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要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会创造;要服务生活,体验数学价值。通过“生活课堂”的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课堂 学习兴趣 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构建“生活课堂”,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呢?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亲自体验数学问题,打通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爸爸的生日到了,明明想给爸爸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5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明明找邻居帮忙,邻居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觉得吃亏了。你们说明明拿50个1角硬币换5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 O个1角放在一起,这1 O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5元,所以50个1角和5元是相等的。教师继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元和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水平。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像这样,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生活中提出问题,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身临现实情境,感到熟悉、亲切、真实,兴趣盎然。
二、走进生活,学会创造
构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知识的学习中情感上也得到满足。这是别的课堂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走进生活,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前,告诉学生:“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学校准备在这个花坛的围墙四周和上面铺上瓷砖,在花坛的里面填满泥土,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学生一致回答:“愿意!”过了一会,有同学提出:“老师,您还没有告诉我们已知条件呢。”我说:“需要的条件你们自己想办法找,可能用到的工具我都给你们带来了,你们自己挑。”这时,各小组经过短暂的酝酿,进行了实际的测量。最后,各小组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很快计算出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填土的方数,而且有不少同学创造性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计算方法有创新。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活起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顿悟…创新”,并得到交流。由此,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服务生活,体验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属。可见,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从关注人文发展的高度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对生活的价值。
在执教“年、月、日”教学后,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出差了,佳佳盼望着爸爸早点回来。3个月后,爸爸回来了。你猜佳佳一共等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这3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探索、比较与分析,丰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落到了实处,还受到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提高了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课堂 学习兴趣 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构建“生活课堂”,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呢?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亲自体验数学问题,打通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爸爸的生日到了,明明想给爸爸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5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明明找邻居帮忙,邻居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觉得吃亏了。你们说明明拿50个1角硬币换5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 O个1角放在一起,这1 O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5元,所以50个1角和5元是相等的。教师继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元和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水平。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像这样,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生活中提出问题,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身临现实情境,感到熟悉、亲切、真实,兴趣盎然。
二、走进生活,学会创造
构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知识的学习中情感上也得到满足。这是别的课堂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走进生活,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前,告诉学生:“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学校准备在这个花坛的围墙四周和上面铺上瓷砖,在花坛的里面填满泥土,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学生一致回答:“愿意!”过了一会,有同学提出:“老师,您还没有告诉我们已知条件呢。”我说:“需要的条件你们自己想办法找,可能用到的工具我都给你们带来了,你们自己挑。”这时,各小组经过短暂的酝酿,进行了实际的测量。最后,各小组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很快计算出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填土的方数,而且有不少同学创造性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计算方法有创新。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活起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顿悟…创新”,并得到交流。由此,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服务生活,体验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属。可见,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从关注人文发展的高度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对生活的价值。
在执教“年、月、日”教学后,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出差了,佳佳盼望着爸爸早点回来。3个月后,爸爸回来了。你猜佳佳一共等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这3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探索、比较与分析,丰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落到了实处,还受到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提高了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