反动材料,处分会更重。
  批判会只是个开始,下来会是什么呢?
  会不会游街?
  想到游街,便想到一个叫刘普德的同学。还上高中的时候,就知道山西大学有个模范典型,叫刘普德,是全国学生里的学《毛选》积极分子。大块文章登在各种报纸上,还上过天安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上了大学才知道,这么有名的刘普德,就在我们系,就在五年级。
  按说一九六六年夏天,五年级就该毕业走人了。“文化大革命”一起来,推迟毕业,这一来,刘普德的厄运来临了。运动一开始,被抛了出来,说是山西省委树立的黑典型,黑爪牙。绝然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大学生,会让押在大卡车上游了街。
  游街是在校园里。那天,我正好回宿舍,路上看见了。冬天,刘普德低着头,似乎戴着手铐,穿的是一件光板子羊皮袄。卡车路过身旁,能看到鼻尖上的清鼻涕滴拉下来。
  后来听说,是从他老家雁北某县农村,将他逮捕的,匆匆赶来的父亲,将自己身上披的一件光板子羊皮袄递给了他。
  刘普德后来被关进了监狱。
  “三力说”被发现了,罪情严重了,我会不会也被投进监狱?
  一想到监狱,不由得哆嗦了一下。
  监狱里的情形,我知之甚详。
  有那么两三年,我可以自由进出监狱的大门。
  我在德州那两三年,也就十岁左右。父亲在监狱里的职务是干事,大概是狱政科的吧,办公室就在监狱里。每到星期六晚上,狱里都会放电影或是演戏,家属可去看,起初是父亲领我跟母亲去,后来跟门卫叔叔们熟悉了,父亲出公差,我就自个儿去了。平日要找父亲,也可以自由出人。要是有某个新来的门卫不认识,另一个会说,韩干事的孩子,就进去了。
  德州监狱实际上是个工厂,有铸造车间,我曾跟着父亲去过重犯干活的车间,一个个脚下拖着脚镣,太长,用绳子提起拴在腰带上,两个人抬一个黑糊糊的大筐,艰难地走着。也有设计室。有次我去找父亲,进了设计室,见一个面色白净,个子高高的老者,穿一身蓝布大褂,问:“爷爷,见我爸爸了吗?”老者告诉了我。回来后,让爸爸训了一通,说到了里面,不能见人就叫爷爷,那是个犯人。末了又说是,原先是个工程师。
  进了监狱,我不会设计,只会去抬大筐!
  不会那么重吧,那就是开除学籍,打发回农村了。
  前不久,在下思乐村,就开过一个批判会,批判的是一个物理系或是数学系的学生。听说要开除学籍,打发回农村。下思乐离红土沟二里地,是公社所在地,山西大学下乡后,也成了校部的驻地。
  想到回农村,由不得想起了我的一个叫李千管的初中同学。
  千管是胡家院人。胡家院在我们村后面(北边),和我们村只隔一堵墙,我家北院墙那边,就是一户胡家院的人家。
  初中三年,都是在临晋中学上的。千管是个好学生,学习很好,数学尤其好,跟我一样,也是成分不好,不是地主就是富农。母亲去世了,家里就父子两人,很穷。一九六二年考高中时,是考上没去念还是没考上,记不清了,反正是回到村里。在村里怎么叫人欺负,说不来,知道的是,“文革”开始后,数次被批斗,动不动就派到公社,与年老的四类分子一起做苦工。前两年回老家,在东关口遇上,见他胳膊上挎着个烂筐子,目光呆呆地走过,见了我也像是没看见。身上穿的衣服,脏得不成样儿。   我要是回到村里,不出几年,也会是这副德行。
  爷爷已经戴上帽子回到农村,如今韩家又有了一个戴上帽子回到农村的人,祖孙两人,都在地里劳作,让全村人怎么看这一家人?
  真的回到村里,几个弟弟,会怎么看他们的这个哥哥?
