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中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由于比较抽象,所以显得比较难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怎样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一直以来大家都在探讨。下面本人就怎样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
一、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活动,情感传递活动,以及思维活动都是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因此,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可以说是数学思维的教学。(2)课堂教学目的是提高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生学好学懂学会最终是要教学生怎样自学,会学。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是很有道理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了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知识、教理论,更重要的是教思想,教学法。因此我们就要把过去那种传统的,单纯的,单简的解释教材的教法解脱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直接与教材接触,阅读教材,从教材中获取基础知识,教师对学生中的疑难问题作必要的引导。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从接受知识变为独立获取知识,教师从单纯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引导者。(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点拨,恰当引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概念、定理、公式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含和外延,比如,讲“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然后自己描述角平线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有两个端点,从而得到了,三角形的角平分是一条线段。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角平分线的知识,还了解了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且它把某一内角平分,这样就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要教会学生阅读
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阅读,阅读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阅读中是怎样灵活处理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课堂教学中他们就会认真对待,最终及时地从教师的讲解中得到得解决。 (1)教会学生记数学笔记。教师必须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前因后果、,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归纳在一起。并通过对知识的逻辑思维,把新知识的新思想渗透,以致恰当的运用。 (2)教会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如由“完全平方公式”的思想、可以迁移到“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总结归纳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在这个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中a和b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也可以表示一个多项式,解决一个问题,从而能够解一类问题,真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会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馈,进行自我评比、相互评价。如解方程-2x-3=8,学生在解法中会出现移项,合并同类项,然后两边同除以2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移项时要变号,合并同类项时要是同类项才能合并,两边同除-2时要改变符号。这些让学生从解法中找到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教会学生同学之间互相比较和交流。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和交流,既能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的理解,同时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评价,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散开。 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知识。 (5)教会学生探索。大敢设想,探索可以使知识进一步深化,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敢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认真钻研教材
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才能及时地面对学生中各种问题,随机应变。也只有吃透了教材,对学生的思维才能巧妙地启发,准确的点拨,及时引导。解开学生在学习中的疑团。(1)教学形式多样化,由于同一个班的学生智力、思维能力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不必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可根据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选讲例题、布置作业适当,也就是说基础好的可以少做基础题,基础差的应该适当多做题型,让成绩良好的带动部分接 受能力较差的,从而大面積的提高教学效果。(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数学的教学不仅要学生听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去动手,去想,去做,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教师引导要有针对性、目的性,重点突出,还要准确把握内容的深浅。
四、更新评价观念
新课程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相同的机会,增设了许多弹性内容,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只注重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应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结合具体情况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意识等等,都应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3.评价中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评价部分,以前我做的太少,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起每个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表现,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学改革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怎样做才能不忽略教学的本质呢?可见要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此间还有许多路要走。但新课程改革既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行动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我坚信只有实践之树才能常青。
一、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活动,情感传递活动,以及思维活动都是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因此,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可以说是数学思维的教学。(2)课堂教学目的是提高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生学好学懂学会最终是要教学生怎样自学,会学。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是很有道理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了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知识、教理论,更重要的是教思想,教学法。因此我们就要把过去那种传统的,单纯的,单简的解释教材的教法解脱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直接与教材接触,阅读教材,从教材中获取基础知识,教师对学生中的疑难问题作必要的引导。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从接受知识变为独立获取知识,教师从单纯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引导者。(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点拨,恰当引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概念、定理、公式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含和外延,比如,讲“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然后自己描述角平线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有两个端点,从而得到了,三角形的角平分是一条线段。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角平分线的知识,还了解了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且它把某一内角平分,这样就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要教会学生阅读
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阅读,阅读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阅读中是怎样灵活处理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课堂教学中他们就会认真对待,最终及时地从教师的讲解中得到得解决。 (1)教会学生记数学笔记。教师必须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前因后果、,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归纳在一起。并通过对知识的逻辑思维,把新知识的新思想渗透,以致恰当的运用。 (2)教会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如由“完全平方公式”的思想、可以迁移到“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总结归纳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在这个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中a和b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也可以表示一个多项式,解决一个问题,从而能够解一类问题,真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会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馈,进行自我评比、相互评价。如解方程-2x-3=8,学生在解法中会出现移项,合并同类项,然后两边同除以2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移项时要变号,合并同类项时要是同类项才能合并,两边同除-2时要改变符号。这些让学生从解法中找到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教会学生同学之间互相比较和交流。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和交流,既能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的理解,同时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评价,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散开。 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知识。 (5)教会学生探索。大敢设想,探索可以使知识进一步深化,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敢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认真钻研教材
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才能及时地面对学生中各种问题,随机应变。也只有吃透了教材,对学生的思维才能巧妙地启发,准确的点拨,及时引导。解开学生在学习中的疑团。(1)教学形式多样化,由于同一个班的学生智力、思维能力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不必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可根据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选讲例题、布置作业适当,也就是说基础好的可以少做基础题,基础差的应该适当多做题型,让成绩良好的带动部分接 受能力较差的,从而大面積的提高教学效果。(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数学的教学不仅要学生听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去动手,去想,去做,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教师引导要有针对性、目的性,重点突出,还要准确把握内容的深浅。
四、更新评价观念
新课程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相同的机会,增设了许多弹性内容,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只注重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应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结合具体情况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意识等等,都应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3.评价中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评价部分,以前我做的太少,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起每个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表现,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学改革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怎样做才能不忽略教学的本质呢?可见要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此间还有许多路要走。但新课程改革既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行动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我坚信只有实践之树才能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