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教育孩子,家长要沉得住气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蕾简介】
  现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心理系教授、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心理学协会副秘书长、青岛市家长学校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劳动部注册心理咨询师、职业心理咨询员培训师、青岛市中小学生心理指导中心咨询师。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长期从事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接待来访者400多人,接听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近600小时,并深入社区和学校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800余场。主编出版了《心理学》《教育学》等教材及《小学生心理辅导实用手册》《优秀母亲教子锦囊》等专著。
  在竞争无处不在的当下时代,家长们都舍得在培养孩子方面投入精力和金钱,遗憾的是,有时候投入与收获不一定成正比。这是因为家长的心态是否平和,教育观念是否切合实际,教育方法是否得法等因素也在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长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心理系教授张蕾女士接受本刊采访时,一再说:“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不必超前,也不能滞后,所以,教育孩子,家长要沉得住气。”
  幼小衔接莫慌乱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中国的早期教育慢慢深入人心,家长们都想培养孩子学学音乐、舞蹈、体育什么的。您认为孩子几岁时开发潜能最科学?3岁算不算早?
  张蕾(以下简称张):3岁就选特长有点早。5岁以后孩子才能表现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然后才能发展为特长。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兴趣倾向,报什么特长班其实凭的是家长的兴趣。5岁以前,孩子学习艺术和体育项目,其实是培养兴趣的过程,不是不可以,但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愿望灵活调整,不要一味地逼孩子。幼儿的兴趣特点是广泛而易变,所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也要有广泛性,目的在于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而不是为了将来高考加分,或把邻居某某比下去。这方面,家长一定要沉得住气。
  当然,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被确认有出类拔萃的天赋,需要从小接受专业化的系统训练和开发,就要另当别论了。不过,天才毕竟是极少数,家长朋友不可盲目给孩子定性。比如,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莫扎特,天天逼孩子练琴,但孩子没有兴趣,只是被逼着学,这样,就算拿到10级证书又能如何呢?孩子失去的快乐可能更多。
  记:现在的家长特别有名校意识,都希望把孩子送进重点小学。您认为重点小学与非重点小学差别大吗?
  张:我国的小学,发展的确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但我认为这就像自然的生态平衡一样,物极必反。试想,大家都争着把孩子往重点小学送,学生势必超员,老师照顾不过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算学校扩大规模,多开几个班,但师资力量怎么保证呢?其实,重点小学也不是每个老师都是名师,更不是每个班都好,而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正是老师和班集体。无论重点还是非重点,执行的教学大纲是一样的,而且小学的功课难度也不是很大,所以我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其实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情感、品德、个性这些最重要的人生基础,都是在小学阶段逐渐形成的。
  记:许多读者反映,孩子刚上小学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有的不会学习,有的不会与同学相处,有的甚至开始厌学。这些麻烦,有没有共同的原因呢?
  张:幼小衔接阶段,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是普遍现象,家长不必着急。通常情况下,三个月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适应。家长可以在孩子入学前,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些,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孩子去学校走一走,看一看,尽量减少孩子对环境的陌生感。
  我认为,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问题可能出在家长身上。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多数孩子会感到兴奋、快乐,不会感到困难,但是家长的紧张、高期望值、急躁往往给孩子制造了额外的负担。这是孩子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原因。家长应该对孩子充满信心,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起跑线上无输赢,人生的跑道比马拉松还要长,一起步就发力可能会过早地透支孩子的体力和心力,让他无法笑到最后。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不能有功利色彩,不是看到孩子取得好成绩才相信孩子是优秀的,而要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仍不动摇信心。只有这样的信任才能转化成孩子成长的动力。还是那句话,教育孩子,家长要沉得住气。
  家长陪读不可取
  记:为了帮助孩子,尤其是成绩不乐观的孩子学习,取得好成绩,许多家长选择当陪读。您认为有这个必要吗?