  三弟正上小学五年级,四弟三年级,五弟六岁,六弟不足两岁。五弟六弟小,不懂事,三弟四弟,平日看我这个二哥,多么亲切,多么敬重,说是敬仰亦不为过。过去我回到家里,总是鼓励他们好好念书。没说出的话是,将来像哥哥一样上大学。如今,一个戴着反动学生帽子的哥哥回来了,就是弟弟们不嫌弃,作为兄长,还有什么脸面再鼓励他们好好上学?
  也会想到这次的罹祸。
  这位王姓同学,平日跟我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有时还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整我的,偏偏是我的这个老乡?
  在太原时,同学之间,纵有歧视,也不过是眉高眼低,钩心斗角,像张姓同学对我大喊“狗崽子”,是仅有的一次,而下到昔阳,住到这个山沟里,就发展到借了运动,明火执仗,要置人于死地呢?
  屈辱,悲愤,还想了两句诗,“既将此身献中华,何惧尔曹夜抄家”,想写在墙上。旁边的窗台上,就有我平日练字的笔墨。
  也只是那么一想。古人可以那么做,我是今人,不敢。
  糊里糊涂,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猛地睁开眼,天亮了。
  我仍躺着,不想去吃早饭。太丢人了。我不走,宿舍里的人也不走。我知道,他们负有监视我的任务,不会让我独自待在宿舍里的。没办法,只好拿起碗筷,去了灶房。到了灶房,人多了,他们就不再跟着我。只是不远不近地,蹲在一旁,边吃饭边看着我。
  给我办学习班,昨晚我毁灭罪证,这事儿,全系里的人,老师,学生,都知道了。我低着头,不敢看人,偶尔见了,看谁都怪怪的。
  九点,批斗会开始了。
  在红土沟小学的一间教室里。这个学校,就这么一间教室。校部还来了记者,是外语系的一个女生。
  发言的大都是我们班里指定为我办学习班的同学。前一天晚上捉拿我的那位王姓同学,在一旁挥臂喝口号。他长得精瘦,腰有些弓,要喊了,握紧右拳,手臂使劲朝上伸直,连带右腿也提了起来,像董存瑞要炸碉堡似的。他是立功人员,理应揽下这么好的差使,充分展现自己的革命精神。
  对这位领头喊口号的同乡同学,我极为反感。批判一个同学,用得着那么卖命吗?
  他喊的口号,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常规革命口号,比如“誓死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另一类是针对我的,多半是他出于革命义愤,临时发挥的,比如:
  “韩安远必须老实交代!”“彻底打掉韩安远的嚣张气焰!”
  “韩安远的反动思想必须批判!”
  我注意到了,虽说充满着革命义愤,他的政策性还是很强的,我以为他喊着喊着会喊出“韩安远不投降,就叫他灭亡”,那就不妙了。
  没有,真的没有。
  这个时候,我仍留心口号用词。比如喊“嚣张气焰”而不喊“反革命气焰”,喊“反动思想”而不喊“反革命思想”,说明我还没有到了“反革命”程度。真要喊了“韩安远不投降,就叫他灭亡”,我会警惕的。那就说明,问题更严重了。
  此时正在进行的,是“一打三反运动”,当头的一打,就是打击反革命分子。
  主发言的,是给我办班的小组里的一位张姓同学,该是组长了。平日看不出来什么大本事,此刻还得承认,这老兄还是有几分捷才的,只有一个早上的工夫(也许昨晚一出事就开始了),竟写了好几页纸的发言稿,晃着他那小脑袋,阴阳怪气地说: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正告韩安远,别自以为你比别人聪明,你的这点聪明,都在革命同学的掌握之中,孙悟空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可是,他能翻出如来佛的手心吗?”
