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东晋、唐、五代到北宋,整个绘画史走过一半,走到了绘画最繁荣的时代,也是山水画翻身独立的时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北宋时的巨作。最开始接触山水画,大都先接触水墨山水,可能对青绿山水不是很了解。《千里江山图》就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尺幅虽不是很大,但其俊秀的美依旧让人为之震撼,整幅画面容纳了千里江山,使人可以感同身受宋徽宗观画时的震惊。本文就《千里江山图》为基础,对其作者﹑背景﹑技法等展开论述。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作画背景;意境
《千里江山图》不仅是青绿山水的里程丰碑,而且使青绿风格在几乎被打压的情况下再次回到大众视野。
作者简介
画史中对于王希孟并没有记载,只能通过《千里江山图》略知一二,根据后来收藏者蔡京的提拔得知,在王希孟十八岁时,在画院做学徒,后被召入文书库,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得到徽宗亲自指导,因此,王希孟的绘画风格自然靠近徽宗,加之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使他有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成为了典型的宫廷画家,是擅长精工浓艳一派。
简析名画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是为绢本,青绿设色,纵51.5cm、横1191.5cm,这幅描写江南自然景色、峰峦冈岭、江湖河港的巨作,境界空阔,气势宏伟,堪称宋代青绿山水的巨制杰作。
作品采用的是三段式构图,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成有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变化的情景,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画作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随后看到有民居依山而建,对面的群峰秀气挺拔,向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完美的承接作用。山谷中村庄座座,江边杨柳依依,充满诗意。随后可以看到峰峦下方的大桥,成功地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以看到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有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继续往前走,又是一座小桥,这座桥虽然跨度不大,却在桥上有一座凉亭,是文人雅士集聚雅集的小憩之地。再继续行走,便临江了,乘船过对岸,登岸后,走过盘旋崎岖的山路,通向的是隐秘的庭院,山间的瀑布,高挂溅泻,最后复流大江,从高远到深远的景色,引人入胜,继续向前走走,便到了山峦的平缓处,这里有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带领着我们进入第二段的景色。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的梁柱,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踏上岸,两边矗立着建筑,翻过高山,越过山谷,再爬上高山可以看到有一处平原,房屋错落有致,山谷中的村落云集,河滩上的渔船星星点点。搭乘一艘小船,随着小舟飘荡在水中,可以看见隔着水的两座山遥相呼应,岸上的一片平地生机盎然,岸边星星点点的渔船停靠着。这一段的山峦节奏感不断加强,参差不齐,连绵不断,平坡延伸,近景的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连接,与之后亭亭玉立的群山呼应,簇拥着全卷最高的高峰,直直地插入云巅,画面在这里也达到高潮。漫步在这样的景色里,让人回味无穷。
第三段节奏平缓,紧张的氛围也随之烟消云散,画中的一处小岛旁分散着渔舟,画卷左下处的近景彼岸与之相连接,起到了轉承的作用,画卷的左侧尾部有突起的秀峰,走势向上,伸过江面和远山,群峰傲立。
纵观此卷,王希孟所描绘的山水景色,景物特征,建筑等,大多有江南的味道,可以看到些许董源的味道。虽然整幅画面巨大,但是渔村野店、山寺道观、水榭楼阁应有尽有,细节刻画的相当到位,画面真实亲切
画作技法解析
构图技巧
这幅画的构图不同于之前,不是截取一处景色,而是采取全景式构图,严谨的画风中不失宫廷风格,但又巧妙地表现出恢宏壮观的江山,画家在安排景物的时候,有意地将景放远,营造了空间感。全卷穿插了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节奏鲜明又跌宕起伏,连绵往复。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特殊透视方法,包括高远、平远、深远,其中的高远是用仰视的角度去绘画,平远是自近山而忘远山,是俯视,那么深远自然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千里江山图》正是运用了三远法创作而成的。
设色技巧
