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各部门储蓄率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的储蓄率偏高结论,同时对高储蓄率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作分析,对解决当今我国储蓄率过高问题提出应该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促进国民消费等方面着手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储蓄率;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缓解对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的一段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激增,我国的国民总收入自1978年的3645.22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815361.62亿元,约为1978年的224倍。同时也是我国储蓄率上升较快的时期。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我国储蓄率持续地上升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近几年来虽有小幅下降,但仍居高位,我国的高储蓄率问题也一直是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高储蓄的同时,低消费现象明显,这对以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存在阻碍作用。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如何扩大我国内需,降低储蓄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发展首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高储蓄率现状
由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参与者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国民储蓄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国内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GDP口径统计,中国储蓄率占比8.83%;居民收入口径统计,中国储蓄率占比20.60%,这意味着政府和企业储蓄约占总储蓄的79%。因而可以说,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平均把每年收入的1/5用于储蓄,且与政府和企业储蓄相比,家庭储蓄并不多。1978年以来,中国从工业型产业国家不断步入现代化经济“新常态”强国,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期政府储蓄相比发达国家要高,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偏低,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步入“新常态”,民生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增加,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储蓄率可能转入下降通道。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居民储蓄率没有变,中国企业的储蓄率越来越高。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中国创新,共享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中国高储蓄率成因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下,居民收入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后,宏观经济形势稳步回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迅猛,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5974元。
(二)传统的养老观念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居民为了实现老有所依,提前积累自己的财富,家庭储蓄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和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费用逐渐取消或大幅减少。个人支付额大幅增加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居民自身要为社会保障付出更多的代价。居民预防性储蓄急剧增加,以防止医疗和教育等领域存在潜在风险。
(三)投资体系不健全
首先,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居民的储蓄不能有效转移到投资市场。其次,目前我国的投资体制还不健全,居民缺乏有效的多元化投资渠道,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投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金融服务,离不开发达的金融体系,这也是居民高储蓄的原因之一。
(四)人口结构的变化: 老龄化加剧,少儿抚养比降低
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由“高低高”向“三低”型转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少儿抚养比例逐渐下降。我国的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下降到2016年的22.9%,但我国的养老抚养比从1982年的8.2%上升到2016年的15.0%。少儿抚养系数与储蓄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系数与储蓄率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过去30年来,急剧下降的少儿抚养系数与增长的老年抚养系数,同时促使了我国储蓄率的上升。
三、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居民收入分配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表明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均衡,高收入者成为经济增长的受益者。存款最大的中小额存款仅占总存款的20%,而存款较少的较高收入群体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80%。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储蓄率增加。对家庭储蓄结构的分析反映了中国居民财富的不平等和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近20000元。
(二)限制消费需求的扩大,滞后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一直希望使刺激消费成为经济改革的重点。然而,居民更高的储蓄欲望反映居民在持币观望,这不利于扩大内需,也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其次,实体经济是现代社会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高储蓄导致企业间接融资比例较大,增加了财务负担。最后,高储蓄率将导致高投资率,然后会出现产能过剩,导致随着中国外贸继续扩大其生存,内需不足,经济发展缓慢。
(三)金融部门风险的增加
高储蓄率使更多的居民成为银行债权人,高储蓄余额使企业的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促使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贷款业务是銀行的主要业务,如果坏帐堆积,银行等金融部门就有可能崩溃。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依然不够完善,储蓄转化投资渠道还比较狭窄,转换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的金融风险。
四、中国应对高储蓄率的措施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国家应严格要求政府完善退休失业保险制度,以改变目前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失业保险覆盖面的状况过于狭窄。二是加快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广大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同时逐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三是加快住房改革步伐。进一步规范我国房地产市场秩序,实施各种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定合理住房政策。四是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严格的教育费用宣传制度,加大对教育违法收费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贷款和教育保险制度。
(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规范各阶层收入结构
首先,一方面要努力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用财政支出政策增加低收入者的就业,收入和失业人员以及退休和其他贫困人员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要利用税收政策,发挥税务机关的行政职能作用,对高收入者征收继承税,并征收个人所得税调整税和赠与税。其次,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杜绝过度投机,避免出现富裕的隔夜团体,防止大部分财富流入少数特权阶层手中,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最后,引入有效的竞争和监督机制,打破行业垄断,依法调节垄断价格高额利润。缩小非垄断与垄断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拓宽投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扩大居民投资
一是,要积极推进银行体制改革,鼓励现有发展金融工具如债券市场和居民购买债券等品种促进居民投资和消费。二是,拓宽个人投资渠道,尽快推出大量成熟的投资品种。同时,积极探索和发展交易所买卖基金,指数基金,股指期货等资产支持证券,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更广泛的理财空间,为企业获得投资资金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加大资本市场开放力度,建立符合中国投资和发展需要的风险投资机制。四是,加强金融监管,建立有效机制,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
(四)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居民消费
为了提高消费需求,应鼓励居民消费。首先,必须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其次,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居民与时俱进,更新传统消费观念,鼓励居民提前消费,激发消费需求。例如,推动信用卡行业发展。三是,注意营销策略,开发新的消费热点,开拓行业新的消费群体。如发展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吸引新的消费者,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雅哲.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郑州大学,2017,(01).
[2]张颖.许琦.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对中国储蓄率问题研究概述[J].2016,(06):35-36.
[3]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05).