  一晚上没睡好,脑子昏昏沉沉,只保持了一点清醒,他们喊那些大而化之的口号时,我跟着举手,喊那些批判我的口号时,我不举手。
  不是有意对抗,是觉得,这些都是叫我做的,我跟上喊,自己糟践自己,就没道理了。
  此后两个星期,写认罪材料。
  过后,组里(办学习班的人)开过两次批判会,由那位张姓同学宣读我的罪状,主要依据就是我那十几本日记,还有我平日说过的一些“落后话”,真亏他们都能记住。记得从日记里曾摘出这样的句子:“某日上街,晚七时许,店铺关门,市面萧条,一位过路人说,还不如日本人在的时候。”说这是诬蔑“文化大革命”,诬蔑全国的大好形势。
  批判过后,是我做检查。主要是挖自己的剥削阶级思想,与反动家庭划清界限。
  到了五月,似乎平静下来,没再开批判会。只是常安排我去煤窑给灶房拉煤。架子车,得三个人拉,没政治问题的同学也得去,我去的次数多些。教师,只派有问题的。常去的是捻军史专家江地先生。他是当时我们系问题最严重的教师。
  红土沟在县城的西北,煤窑在县城东边。县城有家专卖熟肉的铺子,每次路过,江先生都要买半斤猪头肉,路上吃点,留下点带回去。我也会买上二三两,当下就吃了。
  这期间,校部要整理个什么大型材料,不知是谁推荐的,说我能搞得了,系里只好放我去。校部在下思乐村,离红土沟不远,是个大村子。我去了,住在一户农民家里,以戴罪之身,整理那个什么材料。
  六月三日,快毕业了,系里开了个会,就在红土沟村口的一个场子上,不说有没有问题,也不说问题多大,只说经过办学习班审查,可以“解脱”了。当场把抄去的日记本还给我。在一位同学的告诫下,当天下午,我把那些日记本拿到我们院子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全烧了。
  从三月六日办班,到六月三日解脱,快三个月了,我从不理发,脑门上的头发耷拉下来过了鼻尖,脖子能感到后脑勺上头发的摩擦。先前,有人劝我理发,我不听,就那么留着,说周师傅是剖腹明志,我这叫蓄发明志。打的主意是,什么时候不解脱,什么时候不理发,再长了就编辫子。   别的事不说了,就像厕所里传出支持刘格平这句话,安在我头上,也不能说一点来由也没有。
  一九六七年秋天,就是那句最高指示传出后,我们这一派搞专案的一个同学,数学系的李天生,找我办个事。说毛主席的这句话,对兵团这边打击甚大,现在兵团这边,还是要抓刘格平的问题。只要问题属实,不愁扳不倒刘格平。现在知道,刘格平抗战前,跟薄一波等人,都关在北京的草岚子监狱。后来中央来了指示,让他们假自首出狱,薄一波等人办了,成了“六十一人叛徒集团”,刘格平不自首,没有出狱,直到抗战开始后国共合作,释放政治犯才出来。这是刘格平的政治资本。听说刘格平在监狱里,享受特殊待遇,可以与妻子团聚。他有个女儿,按年龄计算,就是在监狱里怀上的。若真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件事,说刘格平住监狱是假,逃避斗争是真。是不是这样,要弄清楚。你找个人,去北京、河北外调一下。刘格平的前妻跟女儿,就在他老家农村住着。
  说罢,给了我几个地址,其中有刘格平的老家,记得是河北沧州地区盐山县大堤东村。
  我找了我们班的一个高姓同学。他是想到外面逛逛。
  调查刘格平,不能带山西大学的介绍信,李天生给我了一张外省某军事院校的介绍信,并给了一笔款子,二三百元。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大数目了。
  去了北京,不能直接找调查对象,要到北京市公安局换介绍信。不是真换,在你的介绍信上盖个章子就行了。北京市公安局在大栅栏附近的一条街上,到了门口,高姓同学害怕了,不敢进去。说我们的介绍信是假的,看出来会连人扣住的。我觉得,这有什么害怕的,我们人是假的,介绍信是真的,顶多不给盖章子,哪会把人也扣了。我进去,很顺当就办了。在北京,找见两个住过草岚子监狱的老同志,不敢直接问刘格平的事,说起别的,顺便问起,可惜的是,这两个老同志,也都说不清刘格平女儿的事。
  直下河北沧州地区盐山县。
  这个地方,临近渤海,遍地盐碱,白茫茫一片。找见大堤东村,那时村里没有村长这一说,管事的是民兵连长,一听我们是调查刘格平的,马上警觉起来,说刘格平是山西省的革命委员会主任,你们是军事院校,又不是山西的,怎么能来调查,是不是山西反刘格平的人派你们来的?我连说不是,只是出于好奇才来的。遂告辞。
  不能这样空手而归呀,又拐到一个巷子里,找见一户人家,以喝水为由,敲门进去。是位老者,一边喝水一边闲聊。老者说,刘家是这个村的大地主,刘格平闹革命走了,父亲死后,家业留给妻子经管。刘在外面又娶了老婆,跟妻子离了婚。土改中,前妻划为地主,现在还戴着帽子,在村里监督劳动。那个女儿,不是刘格平的,是刘住监狱时,老婆抱的养女。母女俩相依为命,甚是可怜。
  回来,我写了个简单报告,说明那个女儿,是刘的养女。
  高姓同学是个大嘴,这些事,肯定给人说过。
  有这事,我肯定是反刘格平的,反刘格平的人,编出那样的最高指示且说是从厕所里出来,不是恶毒攻击又是什么?