中国山水画的设色可分为水墨、浅绛、小青绿、大青绿、金碧山水、彩墨泼绘、没骨山水等。水墨和浅绛比较普遍,青绿则较少。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感染力,主要表现在设色上,他在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浑厚而又轻盈,石青石绿显得光亮夺目。豆大千姿百态的人物,也是用厚重的白粉涂画的,在厚重的石绿石青之中也是非常显眼的。因为用色彩纯度较高且非常厚重,所以在整卷作品尤为璀璨夺目,色彩在冷暖对照中传递出一种阳光和煦的爽朗感觉。尺幅巨大的《千里江山图》,刻画相当精微,在山脚的不起眼处,也会用色染出一条小路,而在小路上行走的人们更是姿态万千,画中是山石树木连绵不断,但是各有姿态,并无雷同。
《千里江山图》大气磅礴,雄伟壮观,完美的展示了典型的皇室审美情趣,无论是从想法、构图、用笔还是浓郁的色调,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看出青绿山水在那个时代的巅峰地位,也可以看出宋代画院的整体水平以及人才的实力。
画中的建筑物种类繁多,刻画精细不仅有住宅、村落、桥梁,还有寺观、水磨坊等,从住宅的表现上,画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布置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自由灵活,因地制宜,内容相当丰富。
《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千里江山图》的流传没有很跌宕起伏的惊险故事,但是在改朝换代和历史更迭中,仍然是饱经风霜。在王希孟画完《千里江山图》之后,宋徽宗赐予了当时的宰相蔡京,蔡京虽是一位奸臣,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在艺术方面也是行家。在北宋灭亡后,《千里江山图》被带到临安,收藏于南宋内府。宋朝灭亡后,被元代高僧书法家李溥光收藏,明末清初时辗转到了著名藏书家、文学家梁清标手里,直至乾隆年间收入宫中,直到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因此,这样一路下来,《千里江山图》遇到的收藏家都是懂它的人,是比较幸运的。
结语
纵观全卷,色彩绚丽夺目,景色壮阔雄浑,不仅用写实的技法阐释了青绿山水画,而且在浓烈的色彩下仍然保持着稳重淡雅,整个青绿小调,像极了国画中的油画,代表了宋徽宗时期大青绿山水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古代青绿山水的交响乐。而画家王希孟留给后世的,除了这幅壮丽恢弘十米之长的巨作《千里江山图》外,更多的是对这位少年的敬仰,十八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正是如花季节,正直花开的年龄,他提前结出了一幅《千里江山图》的硕果,而后就凋谢了,少年早逝的王希孟,让我忍不住想从画面中一个个豆大的人物中寻找他的踪影,而他也可能就在临江那座山的院落里歇息着,倾听后人对他的评价,而我也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样可以在大家心中,留下王希孟的才华,留下这幅《千里江山图》。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作画背景;意境
《千里江山图》不仅是青绿山水的里程丰碑,而且使青绿风格在几乎被打压的情况下再次回到大众视野。
作者简介
画史中对于王希孟并没有记载,只能通过《千里江山图》略知一二,根据后来收藏者蔡京的提拔得知,在王希孟十八岁时,在画院做学徒,后被召入文书库,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得到徽宗亲自指导,因此,王希孟的绘画风格自然靠近徽宗,加之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使他有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成为了典型的宫廷画家,是擅长精工浓艳一派。
简析名画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是为绢本,青绿设色,纵51.5cm、横1191.5cm,这幅描写江南自然景色、峰峦冈岭、江湖河港的巨作,境界空阔,气势宏伟,堪称宋代青绿山水的巨制杰作。
作品采用的是三段式构图,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成有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变化的情景,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画作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随后看到有民居依山而建,对面的群峰秀气挺拔,向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完美的承接作用。山谷中村庄座座,江边杨柳依依,充满诗意。随后可以看到峰峦下方的大桥,成功地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以看到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有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继续往前走,又是一座小桥,这座桥虽然跨度不大,却在桥上有一座凉亭,是文人雅士集聚雅集的小憩之地。