  张: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家长的适当陪伴或许是有帮助的,但三年级以后,尤其是到了初中、高中,家长再陪读就弊大于利了。10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动,自信心、好奇心、责任心空前高涨,是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应该因势利导,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对自己的学习后果负责。如果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就会抑制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贻害无穷。等孩子到了高中,孩子没有自学能力,家长又不能提供全面的帮助,后果就严重了。
  据我观察,家长陪读之所以流行,是家长的控制欲望过强所致,本质是不信任孩子,是越俎代庖。家长的控制欲和孩子的自控力是一对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矛盾,家长的控制欲占了上风,孩子的自控能力就要被压制。所以,我劝家长们要克制自己,学会放手,毕竟,孩子的人生之路要由他们自己去走,父母代替不得。
  记:不过,现在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的确很大,家长看着心疼,想帮一把也可以理解。请问,孩子学习压力大,家长该怎样给孩子减压?
  张: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学习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孩子刻苦学习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同学强,或者仅仅是为了争夺好名次,那就需要家长及时介入,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免得他心理上受伤,因为这样的学习动机非常容易遭受挫败。竞争对手和名次都是孩子难以控制的,他在学习中难免会有无奈感和不安全感,成绩落后的时候必然产生焦虑。相反,如果孩子对所学功课本身有兴趣,那么无论他多么用功,都是在享受知识,甚至很陶醉,而不会感到苦,成绩也会很稳定;即使遇到挫折,孩子也不会沉陷痛苦,因为他在意的是知识本身,而不是难以把握的竞争结果。
  除了学习心理以外,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睡眠。不考虑差异的情况下,小学生每天应保证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学生每天至少要睡8个小时。睡眠时间有保证,多数学生都能应付学校的学习,否则就会降低学习效率,使成绩下降,心理焦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自然而然性教育
  记: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那么性教育是否需要提前?
  张:原则上讲,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就应该实施青春期教育了。这个阶段孩子会问许多生理卫生问题,说明孩子有这方面的迷惑,也有解惑的需要。只要孩子问,家长就可以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一些基础的生理解剖学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买几张生理解剖图谱,就像讲生物课那样,告诉孩子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两性结合的过程,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分娩过程。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听这些知识,是没有心理障碍的,既不会害羞,也不会大惊小怪,比家长的心态还要好;等再长大一点,孩子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让孩子从小了解生理知识,只是性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从小学习性道德,知道应该怎样做一个好男孩或好女孩,应该怎样和异性相处,从而建立起健康、自然、正面的性观念。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性教育意义重大,因为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既严肃认真又心怀神圣与浪漫地跟异性相处。
  记:目前,中小学都开有生理卫生课,但实际教学却很不规范,有些学校根本不重视。
  张:是的,情况比较严重。这就更需要家长负起这个责任来,特别是在性信息泛滥的当下,家长一定要把正确、健康的性知识和性道德传授给孩子。
  记: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父母如何分工,如何配合?
  张:同性教育比较好。如果孩子是女儿,青春期教育最好妈妈唱主角,父亲可以就性道德和性法制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讲讲案例、故事等。如果孩子是儿子,父亲应多做些工作,母亲则从女性角度给予配合,比如谈谈女性认为什么样的男孩才是男子汉,什么样的男孩不招人喜欢,等等。
  记:对中国人来说,父母与孩子谈性是难以启齿的,孩子更是羞于开口。您有什么好建议?
  张:我的建议很简单,家长只要根据科学,实事求是,自然大方,不遮遮掩掩就可以了。家长首先要抛弃一些陈旧的观念,走出三个误区:一是认为性问题家长不讲孩子就不知道,家长讲了会诱发孩子过早的性行为;二是认为,性知识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知道,不需要专门教育;三是认为性就是那点事,不说孩子也知道,家长煞有介事地讲纯属多余。这三个误区不知害了多少孩子,家长不难从青少年性犯罪案例中找到性教育欠缺的影子。
  著名性学专家雪儿
其他文献
82宪法第10条正式确立了我国土地公有的地权结构,学者对此进行了诸多批评。从规范的视角进行分析,土地全面归公并不导致个人失去土地权利,关键在于何种地权结构符合社会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