  麦假回来,想到不能在山沟里了此一生,正好看到有刊物出版,我便开始写作。想到过去的同学,说不定还盯着自己,投稿时便署了个笔名叫“石山”,后来加了韩,就是韩石山了。也没什么寓意,是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里选了两个字。按说该叫“山石”,古人名字里,山字多在后面,就颠了过来。
  从汾西迁到太原,在公安局办户口时,我将韩石山填成本名,将韩安远填成曾用名,这样,韩石山就成了我的真名。
  “十年见高低”,我不记得跟崔巍说过这个话。只能说,自从开始写作后,一直在努力着,非要写出个名堂不可。倘若一九八○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五期的学习,算是一个进人文坛的标志,可说不多不少,恰恰十年,见出了高低。
  只是好长时间,我的许多同学,不知道山西文学坛上出现的这个韩石山,就是那个叫办了学习班,还要追查“恶攻”言论的韩安远。
  在“清污”中
  我是一九八四年秋天,调到山西省作家协会的。
  此前,在“清污”中,又经历了一场磨难。
  “清污”的全名叫“清除精神污染”。
  现在的人,很少能讲清什么叫“清污”了。我也讲不清,但我可以说我的印象,就是,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文化战线的一场整肃运动。“文革”后,说是再不搞运动了,而“清污”,怕谁也得承认,其思路与方式,跟过去的运动没有二致,说不是运动,实在是怠慢了。与以往的整肃运动稍有不同的是,时间太短了,也就半年时间,就像蛇钻进墙缝里,小尾巴甩了几下就不见了。
  蛇尾小巧可爱,并不等于说它的虎头也是假的。
  其声势之浩大,给我感觉,跟“文革”初期批判“三家村”时,有几分仿佛,也是在文章里找差错,也是在思想上找根源,也是让你一次二次的检查,也是怎么个检查总也过不了关。
  不说那几个有名的人物了,就我这么个至今仍是三流作家的作家,当年就感受到了它那大口吞噬的气势。
  就像全国报纸和刊物都通了气似的,一九八三年夏天,几乎同时,全国有四五个省的文学刊物和报纸,批评了我的作品。还不能说是批判,那是下一步的事。
  辽宁批评的是发表在《鸭绿江》上的短篇小说《转正》,批评文章发表在《鸭绿江》上;河南批评的是《莽原》上的中篇小说《磨盘庄》,文章发表在《河南日报》上;甘肃批评的是发表在《飞天》上的短篇小说《棉田明月夜》,文章发表在《甘肃日报》上;山西批评的是发表在《山西青年》上的《静夜》,《山西青年》是团省委的刊物,团省委组织了内部批评会,没有见报。《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发表的署名批评文章中,也都点了我的作品的名,有的是《棉田明月夜》,有的是《静夜》。
  这些小说,大都发表于“清污”的前一两年,有的就发表在前半年,可谓当时当令。
  虽说过了这么多年,我一点也不想为我的这些破小说辩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的眼睛也不是出气的,他们都看得很准,一眼就看出了这些作品存在的问题。   比如《转正》,写某单位的一个小青年,刚进来,单纯,好学,为了转正,只有积极表现,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教训了他,当他终于变得自私,卑劣,甚至下流的时候,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转正了。
  《磨盘庄》,原本要写成个长篇的,有十二万字,寄给《莽原》,说太长,让我删,删了两三万字发表了。写一个出身贫苦的农村青年,当上生产队长后,怎样贪财贪色,成了这个小山村的恶魔。
  《棉田明月夜》,写一个大学生回到家乡,在一次夜间给棉田浇水的劳动中,趁换班休息的时候,众人都睡着了,跟一位农村姑娘发生了一次性关系。
  《静夜》,写一个丈夫在外的女干部,跟一位热心帮她做家务活的青年,发生性关系又深感不安,某夜,当这位青年又一次敲门要进来时,她陷入复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究竟开没开门,文中并未交代。这篇作品,当时的团省委书记,在机关的一次会上曾说: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认为这是一棵大毒草。
  有了这么多的受批评作品,成为山西省“清污”中的典型,也就不奇怪了。
  按说我的这些作品,除了《静夜》之外,都发表在外省的刊物上,就是挨了批评,省委宣传部的人也不会知道。事情出在宣传部文艺处召开的一次会议上。
  这个会,是一九八三年夏末召开的,上面有了什么精神,文艺处召集部分作家和评论家座谈,说山西没有什么“自由化”的典型,只要好好学习中央文件,认真领会就行了。这时一位评论家发言了,说怎么能说山西没有自由化典型呢,韩石山就是一个。接下来说,辽宁批评了韩石山的什么,甘肃批评了什么,河南批评了什么。文艺处的领导听了,就不能不当一回事了。当即议定,通知省作家协会,叫韩石山回来听候审查。