再继续行走,便临江了,乘船过对岸,登岸后,走过盘旋崎岖的山路,通向的是隐秘的庭院,山间的瀑布,高挂溅泻,最后复流大江,从高远到深远的景色,引人入胜,继续向前走走,便到了山峦的平缓处,这里有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带领着我们进入第二段的景色。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的梁柱,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踏上岸,两边矗立着建筑,翻过高山,越过山谷,再爬上高山可以看到有一处平原,房屋错落有致,山谷中的村落云集,河滩上的渔船星星点点。搭乘一艘小船,随着小舟飘荡在水中,可以看见隔着水的两座山遥相呼应,岸上的一片平地生机盎然,岸边星星点点的渔船停靠着。这一段的山峦节奏感不断加强,参差不齐,连绵不断,平坡延伸,近景的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连接,与之后亭亭玉立的群山呼应,簇拥着全卷最高的高峰,直直地插入云巅,画面在这里也达到高潮。漫步在这样的景色里,让人回味无穷。
第三段节奏平缓,紧张的氛围也随之烟消云散,画中的一处小岛旁分散着渔舟,画卷左下处的近景彼岸与之相连接,起到了轉承的作用,画卷的左侧尾部有突起的秀峰,走势向上,伸过江面和远山,群峰傲立。
纵观此卷,王希孟所描绘的山水景色,景物特征,建筑等,大多有江南的味道,可以看到些许董源的味道。虽然整幅画面巨大,但是渔村野店、山寺道观、水榭楼阁应有尽有,细节刻画的相当到位,画面真实亲切
画作技法解析
构图技巧
这幅画的构图不同于之前,不是截取一处景色,而是采取全景式构图,严谨的画风中不失宫廷风格,但又巧妙地表现出恢宏壮观的江山,画家在安排景物的时候,有意地将景放远,营造了空间感。全卷穿插了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节奏鲜明又跌宕起伏,连绵往复。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特殊透视方法,包括高远、平远、深远,其中的高远是用仰视的角度去绘画,平远是自近山而忘远山,是俯视,那么深远自然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千里江山图》正是运用了三远法创作而成的。
设色技巧
中国山水画的设色可分为水墨、浅绛、小青绿、大青绿、金碧山水、彩墨泼绘、没骨山水等。水墨和浅绛比较普遍,青绿则较少。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感染力,主要表现在设色上,他在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浑厚而又轻盈,石青石绿显得光亮夺目。豆大千姿百态的人物,也是用厚重的白粉涂画的,在厚重的石绿石青之中也是非常显眼的。因为用色彩纯度较高且非常厚重,所以在整卷作品尤为璀璨夺目,色彩在冷暖对照中传递出一种阳光和煦的爽朗感觉。尺幅巨大的《千里江山图》,刻画相当精微,在山脚的不起眼处,也会用色染出一条小路,而在小路上行走的人们更是姿态万千,画中是山石树木连绵不断,但是各有姿态,并无雷同。
《千里江山图》大气磅礴,雄伟壮观,完美的展示了典型的皇室审美情趣,无论是从想法、构图、用笔还是浓郁的色调,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看出青绿山水在那个时代的巅峰地位,也可以看出宋代画院的整体水平以及人才的实力。
画中的建筑物种类繁多,刻画精细不仅有住宅、村落、桥梁,还有寺观、水磨坊等,从住宅的表现上,画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布置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自由灵活,因地制宜,内容相当丰富。
《千里江山图》的流传
《千里江山图》的流传没有很跌宕起伏的惊险故事,但是在改朝换代和历史更迭中,仍然是饱经风霜。在王希孟画完《千里江山图》之后,宋徽宗赐予了当时的宰相蔡京,蔡京虽是一位奸臣,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在艺术方面也是行家。在北宋灭亡后,《千里江山图》被带到临安,收藏于南宋内府。宋朝灭亡后,被元代高僧书法家李溥光收藏,明末清初时辗转到了著名藏书家、文学家梁清标手里,直至乾隆年间收入宫中,直到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因此,这样一路下来,《千里江山图》遇到的收藏家都是懂它的人,是比较幸运的。
结语
纵观全卷,色彩绚丽夺目,景色壮阔雄浑,不仅用写实的技法阐释了青绿山水画,而且在浓烈的色彩下仍然保持着稳重淡雅,整个青绿小调,像极了国画中的油画,代表了宋徽宗时期大青绿山水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古代青绿山水的交响乐。而画家王希孟留给后世的,除了这幅壮丽恢弘十米之长的巨作《千里江山图》外,更多的是对这位少年的敬仰,十八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正是如花季节,正直花开的年龄,他提前结出了一幅《千里江山图》的硕果,而后就凋谢了,少年早逝的王希孟,让我忍不住想从画面中一个个豆大的人物中寻找他的踪影,而他也可能就在临江那座山的院落里歇息着,倾听后人对他的评价,而我也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样可以在大家心中,留下王希孟的才华,留下这幅《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