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中的科学大家(上)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822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人们只看到一个个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其实,人们在给元素命名时,往往都赋予其一定的意义,或彰显特性,或体现出处,或致敬大家,或纪念祖国,或有天神加持,或与星辰同在……每个元素名称后面都有一段故事。

1.钐—杉马尔斯基


  俄国矿物学家杉马尔斯基是以科学家名字命名化学元素的第一人。他发现了一种铌酸钇矿石,即杉马尔斯基矿石。1879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利用分光镜分析这种矿石时,发现一种新元素的土质,这种新元素就是62号元素。布瓦博德朗将其命名为钐。

2.钆—加多林


  稀土元素是指钪、钇连同镧系共17个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在矿物中又总是共生在一起,而且在地壳中分布极其分散,所以提取它们非常困难。稀土一词来源于芬兰矿物学家加多林。他凭借一块出自瑞典亿特比小镇的黑色矿石,发现了第一种稀土元素—钇。1880年和1886年,瑞士化学家马利纳克和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分别从铌酸钇矿和钐土中分离出一种新土质,他们确认其中含有的是同一种稀土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钆,以纪念加多林。

3.锔—居里夫人


  1944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西博格团队用高能量α粒子轰击钚的同位素钚-239,得到96号元素。为了纪念居里夫人,就把这个元素命名为锔。1903年,居里夫妇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4.锿—爱因斯坦


  99号元素锿是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的。1952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吉奥索等人首次从热核爆炸的产物中发现了它。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正确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为核能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锿-252是留存时间最长的锿的同位素(半衰期471.7天),但极难获得。锿是最后一种曾在宏观尺度下以单质形态被研究过的元素,所用的同位素是相对常见但半衰期短(20天)的锿-253。

5.镄—费米


  100号元素镄与锿是一同被发现的,以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名字命名。费米领导的小组在1942年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费米也被誉为“原子能之父”。著名的费米实验室也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6.钔—门捷列夫


  1955年,吉奥索、西博格等人用α粒子轰击锿-253,发现了101号元素,并以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钔。门捷列夫一生在化学、石油化工、地球物理、气象、造船等领域都有建树,但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7.锘—諾贝尔


  1957年,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研究所工作的一个科学家小组首先宣称发现了102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锘,以纪念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诺贝尔。但他们的结果被认为是错误的。1958年,吉奥索等人用重离子直线加速器,使碳离子轰击锔靶,才终于获得了锘原子。后来,苏联杜布纳的研究团队也对此进行了证实。不过,锘的名称仍被保留。

8.铹—劳伦斯


  1961年,吉奥索等人在回旋加速器中用硼离子轰击锎靶,得到103号元素,将其命名为铹,以纪念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劳伦斯1932年设计和制造出第一台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此后又建成一系列不同的回旋加速器。这类加速器的能量远超过了天然放射源的能量,可以用于加速质子、α粒子以及一些元素的原子核,由此发现了许多新的核反应,产生了几百种稳定的和放射性的同位素。劳伦斯因此而获得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都是为纪念劳伦斯而命名的。
其他文献
为推动贸易自由化,世界各国积极推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其中,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最为引人注目,其预期达成的劳工条款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虽尚未加入TP
网络时代对著作权法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作品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信息大爆炸的效应,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变得简便快捷。随之引起的是著作权人对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为了谋得更好的生活,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甚至定居。这部分年轻人的父母为了可以照顾
学位
意识形态具有对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人们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作用。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列主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着冲击,虽然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也带来了以往未曾有过的社会风险。恶性犯罪事件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