  这些,是一位参加座谈的作家,过后告诉我的。
  我到了太原,住在作协机关旁边的一个偏院里,今天被宣传部文艺处叫,明天被《山西日报》文艺部叫。应当说,这些叫我的同志,对我还是很关心的,叫我不要紧张,好好认识自己的错误就行了,还年轻,以后还会写出好作品嘛。
  他们越说不要紧张,我越紧张。怕的不是别的,是这一段时间,省作家协会正在调我回作协。若能办成,老婆孩子就可以离开汾西来到太原。再折腾下去,我受处分不消说,家里人跟上受连累可就惨了。
  不怪别人,只怪自己一时之间,得意忘形,只顾显示自己那点稀薄的文学才华,而忘了斯是何世,身处何地。
  最为可笑的是,我在山西正受着煎熬,河南《莽原》派了个编辑来太原,想让我写篇自我批评文章,发在《河南日报》上。姓杨,是我的责任编辑。我说:老杨啊,你们那儿爱怎么批评,我不管,我这儿还应付不过来呢。要过堂,在太原府过就行了,还要解到郑州府吗?
  住在省作协的那些日子里,我写了一篇检查文章,在《山西日报》上发表,记得题名为《在探索中前进》。
  正在这时,省委宣传部开一个关于“清污”的会议,在晋祠宾馆,全省各地的宣传部长都参加了,让我在会上作了检查。
  唯一庆幸的是,“清污”的时间不长,到第二年春天,就没事了。
  一位姓郑的作家朋友曾对人说,这一棍子,把韩石山打蒙了。
  不是打蒙了,是打成了智障。
  “清污”对我伤害,是无法估量的。此后,我再怎么努力,都鼓不起写小说的兴致了。小说是虚构的,正好给了整人者以把柄,既然是虚构,你怎么不虚构个歌颂美好生活的,而要虚构个揭露社会黑暗的?一句话就问得你没了脾气。而研究历史,当然也有自己的好恶,只是谁要在这上头责难,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一句:事实如此,我没有办法,只能这么写,你要说不对,请拿出证据来。
  这也是我后来写传记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感谢的是马烽老师和西戎老师,“清污”刚一结束,就决定调我回作协,迁延了些时日,第二年秋天就回来了。(摘自《装模作样——浪迹文坛三十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贾府中各个阶层生存的情形。书中除对“十二金钗”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摹外,也将读者的视线引入主子身边众多的丫环们身上。这些命运多舛的婢女,有的一出生就是悲剧命运的开端,有的青春才刚刚拉开序幕,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贾府环境错综复杂,丫环们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触犯别人的利益遭到诬陷,甚至有丧命的危险。丫环们悲惨的人生境遇,暴露出封建社会制度对下层女性身心的摧残。  一、丫
期刊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中国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历史和国情,对青年人的德育教育就是健全人格的教育,这种教育不能唯西方马首是瞻,而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之路。  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梁启超说:“孔子所谓学,只是教人养成人格。”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含义,寻找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发现对当代教育的价值意义,可以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先秦
期刊
一、红场,是俄罗斯历史舞台的缩影,是俄罗斯历史的见证  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它呈长方形,长695米、宽130米,总面积9万平方米,大约是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  我原以为红场是前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取的名字。因为红色象征革命,苏联的军队就叫“红军”。后来又听说,是因为红场旁边的克里姆林宫的外墙、塔楼是红棕色的,所以把这个广场叫做红场。  这一回,我才明白,原来红场本来就
期刊
