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研究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545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际关系视野考察14年中国抗战,"国际抗战"既为一种研究视角,亦是全面抗战发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形成的一种抗战的态势,它是全面抗战的重要阶段.中国抗战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一·二八淞沪抗战后的英美调停暂时遏制了日本对中国进一步的军事侵略,但中国东北的沦陷却引发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吞与蚕食.抗战时期的中德关系为国民政府对日抗战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苏联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三年对中国提供的巨大军事援助使得中国抗战得以持续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笔者认为蒋介石决心固守南京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争取苏联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使中国抗日战争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为一体,中国国际抗战的局面由此形成.
其他文献
名为吉冈二郎的日本人留下的参加中国帮会的凭记——会簿,是研究阎锡山的帮会与"残留"日本人关系的切入口.此历史可溯及阎锡山在抗战时期为强化个人威权和对敌斗争而成立的两个帮会——民众山进步总社(洪帮)和民众进步委员会(青帮).抗战结束后,阎锡山为了进行反共战争,借助帮会吸收和整合"残留"山西的日本人;而日本人之所以热衷加入帮会并自行设立帮会,乃是因为这些曾经的"皇军"士兵,在群氓无首下,从帮会模拟亲缘的人际关系中发现了日本社会固有的"亲分子分"的结合原理.
版授高年是指对符合条件的老人授予官职,属于古代政府尊养老人政策的范畴.它起源于北朝,至唐代又有发展.从史籍及唐人墓志中记载的版授实例看,唐廷版授高年的规定主要以赦文形式颁布,却又并非赦文必有之内容,由此可见其并非固定制度.借由《张恭墓志》,可知安史之乱后唐廷仍有版授高年的举措.唐代版授高年的条件为年龄和德行,但德行比年龄更重要,加之地方政府在此事务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遵守赦文对于年龄的规定.版授高年时只是偶有赐物,版授高年主要在于表门闾、赐章服等行为的象征意义,因此可以认为,版授高年
传世典籍所载"从人"与秦简牍中的"从人"属同名异指,前者为主张合纵抗秦的六国贵族,后者则是秦国境内反叛者之家吏、舍人在法律层面的专称.依据罪行轻重,"从人"可判处死刑、城旦、鬼薪三种刑罚,且其妻子、同产、舍人等皆没入官府而成为"收人".为治理和防范"从人",秦廷制定了严密的规程,由执法主掌其事,而郡都吏以及县乡官吏须全力协助.
碑志研究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迄今成果丰硕.近十年来,中古碑志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包括碑志所记祖先谱系的发现及建构过程的探讨,碑志中"异刻"即非正常刻写的确认及历史书写研究以及超越文字记载、从视觉视角考察碑志的政治景观效应等.与传统碑志研究相比,这些展示新动向的研究更为集中的致力于检讨碑志自身,使得碑志摆脱在金石学传统下作为史传附庸的地位,由此推动碑志研究从比较单一的史料考证转向细腻周全的史学分析.不过,新动向类研究施展场合受限且自身亦存"隐忧",故不能取代传统研究.二者互为补充,方可将中古碑志研
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前,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存在严重分歧.美国将自己视为自由、民主、公正、和平的化身,希望美国经验和传统可以成为国际政治的典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苏联确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以一国革命为基础推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二战结束以后,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愈演愈烈,双方均想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本国的理论和制度,进而为第三世界国家描绘一幅美好蓝图.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20世纪50—70年代经典现代化理论在西方知识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和港口的此前研究,多从陆向腹地的角度展开,着重分析陆上腹地的经济状况和交通条件,相比而言对海向腹地的研究尚不系统.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和首次发现的香港统计处月度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在长时间尺度上对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海向腹地和贸易对象国做定量化的分析.通过研究表明,借助愈发联系紧密的东亚贸易网络,在近代中国港口1000海里以内且初步完成工业化的日本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海向腹地.这种局面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港口的结构体系.总体来看,受制于社会总资本的匮乏,近代中国无法主动把控海向腹地拓展,海向腹地也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在税制整饬过程中构建的"官中"法律制度,是传统土地契约领域"中人"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体现."官中"制度,由中央与地方立法协作构建,内容涵盖选任、职责、监督以及奖惩等方面,且各地立法的核心内容保持了相对一致."官中"在身份来源与功能职责等方面与"中人"极为相似,但在受信基础以及监督职责等方面则有所区别.由于处在国家权力形式上集中、实质上分离的特殊历史时期,"官中"制度在地方的实施效果不佳,但该制度的设立与运行整体上推动了"中人"官方化的历史进程.
1935年华北自治运动在内政外交多重因素交互影响下汹涌澎湃,国民政府为应对危局,任命何应钦以行政院驻平办事长官的身份北上,与日本及华北地方实力派展开周旋.何应钦鉴于二十九军在华北异军突起的现实,主张由宋哲元主导华北政局,蒋何立场多有歧异.然而蒋介石与宋哲元围绕华北权力分配矛盾日趋激化,不仅行政院驻平办事长官在日本、宋哲元的合作与抵制之下,被迫取消,并且冀察政务委员会作为地方自治机关,开始成为冀察最高统治机构,华北危机日趋严重.由此亦可窥悉国民政府对日外交,陷入从在地解决转为中央主导,再由中央主导被迫走向在
"天子七庙"是中原王朝皇家宗庙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辽史》中出现的两处"七庙"均非中原太庙体系下的"天子七庙".圣宗朝中京万寿殿的"七庙",实际上发挥着"原庙"的功能,而柴册仪"奉七庙神主"环节,实则代表的是祭拜先帝的"行宫庙".辽朝统治者在吸收和利用中原宗庙制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政治和社会形态的皇家宗庙祭祀体系.在此体系中,都城庙、州庙与陵庙、陵寝祭祀相互补充,斡鲁朵行宫庙作为辽代特有的祖先祭祀形式,随捺钵四时迁徙,成为皇家宗庙祭祀的核心.辽代皇家宗庙祭祀在"二元制"立国
区域研究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在冷战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通过区域研究机构的全面布局和多渠道经费注入与制度保障,以实现研究领域的全球覆盖.美国的区域研究不仅塑造了北美风格的新知识体系,也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区域研究的引领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美国社会舆论导向和高校内部对教育资源的争夺,美国的区域研究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总结美国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反思其现实境遇,对我国当下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