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节 调心:两套功夫
这一节,我们来着重说调心。
调身和调息,都是为调心做准备的。调心是静坐中最主要的一环。调心,须注意平时的修心,我们前面谈的养生先养心的方法,都是为了修心,都是为了调心。这里说静坐时的调心,主要是说通过适合的方法调理心态来入静入定。
调身和调息的过程,其实已经在调心。经过相当时间的调息之后,心息相依了,也就什么都不思量了,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腿,不觉有身,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
具体说来,调心的方法很多,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是意守法。把意念守持在身体特定部位,或体外特定的景物上,以一念代万念。最常用的是意守丹田。意守,不要过分用力,要似守非守,逐渐进入静的状态。否则,过分用力反会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反而容易出偏。
二是默念法。可以默念一个句子。可以念佛号“阿弥陀佛”,或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等。抱病的人,也可以念“消炎,止痛,痊愈”等。
三是观想法。就是观想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观想眉心,观想丹田,观想全身的轻松、清净、舒畅等。也可以观想病灶,观想能量向病灶汇集,观想病灶在好转,在痊愈。还可以观想远处景物,观想佛像或菩萨像。
这些方法,有的可以单独用,有的可以和调息结合起来用。
调心,谁都会遇到两个难题。因此,我们要练就两套功夫。
首先,是练就对治散乱的功夫。
静坐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散乱。所谓散乱,就是心里有妄想与杂念,意念不专。没打坐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有什么杂念,好像心里挺安静的。可是,当您一想打坐让心静下来了,反而感到心更不静了,总是杂念纷飞,心猿意马,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甚至一个念头起来了,会跑出去老远。
顺便说明,与“散乱”相近的,有个“掉举”的說法。二者虽有细微差别,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这里就不加区分,统称“散乱”了。
怎么对治散乱呢?
一是口念佛号。防止散乱的最好办法,如果您有佛缘,最好念“阿弥陀佛”。念得至诚恳切,听得至诚恳切,不但能对治散乱,还能对治昏沉。您可以试试,只要一句佛号听得清清楚楚,保证没有散乱了。
二是手不能动。上座结好手印后,手就不能动了。因为手动了,一定会散乱。所以,应避免这里抓抓那里挠挠,努力做到手不动。只要手不动,头动,身子动,都不会有多大影响。这样用功久了,自然能对治散乱。
三是善待杂念。这里说善待杂念,就是不对抗杂念。打坐的时候很难说没有杂念。如果杂念来了,就像对待往来的客人一样,不迎不拒,只是静静地观照,客人自然会渐渐地离去,杂念也就慢慢地停止了。这叫“念起不随既无念”。
四是调理胃气。有时候静不下来,是因为有胃气。因此,上座以后,打坐过程中,以及下座之前,都要往外呼气。胃气沉不下去,就要呼出去。打坐有时候打嗝,是气已经到胃了,等气冲过来,就不打嗝了。有的打嗝可能是胃有病,这就得调理一段时间了,不用急。调理胃气的过程,还要结合调饮食,做到饮食有节。
其次,是练就对治昏沉的功夫。
静坐遇到的另一个麻烦,就是昏沉。所谓昏沉,就是精神提不起来,昏昏沉沉。有时候,我们练习静坐,好容易不再散乱了,好容易让心安静下来了,一不留神却又陷入昏沉,昏昏欲睡了,甚至鼾声响起了。
怎么对治昏沉呢?
一是提起信愿。精神提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打坐没有很强的意愿,就是没有志气。要有气,才能提起精神。气从哪里来?就是从志而来。所以,要提起对打坐的信心与意愿,也就是要发愿。每次上座重新将愿提起来,就能使昏沉减少。
二是微睁双眼。如果感到昏沉不好对治时,可以微微睁开三分眼,让光从眼睛下面照进来。这个方法有助于对治昏沉。
三是调整姿势。为了避免昏沉,时常直直腰,时常正正头。到什么程度呢?脖子后面碰到自己的衣领为度。发觉身子向左歪或右歪,也要赶紧把它正起来。有人打坐不昏沉的时候,身子也左歪或右歪,那是和他的腿疼或内脏不正常有关系。
四是补足睡眠。调理好睡眠,是打坐容易进入状态的必要条件。如果睡眠不足,就容易昏沉。所以,如果昏沉是因为太缺觉,那就不要勉强打坐,干脆先躺下来,安安静静睡上一觉,补足睡眠,然后再打坐,自然不再昏沉。
打坐时如果身体比较放松了,还会打呵欠流眼泪。这是身体在自然地排除病气,是正常的身体反应,可以顺其自然。再有,虽然我们要对治昏沉,但是,心里也不要太在意,对打坐过程中出现的昏沉,甚至瞌睡,都不要太纠结。
至此,伴随着调身、调息、调心的过程,一次打坐练习也就即将结束了。
打坐将起时,先观想病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几次之后让毛孔关闭。然后,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手掌发热后轻焐双目。然后,从头面部开始按摩,如刮眉、擦鼻、浴面、梳头、摩耳等。再按揉丹田,逆顺时针各转24次,并意守丹田片刻。然后放下双足,按摩双足双腿,而后缓缓起立,再做一些活动。
这样,一次完整的打坐过程才算真正结束。