圆公塔是东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明代女真高僧墓塔。  《辽阳僧纲司致事副都纲兼前广佑禅寺住持圆公塔铭并序》记述了明代女真高僧道圆的生平、功绩、死后葬身之地,涉及广佑寺、白塔、永宁寺的修建情况,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明代辽东宗教概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辽阳僧纲司致事副都纲兼前广佑禅寺住持圆公塔铭并序》(以下简称《圆公塔铭序》)刻于明正统七年(1442)七月,刻石为青色页岩,呈长方形,高167
期刊
一、张岚峰(1902~1952):字腾霄,河南柘城人。早前任冯玉祥部炮兵团团长,中原大战后任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二十五师副师长兼七十四旅旅长。1933年春,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十九军军长。193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曾加入日本特务组织。抗战爆发后任河南柘城县民众抗日自卫军副司令,1938年6月经日军第十师团长矶谷廉介劝降,投降日军。  1938年9月,日军北平特务机关委派张岚峰为“豫东招抚使”
期刊
明朝中叶,定居在今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建州女真部落经常受到来自松花江中游以下至黑龙江流域东面濒海一带的海西女真忽剌温部落的侵扰。1438年,建州卫都指挥命事李满住率领部族西退,移住灶突山东浑河上。不久,清太祖努尔哈赤五世祖也率领所属部族300余户退至浑河支流苏子河一带,与李满住部族合居在一起。后来,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了金国(后金国),并以“满住”作了尊号,自号为“满洲
期刊
读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是《杨修之死》,谈了杨修与曹操斗智的故事。语文老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杨修那么有才,屡屡让曹操难堪,曹操那么小肚鸡肠,就因为曹操认为杨修比自己聪明,就把这么一个聪明的人给杀了,曹操奸雄的形象就这样刻在脑子里。  后来读《三国演义》、《三国志》,我就开始有点怀疑《杨修之死》的真实性。曹操是那么地爱才、惜才,又是一个用才的高手,他怎么可能因为杨修比自己更聪明就杀了杨修呢?  曹操
期刊
我国邮票上出现的第一位杰出女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她也是出现在我国邮票上次数最多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女革命家。  第一位与丈夫一起被请上方寸的是何香凝。1987年4月23日,廖仲恺先生诞辰110周年,我国为此特发行纪念邮票一套两枚,有趣的是在第二枚票面中,展现出曾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何香凝的坐姿,而廖公则站立在她的身旁。  第一位走上我国台湾省邮票的巾帼英雄是秋瑾。1967年7月15日,台湾
期刊
电脑也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回顾电脑的发展,令人惊叹。  远古的人们用石头来计算捕获的猎物,石头就是他们的计算工具。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人类最早的计算工具是手指,英语单词“dight”既表示“手指”又表示“整数数字”;而中国古人常用“结绳”来帮助记事,“结绳”当然也可以充当计算工具。石头、手指、绳子……这些都是古人用过的“计算机”。  商周时代,算筹
期刊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诸多方面都表现了一个力图有所作为的政党所应有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它既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宏观上的如椽大笔,也有设立节日这种细微处的闪光。其间,中共不仅积极参与组织国际国内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还针对边区实际专门新设立节日,系统强化边区建设。  “五五”干部学习节  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延安一时成为大后方抗日的中心,各路英才竞相投奔,极大地充实了革命队伍。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