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体存态视角下的隐喻转喻关系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isuifengpi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存体和存态是心智哲学的一组基本概念。心智哲学认为转喻涉及存体,隐喻涉及存态。本文认为以喻体的存体或存态为参照点能够有效区分隐喻和转喻。但是,存体和存态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语言编码中有时同时牵涉存体和存态,由此造成转喻和隐喻的交织。
  关键词:隐喻  转喻  心智哲学  存体  存态
  一、引言
  作为人们思维和认知事物的两种重要方式,隐喻与转喻的区别和联系在学界一直处于讨论之中,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统一答案。有些学者由此认为隐、转喻是互相交织的。比如,Goosens(1990)认为隐喻和转喻经常结合在一起,并提出了隐转喻(metaphonomy)的概念来指称二者的互作用现象。Radden(2000:93-108)提出了“隐喻—转喻连续体”的观点,认为经典定义下的转喻和隐喻可以视为连续体两端的原型范畴,而隐喻和转喻的互动现象属于连续体轴上的中间部分,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不是离散的, 而是标量的(scalar)。徐盛桓(2008,2009)用“类层级结构”和“概念外延内涵传承”的观点来分析隐喻和转喻现象,该理论把源域和目标所代表的两个概念分解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从理论上回答和解释了映射究竟以什么为中介而实施。在此基础上,徐盛桓(2014)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探讨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他认为转喻涉及存体,隐喻涉及存态,并对存体和存态分别作了以下解释性的定义:1.存体:存体是指存在着的事物的实体,以及根据事物实体概括出来的内涵内容,诸如实体自身的形式、结构及其生成、来源、属性等涵项。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存体既包括实体,也包括实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2.存态:存态是实体的某种性质给人的感受,其显著特征是人们感到存体“像什么”,是一种“感受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存体是一种客观固有性,存态是一种主观感受性。存体、存态的观点为隐喻和转喻的区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同意“转喻涉及存体、隐喻涉及存态”的观点。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本文对徐盛桓在文中未尽明确的地方加以补充和阐释,以求对存体、存态和转喻、隐喻的关系作出更为明确和具体地表述。另外,徐盛桓(2014)认为转喻和隐喻所发生的语义变异分别是由本体存在的存体或其存态造成的。从心智哲学的本质来看,我们同意徐盛桓的上述观点,但从实际操作来看,以喻体的存体或存态为参照点更有利于区分隐喻和转喻。
  二、存体和转喻
  本文以喻体为参照点,讨论转喻和存体的关系。发现存体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实体,还包括较为抽象的事件型、标量型或因果型等抽象型实体,有时还可以是存体的内涵属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抽象型存体:
  1.动作系列中的一个最典型、最重要或最凸显的阶段。如:
  (1)身体不舒服,我昨天去看医生了。
  例(1)中的“看医生”在转喻操作中充当喻体,为事件型实体,指代看病。看病包括挂号、门诊、仪器检查、结账和配药等多个环节。而“看医生”(即接受医生的望闻诊切,或称门诊)是看病的一个最重要环节。
  2.多种同时存在的动作形式中的最典型或最显著的一种。如:
  (2)上课时不要交头接耳!
  例(2)中的“交头接耳”为事件型实体,指代学生在课堂上私下小声讨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这种私下讨论包括“小声说话、努力倾听对方说话内容、提防被老师发现”等一系列同时存在的动作。“对着耳朵窃窃私语(即交头接耳)”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现象。
  3.标量的上限或下限转指标量整体。如:
  (3)Do you know how tall the boy is?
  例(3)“tall”为整个高度的上限,此处转指“高度”的标量整体。
  4.实体的外形、结构和来源等内涵属性(或称内涵项目)。如:
  (4)布帆摇铁鹿,碾破长江绿。①
  例(4)中的“绿”是长江水自身的颜色,转指长江的水。此处的存体表现为它的内涵项目,而非存体本身。
  以上所讨论的四种类型的存体均为喻体的存体。由于本体在转喻中一般不出现,具有隐含性,因此以喻体为参照点来鉴别转喻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存态和隐喻
  如引言所述,存态是指存体给人的一种感受。我们通过观察大量的隐喻例子后发现存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一)主体自洽性
  存态并非总是直观出现,它在隐喻表达中常常具有隐含性和复杂性。对存态的识解常常依赖于隐喻操作者的主观自洽。比如:
  (5)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由于隐喻的本质可以看作本体是喻体,例(5)可以改写为“惊涛拍岸是千堆雪”。例(5)中本体“惊涛拍岸”的存态给人的“感受质”有多种:比如产生白色的泡沫,产生阵阵声响等等。该存态需要隐喻操作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结合喻体“雪”的存态进行推理和加工,选择符合语境的存态项目。上例中符合语境的存态项目是“白色”。存态具有多样性,因此,当选择不同的存态项目时,同一个隐喻表达可以有不同的识解。例(6)为饭店服务员的用语,
  (6)The pig is paying for his check.
