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7年,新三板市场上挂牌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做法已屡见不鲜。其中不乏财大气粗者,披露近10亿元的理财额度。更有甚者,不少公司已不满足于适度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投资,而是直接选择了炒股。但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公司苦于融不到资金,经营困难。
相关报道显示,截至2017年9月上旬,A股市场上,已有900多家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达近万亿元。在规模相对较小的新三板市场上,一些挂牌公司的理财额度也是逐步攀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9月中旬,新三板有485家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理财次数1701次,购买理财产品的总金额达到2402.2亿元。理财规模自然是不能跟上市公司相比,但整体趋势上涨明显。
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成常态
在发展主营业务之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通过利用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的方式获取收益。其中有“财大气粗”型的公司随便就是上亿元的投资,也有部分公司使用较小额度进行“尝鲜”,各种心态都有。
去年9月份,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大运汽车 证券代码:870012.OC)披露两项理财计划,拟使用不超过12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和不超过10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投资理财产品。合计高达22亿元的理财额度,如此大手笔的规模并不多见。大运汽车已自2017年12月7日起在新三板终止挂牌。
不仅是大运汽车,有不少公司都热衷于将大额闲置募集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属于创新层的医药制造业公司成大生物(831550.OC)、准备上市的传智播客(839976.OC)等在2017年都曾披露上亿元额度的理财计划。
对于利用闲置资金大笔购买理财产品这种行为,市场有观点称,先是因需要投资其他项目而向市场大笔募集资金,但同时又将大额的闲置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不是投向公司的日常生產经营,可能造成资金“脱实向虚”,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市场的长久健康发展。
也有人认为,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理财,部分原因在于企业过度融资,融资来了,募投项目不一定即刻需要投入资金,因此募集资金可能会暂时闲置,将这些闲置资金用来购买短期理财,能获取高于银行利息的收入。
其实可以发现,善于投资理财的这类公司,其融资能力也比较强,虽其行为符合相关规定,但若长期靠此来获取收益,主营业务长期荒废,最终也是走不远的。同时,这也会导致另外一种可能,另外一批因融不到资金,无法扩充业务规模的公司长时间成长不起来。
理财产品看不上 近百家公司直接选炒股
不仅如此,2017年新三板市场上挂牌公司投资理财产品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有不少“艺高人胆大”的公司更是直接选择了炒股。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12月份,新三板市场上94家公司披露了利用闲置自有资金购买股票和证券投资相关公告。这与常见的挂牌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保本、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相比,确实存在诸多不可控制因素,因此风险也随之增加。
2017年12月13日,厦门佰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佰明光电 证券代码:870393.OC)披露,公司拟使用额度不超过1600万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购买股票。佰明光电称使用的闲置资金是在确保公司日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的,不会影响公司主营业务的正常发展。
虽然说法是如此,但股票投资容易受股市整体表现及股票、财政、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发生变化的影响,根据市场情况择机购买股票这种行为,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期性。若股市行情不好,将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小影响。
更何况,在诸多使用大笔闲置资金进行理财产品投资的公司中,有的则是刚定增完不久,就披露理财计划。虽然对新三板公司而言,在不影响主营业务的前提下,使用闲置资金购买一些短周期且风险小的理财产品,也是合理合规的。但市场也有声音称,如果投资人投资标的,在定增本年内用大量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那么投资人自己也可以去做这样的投资选择,为什么还要把钱投给这些公司呢?其实对投资人来讲,往往更愿意把钱投资到用于发展主营业务和并购项目的公司身上。
监管部门在对挂牌公司股票发行的相关规定中,有明确要求募集资金应当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及相关业务领域。股转系统还就非金融类挂牌公司在募集资金使用方面作出了许多限制性规定,其中就包括不得用于股票及其他衍生品种、可转换公司债券等的交易。目前并没有出现过挂牌公司敢直接使用募集资金炒股的案例。
有一点值得思考,挂牌公司做理财的资金来源,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募集资金,其初衷都应是支持募投项目建设和实体产业发展。虽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无可厚非,但通过投资项目来实现资产收益率的提升,才是企业实现净利润增加的根本。