作者简介:张伶俐,汉族,本科,湘南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工程方向)2014级学生。
通信作者:邓钦文(指导老师),湘南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
关键词:高储蓄率;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缓解对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的一段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激增,我国的国民总收入自1978年的3645.22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815361.62亿元,约为1978年的224倍。同时也是我国储蓄率上升较快的时期。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我国储蓄率持续地上升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近几年来虽有小幅下降,但仍居高位,我国的高储蓄率问题也一直是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高储蓄的同时,低消费现象明显,这对以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存在阻碍作用。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如何扩大我国内需,降低储蓄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发展首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高储蓄率现状
由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参与者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国民储蓄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国内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GDP口径统计,中国储蓄率占比8.83%;居民收入口径统计,中国储蓄率占比20.60%,这意味着政府和企业储蓄约占总储蓄的79%。因而可以说,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平均把每年收入的1/5用于储蓄,且与政府和企业储蓄相比,家庭储蓄并不多。1978年以来,中国从工业型产业国家不断步入现代化经济“新常态”强国,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期政府储蓄相比发达国家要高,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偏低,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步入“新常态”,民生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增加,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储蓄率可能转入下降通道。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居民储蓄率没有变,中国企业的储蓄率越来越高。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中国创新,共享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中国高储蓄率成因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下,居民收入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后,宏观经济形势稳步回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迅猛,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5974元。
(二)传统的养老观念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居民为了实现老有所依,提前积累自己的财富,家庭储蓄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和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费用逐渐取消或大幅减少。个人支付额大幅增加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居民自身要为社会保障付出更多的代价。居民预防性储蓄急剧增加,以防止医疗和教育等领域存在潜在风险。
(三)投资体系不健全
首先,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居民的储蓄不能有效转移到投资市场。其次,目前我国的投资体制还不健全,居民缺乏有效的多元化投资渠道,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投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金融服务,离不开发达的金融体系,这也是居民高储蓄的原因之一。
(四)人口结构的变化: 老龄化加剧,少儿抚养比降低
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由“高低高”向“三低”型转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少儿抚养比例逐渐下降。我国的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下降到2016年的22.9%,但我国的养老抚养比从1982年的8.2%上升到2016年的15.0%。少儿抚养系数与储蓄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系数与储蓄率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过去30年来,急剧下降的少儿抚养系数与增长的老年抚养系数,同时促使了我国储蓄率的上升。
三、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居民收入分配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表明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均衡,高收入者成为经济增长的受益者。存款最大的中小额存款仅占总存款的20%,而存款较少的较高收入群体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80%。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储蓄率增加。对家庭储蓄结构的分析反映了中国居民财富的不平等和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近20000元。
(二)限制消费需求的扩大,滞后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一直希望使刺激消费成为经济改革的重点。然而,居民更高的储蓄欲望反映居民在持币观望,这不利于扩大内需,也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其次,实体经济是现代社会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高储蓄导致企业间接融资比例较大,增加了财务负担。最后,高储蓄率将导致高投资率,然后会出现产能过剩,导致随着中国外贸继续扩大其生存,内需不足,经济发展缓慢。
(三)金融部门风险的增加
高储蓄率使更多的居民成为银行债权人,高储蓄余额使企业的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促使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贷款业务是銀行的主要业务,如果坏帐堆积,银行等金融部门就有可能崩溃。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依然不够完善,储蓄转化投资渠道还比较狭窄,转换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的金融风险。
四、中国应对高储蓄率的措施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国家应严格要求政府完善退休失业保险制度,以改变目前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失业保险覆盖面的状况过于狭窄。二是加快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广大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同时逐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三是加快住房改革步伐。进一步规范我国房地产市场秩序,实施各种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定合理住房政策。四是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严格的教育费用宣传制度,加大对教育违法收费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贷款和教育保险制度。
(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规范各阶层收入结构
首先,一方面要努力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用财政支出政策增加低收入者的就业,收入和失业人员以及退休和其他贫困人员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要利用税收政策,发挥税务机关的行政职能作用,对高收入者征收继承税,并征收个人所得税调整税和赠与税。其次,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杜绝过度投机,避免出现富裕的隔夜团体,防止大部分财富流入少数特权阶层手中,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最后,引入有效的竞争和监督机制,打破行业垄断,依法调节垄断价格高额利润。缩小非垄断与垄断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拓宽投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扩大居民投资
一是,要积极推进银行体制改革,鼓励现有发展金融工具如债券市场和居民购买债券等品种促进居民投资和消费。二是,拓宽个人投资渠道,尽快推出大量成熟的投资品种。同时,积极探索和发展交易所买卖基金,指数基金,股指期货等资产支持证券,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更广泛的理财空间,为企业获得投资资金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加大资本市场开放力度,建立符合中国投资和发展需要的风险投资机制。四是,加强金融监管,建立有效机制,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
(四)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居民消费
为了提高消费需求,应鼓励居民消费。首先,必须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其次,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居民与时俱进,更新传统消费观念,鼓励居民提前消费,激发消费需求。例如,推动信用卡行业发展。三是,注意营销策略,开发新的消费热点,开拓行业新的消费群体。如发展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吸引新的消费者,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雅哲.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郑州大学,2017,(01).
[2]张颖.许琦.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对中国储蓄率问题研究概述[J].2016,(06):35-36.
[3]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05).
作者简介:张伶俐,汉族,本科,湘南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工程方向)2014级学生。
通信作者:邓钦文(指导老师),湘南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