(未完待续)
这一节,我们来着重说调心。
调身和调息,都是为调心做准备的。调心是静坐中最主要的一环。调心,须注意平时的修心,我们前面谈的养生先养心的方法,都是为了修心,都是为了调心。这里说静坐时的调心,主要是说通过适合的方法调理心态来入静入定。
调身和调息的过程,其实已经在调心。经过相当时间的调息之后,心息相依了,也就什么都不思量了,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腿,不觉有身,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
具体说来,调心的方法很多,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是意守法。把意念守持在身体特定部位,或体外特定的景物上,以一念代万念。最常用的是意守丹田。意守,不要过分用力,要似守非守,逐渐进入静的状态。否则,过分用力反会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反而容易出偏。
二是默念法。可以默念一个句子。可以念佛号“阿弥陀佛”,或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等。抱病的人,也可以念“消炎,止痛,痊愈”等。
三是观想法。就是观想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观想眉心,观想丹田,观想全身的轻松、清净、舒畅等。也可以观想病灶,观想能量向病灶汇集,观想病灶在好转,在痊愈。还可以观想远处景物,观想佛像或菩萨像。
这些方法,有的可以单独用,有的可以和调息结合起来用。
调心,谁都会遇到两个难题。因此,我们要练就两套功夫。
首先,是练就对治散乱的功夫。
静坐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散乱。所谓散乱,就是心里有妄想与杂念,意念不专。没打坐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有什么杂念,好像心里挺安静的。可是,当您一想打坐让心静下来了,反而感到心更不静了,总是杂念纷飞,心猿意马,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甚至一个念头起来了,会跑出去老远。
顺便说明,与“散乱”相近的,有个“掉举”的說法。二者虽有细微差别,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这里就不加区分,统称“散乱”了。
怎么对治散乱呢?
一是口念佛号。防止散乱的最好办法,如果您有佛缘,最好念“阿弥陀佛”。念得至诚恳切,听得至诚恳切,不但能对治散乱,还能对治昏沉。您可以试试,只要一句佛号听得清清楚楚,保证没有散乱了。
二是手不能动。上座结好手印后,手就不能动了。因为手动了,一定会散乱。所以,应避免这里抓抓那里挠挠,努力做到手不动。只要手不动,头动,身子动,都不会有多大影响。这样用功久了,自然能对治散乱。
三是善待杂念。这里说善待杂念,就是不对抗杂念。打坐的时候很难说没有杂念。如果杂念来了,就像对待往来的客人一样,不迎不拒,只是静静地观照,客人自然会渐渐地离去,杂念也就慢慢地停止了。这叫“念起不随既无念”。
四是调理胃气。有时候静不下来,是因为有胃气。因此,上座以后,打坐过程中,以及下座之前,都要往外呼气。胃气沉不下去,就要呼出去。打坐有时候打嗝,是气已经到胃了,等气冲过来,就不打嗝了。有的打嗝可能是胃有病,这就得调理一段时间了,不用急。调理胃气的过程,还要结合调饮食,做到饮食有节。
其次,是练就对治昏沉的功夫。
静坐遇到的另一个麻烦,就是昏沉。所谓昏沉,就是精神提不起来,昏昏沉沉。有时候,我们练习静坐,好容易不再散乱了,好容易让心安静下来了,一不留神却又陷入昏沉,昏昏欲睡了,甚至鼾声响起了。
怎么对治昏沉呢?
一是提起信愿。精神提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打坐没有很强的意愿,就是没有志气。要有气,才能提起精神。气从哪里来?就是从志而来。所以,要提起对打坐的信心与意愿,也就是要发愿。每次上座重新将愿提起来,就能使昏沉减少。
二是微睁双眼。如果感到昏沉不好对治时,可以微微睁开三分眼,让光从眼睛下面照进来。这个方法有助于对治昏沉。
三是调整姿势。为了避免昏沉,时常直直腰,时常正正头。到什么程度呢?脖子后面碰到自己的衣领为度。发觉身子向左歪或右歪,也要赶紧把它正起来。有人打坐不昏沉的时候,身子也左歪或右歪,那是和他的腿疼或内脏不正常有关系。
四是补足睡眠。调理好睡眠,是打坐容易进入状态的必要条件。如果睡眠不足,就容易昏沉。所以,如果昏沉是因为太缺觉,那就不要勉强打坐,干脆先躺下来,安安静静睡上一觉,补足睡眠,然后再打坐,自然不再昏沉。
打坐时如果身体比较放松了,还会打呵欠流眼泪。这是身体在自然地排除病气,是正常的身体反应,可以顺其自然。再有,虽然我们要对治昏沉,但是,心里也不要太在意,对打坐过程中出现的昏沉,甚至瞌睡,都不要太纠结。
至此,伴随着调身、调息、调心的过程,一次打坐练习也就即将结束了。
打坐将起时,先观想病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几次之后让毛孔关闭。然后,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手掌发热后轻焐双目。然后,从头面部开始按摩,如刮眉、擦鼻、浴面、梳头、摩耳等。再按揉丹田,逆顺时针各转24次,并意守丹田片刻。然后放下双足,按摩双足双腿,而后缓缓起立,再做一些活动。
这样,一次完整的打坐过程才算真正结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