此外,相比理财产品来说,股票投资的风险性更大,挂牌公司这种“择机”投资的方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更大。因此对挂牌公司即使是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股票投资也应有所限制。
相关报道显示,截至2017年9月上旬,A股市场上,已有900多家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达近万亿元。在规模相对较小的新三板市场上,一些挂牌公司的理财额度也是逐步攀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9月中旬,新三板有485家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理财次数1701次,购买理财产品的总金额达到2402.2亿元。理财规模自然是不能跟上市公司相比,但整体趋势上涨明显。
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成常态
在发展主营业务之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通过利用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的方式获取收益。其中有“财大气粗”型的公司随便就是上亿元的投资,也有部分公司使用较小额度进行“尝鲜”,各种心态都有。
去年9月份,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大运汽车 证券代码:870012.OC)披露两项理财计划,拟使用不超过12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和不超过10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投资理财产品。合计高达22亿元的理财额度,如此大手笔的规模并不多见。大运汽车已自2017年12月7日起在新三板终止挂牌。
不仅是大运汽车,有不少公司都热衷于将大额闲置募集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属于创新层的医药制造业公司成大生物(831550.OC)、准备上市的传智播客(839976.OC)等在2017年都曾披露上亿元额度的理财计划。
对于利用闲置资金大笔购买理财产品这种行为,市场有观点称,先是因需要投资其他项目而向市场大笔募集资金,但同时又将大额的闲置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不是投向公司的日常生產经营,可能造成资金“脱实向虚”,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市场的长久健康发展。
也有人认为,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理财,部分原因在于企业过度融资,融资来了,募投项目不一定即刻需要投入资金,因此募集资金可能会暂时闲置,将这些闲置资金用来购买短期理财,能获取高于银行利息的收入。
其实可以发现,善于投资理财的这类公司,其融资能力也比较强,虽其行为符合相关规定,但若长期靠此来获取收益,主营业务长期荒废,最终也是走不远的。同时,这也会导致另外一种可能,另外一批因融不到资金,无法扩充业务规模的公司长时间成长不起来。
理财产品看不上 近百家公司直接选炒股
不仅如此,2017年新三板市场上挂牌公司投资理财产品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有不少“艺高人胆大”的公司更是直接选择了炒股。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12月份,新三板市场上94家公司披露了利用闲置自有资金购买股票和证券投资相关公告。这与常见的挂牌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保本、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相比,确实存在诸多不可控制因素,因此风险也随之增加。
2017年12月13日,厦门佰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佰明光电 证券代码:870393.OC)披露,公司拟使用额度不超过1600万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购买股票。佰明光电称使用的闲置资金是在确保公司日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的,不会影响公司主营业务的正常发展。
虽然说法是如此,但股票投资容易受股市整体表现及股票、财政、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发生变化的影响,根据市场情况择机购买股票这种行为,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期性。若股市行情不好,将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小影响。
更何况,在诸多使用大笔闲置资金进行理财产品投资的公司中,有的则是刚定增完不久,就披露理财计划。虽然对新三板公司而言,在不影响主营业务的前提下,使用闲置资金购买一些短周期且风险小的理财产品,也是合理合规的。但市场也有声音称,如果投资人投资标的,在定增本年内用大量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那么投资人自己也可以去做这样的投资选择,为什么还要把钱投给这些公司呢?其实对投资人来讲,往往更愿意把钱投资到用于发展主营业务和并购项目的公司身上。
监管部门在对挂牌公司股票发行的相关规定中,有明确要求募集资金应当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及相关业务领域。股转系统还就非金融类挂牌公司在募集资金使用方面作出了许多限制性规定,其中就包括不得用于股票及其他衍生品种、可转换公司债券等的交易。目前并没有出现过挂牌公司敢直接使用募集资金炒股的案例。
有一点值得思考,挂牌公司做理财的资金来源,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募集资金,其初衷都应是支持募投项目建设和实体产业发展。虽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无可厚非,但通过投资项目来实现资产收益率的提升,才是企业实现净利润增加的根本。
此外,相比理财产品来说,股票投资的风险性更大,挂牌公司这种“择机”投资的方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更大。因此对挂牌公司即使是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股票投资也应有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