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象感要求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必须时时感受到对象的存在,体察对象的心理状况,明了对象的要求、愿望与情绪,设想对象的反应,以此来调整和调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之处于与受众的最佳契合状态。因此,具备对象感是每位播音员的基本功之一。
关键词:播音员;受众;传播效果;对象感
一、是否具备对象感是衡量播音员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象,即我们在行动中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播音员在播音的过程中,由于身处特定的环境,因此,常常是“目中无人”。然而,事实上,播音员并不是自言自语、对空发言,也不是自我欣赏,而是要把信息通过他们的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传送给观众或听众,使受众接受这些信息,从而实现传播的目的。因此,他们又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即有对象感。
在播音艺术中,对象感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要求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必须时时感受到对象的存在,体察对象的心理状况,明了对象的要求、愿望与情绪,设想对象的反应,等等,并以此来调整和调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之处于与受众的最佳契合状态。
播音员有没有对象感,是衡量播音员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播音员如果具备了对象感,那么,在备稿过程中,他们就会根据稿件的内容,寻找到受众关注的重点和感兴趣的热点,猜度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在播音过程中,他们的思想与情绪就会处于一种积极、良好的运动状态,从而流露出与对象相契合的态度、语气、眼神、姿态等,达到与受众默契交流的良好状况。
二、对象感的获取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象感的形成不是一日就可以练就的。在非交流性节目的播音过程中,播音员处在封闭的环境中,受众在想些什么,他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有什么反应,播音员不得而知,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象感的获取与形成,不是临时可以达到的,而要靠平时长期的训练。那么,如何获取与形成这种对象感呢?
(1)要应尽可能多地熟知各种对象的情况。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相当的生活阅历,具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对人对事有一定的洞察力和体悟力,这样,受众即便没有跟我们有实际的接触,但也会成为我们“最了解、极熟悉的人”。
(2)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分析与观察能力。一些初学播音的人常常容易产生“谁在听,我就播给谁”这样的想法,但由于他们无法具体面对对象,又不熟悉各类人的心理状况,因而形成的“对象感”往往是消极的、被动的。
(3)要积极备稿,理解稿件的真正内涵和言外之意、象外之旨、韵外之致。一般说来,某一篇稿件、某一个特定栏目,我们设想的对象是稳定的、统一的。但是,同样的稿件、同样的节目,不同的播音员可以设想出不同的对象来,其传播效果也大不相同。经验丰富的播音员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深意和一般人发现不了的潜台词,他会设想: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形式,是播给什么人听?哪些人最想听?传播这样的信息目的是什么?受众接受之后可能会有什么反应?而初学者往往就文字播文字,缺少内涵,生硬干瘪在所难免。
例如,有一则新闻是这样的:重庆207名派出所所长异地任职从6月14日开始,重庆市公安局主城区13个公安分局的派出所所长全部异地交流任职。据悉,此次共有173名所长参加交流,加上前期干部公选期间新任交流到岗的34名所长,目前全市主城区207名派出所所长全部实现了异地交流任职。
这是一则关于重庆公安系统的消息。要把握播报这则新闻的对象感,我们必须进行具体的设想。从字面上看,这则新闻针对的是公安干警。我们不妨设想,这则新闻的第一受众就是全国的广大干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对象感:①这则新闻要传播的字面意义是什么;②这则新闻的潜台词是什么;③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干警在接收这一信息时的心理状况是什么;④如何与受众进行有效的内在的交流,等等。另外,我们也可以设想这一新闻的第二受众是普通百姓,他们在接受这一信息时的心理状况如何也是播音员应该预先设想的。
只有我们形成了正确的对象感,才会在播音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传递的信息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播音员;受众;传播效果;对象感
一、是否具备对象感是衡量播音员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象,即我们在行动中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播音员在播音的过程中,由于身处特定的环境,因此,常常是“目中无人”。然而,事实上,播音员并不是自言自语、对空发言,也不是自我欣赏,而是要把信息通过他们的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传送给观众或听众,使受众接受这些信息,从而实现传播的目的。因此,他们又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即有对象感。
在播音艺术中,对象感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要求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必须时时感受到对象的存在,体察对象的心理状况,明了对象的要求、愿望与情绪,设想对象的反应,等等,并以此来调整和调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之处于与受众的最佳契合状态。
播音员有没有对象感,是衡量播音员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播音员如果具备了对象感,那么,在备稿过程中,他们就会根据稿件的内容,寻找到受众关注的重点和感兴趣的热点,猜度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在播音过程中,他们的思想与情绪就会处于一种积极、良好的运动状态,从而流露出与对象相契合的态度、语气、眼神、姿态等,达到与受众默契交流的良好状况。
二、对象感的获取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象感的形成不是一日就可以练就的。在非交流性节目的播音过程中,播音员处在封闭的环境中,受众在想些什么,他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有什么反应,播音员不得而知,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象感的获取与形成,不是临时可以达到的,而要靠平时长期的训练。那么,如何获取与形成这种对象感呢?
(1)要应尽可能多地熟知各种对象的情况。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相当的生活阅历,具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对人对事有一定的洞察力和体悟力,这样,受众即便没有跟我们有实际的接触,但也会成为我们“最了解、极熟悉的人”。
(2)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分析与观察能力。一些初学播音的人常常容易产生“谁在听,我就播给谁”这样的想法,但由于他们无法具体面对对象,又不熟悉各类人的心理状况,因而形成的“对象感”往往是消极的、被动的。
(3)要积极备稿,理解稿件的真正内涵和言外之意、象外之旨、韵外之致。一般说来,某一篇稿件、某一个特定栏目,我们设想的对象是稳定的、统一的。但是,同样的稿件、同样的节目,不同的播音员可以设想出不同的对象来,其传播效果也大不相同。经验丰富的播音员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深意和一般人发现不了的潜台词,他会设想: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形式,是播给什么人听?哪些人最想听?传播这样的信息目的是什么?受众接受之后可能会有什么反应?而初学者往往就文字播文字,缺少内涵,生硬干瘪在所难免。
例如,有一则新闻是这样的:重庆207名派出所所长异地任职从6月14日开始,重庆市公安局主城区13个公安分局的派出所所长全部异地交流任职。据悉,此次共有173名所长参加交流,加上前期干部公选期间新任交流到岗的34名所长,目前全市主城区207名派出所所长全部实现了异地交流任职。
这是一则关于重庆公安系统的消息。要把握播报这则新闻的对象感,我们必须进行具体的设想。从字面上看,这则新闻针对的是公安干警。我们不妨设想,这则新闻的第一受众就是全国的广大干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对象感:①这则新闻要传播的字面意义是什么;②这则新闻的潜台词是什么;③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干警在接收这一信息时的心理状况是什么;④如何与受众进行有效的内在的交流,等等。另外,我们也可以设想这一新闻的第二受众是普通百姓,他们在接受这一信息时的心理状况如何也是播音员应该预先设想的。
只有我们形成了正确的对象感,才会在播音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传递的信息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