  “猪”的存态可以是肥胖,此时服务员指某一肥胖的顾客在等待付账。但是,“猪”的存态也可以是贪吃,此时服务员指某一贪吃的顾客。
  (二)存态项目的多重性
  当隐喻成立时,本体和喻体的存态具有对应性。并且,对应性常常存在于多个存态项目。如果以内涵外延传承说为理论框架,我们也可以把存态的对应看成是存态的传承。试分析下例:
  (7)俄(国)气价再度上涨,波及多国。
  图1:“波及多国”的存态传承示意图
  
  例(7)中的喻体为“波及”,本体为“影响”。图1显示喻体的多个存态项目传承到本体。   四、存体和存态的交织
  在言语交际中,隐喻和转喻常常互相交织使用。与此相对应,这些隐、转喻的交织也表现为存态和存体的交织。如:
  (8)老李的尾巴露出来了。
  动物在躲藏时常常会不经意露出尾巴,从而暴露自身。例(8)中尾巴为存体,指代破绽,为转喻。同时,例(8)也涉及隐喻,“老李没有掩盖住破绽”为本体,此例取本体存态:老李没有掩盖住破绽,给人的感觉就像动物没有掩藏住尾巴。在此例中,施喻者在认知操作中同时涉及存体和存态两种认知手段,由此造成隐喻和转喻操作的交织。
  存体和存态的交织还体现在对同一词汇的隐、转喻不同的操作。例(4)中的“绿”为客观性的本质属性,为存体。因此,例(4)为转喻。但“绿”也可以用作隐喻。如:
  (9)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例(9)中的“绿色”是给人的感受。比如,绿色是植物的基本色,在感受质上和“原生态、无人工添加剂”等有关。同时,绿色又和交通信号灯有关,在感受质上涉及“畅通和安全”。上述两种感受质都是存态的范畴,因此,例(9)属于隐喻。从例(4)和例(9)可以看出,存体视角所涉及的喻体性状是喻体所固有的。但是,存态视角所涉及的喻体性状并不是喻体所固有的,是隐喻操作者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联想或类比而得,可以看作是喻体的“第二属性”或“心理属性”。②
  五、结语
  存体和存态是心智哲学的一组基本概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存体和存态之分是区分转喻和隐喻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存体和存态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语言编码中有时同时牵涉存态和存体,由此造成隐喻和转喻的交织。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度项目“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理论关系研究”,课题号[JDW130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此例引自徐盛桓 (2014)。
  ②“第二属性”和“心理属性”的说法转引自廖巧云、徐盛桓 (2012)
  参考文献:
  [1]Goosens,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3).
  [2]Radden,G.“How metonymic are metaphors?”[A].In Barcelona,A(ed.).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C].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0.
  [3]廖巧云,徐盛桓.心智怎样计算隐喻[J].外国语,2012,(2).
  [4]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3).
  [5]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2009,(3).
  [6]徐盛桓,何爱晶.转喻隐喻机理新论——心智哲学视域下修辞研究之一[J].外语教学,2014,(1).
  (吕青 戚国辉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摘 要:名词性短语的语序类型是语序类型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作为参项之一的数词与名词的语序关系似乎很明晰,但在汉语中的情况却因量词参项的介入而变得复杂。文章对汉语数量名结构的语序类型进行了共时描写,并从历时角度对汉语数量名结构的各种语序类型进行定量分析,讨论了各语序类型的关系,并构拟了汉语数量名结构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数量名结构 语序 类型学  一、汉语数量名结构的语序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的
现行的优抚精神病患者康复模式过多注重疾病的药物控制与治疗,而忽视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极易造成患者病情反复、病程延长、社会融入困难等难题。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发
被喻为“水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Sou sa chinensis因被选定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而蜚声中外,海内外海洋、水产专家对中华白海豚的研究亦随之进入实质性的阶段。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