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术教学中应从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挖掘人文精神的内涵;赏析美术作品要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联系;面对美术作品时,欣赏者要创设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以画家的经历故事为内容进行精神教学;探索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促进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美术作品美术鉴赏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艺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个基本部分。高校美术教师面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能尽快地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鉴赏水平,就要不断努力探索,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欣赏这门课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一、从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挖掘人文精神的内涵。
美术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高校美术课程中收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凝聚的人文精神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将美术作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分类梳理,依据作品人文内涵的侧重,从人的理想道德、民族情感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例如对中外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时代特色、人文内涵。在选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时,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这些经典之作代表了人类美术文化的最高成就,也包含了人类的思想感情。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永恒的道德问题,又经过历史的考验。学生欣赏到这些作品后,便具有超越时空的理性思维能力。
如在《民间玩具》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动员学生和我一起收集当地的民间玩具。课上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小泥哨、布老虎、风筝、打不改、九连环等,有的玩具很多学生从来没有见过,非常感兴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玩等形式感知了解我国民间玩具不但造型美观,而且非常好玩。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民间玩具中蕴含了祖先无穷的智慧及父母长辈对孩子们的爱与期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人文情感始终贯穿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有助于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形成人文意识,提高品德修养。
二、赏析美术作品要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相联系。
有人说过,真挚强烈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必要条件,即古人所说的诗人、画家应有“赤子之心”。要求艺术家通过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思想,在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人的感情和思想时,尽可能同观众产生共鸣,为观众所接受。如清代郑板桥的《风竹图》是典型的以景写情,又借诗以抒发感情的例证。“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风竹中的枝叶、枯瘦的幼竹既是贫苦百姓的生活境遇写照,又是画家真挚感情的流露。诸如此类之作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无论是我国远古时期的彩陶文化,还是敦煌壁画;无论是古希腊的瓶画、柱式,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都与人及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人类高尚的情感。以著名的希腊柱式——科林斯柱式来说,从外表看,它只是建筑的一个支撑物,至多是一个装饰品,但是在科林斯柱式的背后,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原来,希腊的小女孩科林斯死后的墓碑石沿下,丛生着野草和花朵,但都被墓的石沿压抑,于是,这些花草就形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弧度。建筑家从这里获得了灵感,就有了以科林斯的名字命名的柱式。每当我们从图片上看到这个美丽的柱式时,就想起那个早逝的小生命,并对她寄寓无限的同情与怜爱。教师只从建筑形式上介绍科林斯柱式,既索然无味,又理解不了它的人文内涵。把情感调动贯穿于美术欣赏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就会使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三、面对美术作品时,欣赏者要创设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想象是艺术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由于欣赏者面对赋于启发性的具象或抽象的形象,因此会自然而然地被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素养越高的人对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就越强。
创设问题情境和审美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制造一种“不协调”。英国心理学家瓦伦丁提出的“注意的促进律”,提出美的对象会激发并保持主体的某种兴趣。在导课时,利用美的事物本身产生的强大吸引力、震撼力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美术的语言”一课时,上课前伴随优美的音乐展示幻灯片:“席勒曾这样庄严地宣告:啊!人类!只有你才有艺术!”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进入审美准备状态。又如讲授“中国古代山水画”前,在自动播放作品的同时,以柔婉优美的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为背景,营造典雅、和谐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自然地进入鉴赏中国古典艺术的情境。
四、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以画家的经历故事为内容进行精神教育。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度的画家都有不同凡响的经历,在许多画家的生平中折射出非常灿烂的人生光芒。他们不仅将伟大的作品留于后人,而且以自己的行为成为后人光辉的榜样。画家表现出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这一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内容,在教学中用生动的例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术作品中有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徐悲鸿是中外闻名的绘画大师,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示出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同时反映出作品的时代特色。艺术家毫无顾忌地通过色彩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画家本人的经历目见,有些是画家自己的心理投射,还有一些也许是画家记忆的产物,不管怎样,当一个情节或者情景被画家认为有趣,就会成为色彩故事中的一个内容。所有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深度了解作品必然要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当我们全面了解作品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美,还受到一次次记忆深刻的精神情感教育。
五、探索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促进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美术欣赏教学中要通过各类美术活动,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解决美术鉴赏中的有关问题。教学中将学科课程和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实现综合效应,在体现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强美术教育。在高校美术鉴赏《西方现代绘画》一课中,在欣赏雷诺阿作品《伊蕾娜·卡昂·达威尔小姐画像》时,为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亚麻色头发少女那“双眸凝冷似无言”的艺术美感,我结合德彪西的音乐《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苏格兰民歌同名诗歌:“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自清晨起就在放声歌唱?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在夏日明朗的阳光下,云雀的歌声在回荡,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通过绘画、音乐、诗歌同步欣赏,雷诺阿这幅充满光明和色彩的作品深深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既理解作品,又感受到艺术之美,更得到很好的审美享受。
总之,教师不能以单纯学习技能的教学为目的,应当提倡以人文精神为主旨,知识技能为手段,让学生在渗透着人文精神的美术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只有不断加强人文艺术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学习多实践,触类旁通,美术鉴赏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校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2]新世纪教师素养.
[3]孔新苗.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中西美术比较.
[4][英]贡布里奇著.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1]GHB049)“生活化美术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成果。
关键词: 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美术作品美术鉴赏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艺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个基本部分。高校美术教师面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能尽快地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鉴赏水平,就要不断努力探索,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欣赏这门课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一、从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挖掘人文精神的内涵。
美术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高校美术课程中收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凝聚的人文精神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将美术作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分类梳理,依据作品人文内涵的侧重,从人的理想道德、民族情感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例如对中外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时代特色、人文内涵。在选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时,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这些经典之作代表了人类美术文化的最高成就,也包含了人类的思想感情。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永恒的道德问题,又经过历史的考验。学生欣赏到这些作品后,便具有超越时空的理性思维能力。
如在《民间玩具》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动员学生和我一起收集当地的民间玩具。课上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小泥哨、布老虎、风筝、打不改、九连环等,有的玩具很多学生从来没有见过,非常感兴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玩等形式感知了解我国民间玩具不但造型美观,而且非常好玩。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民间玩具中蕴含了祖先无穷的智慧及父母长辈对孩子们的爱与期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人文情感始终贯穿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有助于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形成人文意识,提高品德修养。
二、赏析美术作品要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相联系。
有人说过,真挚强烈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必要条件,即古人所说的诗人、画家应有“赤子之心”。要求艺术家通过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思想,在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人的感情和思想时,尽可能同观众产生共鸣,为观众所接受。如清代郑板桥的《风竹图》是典型的以景写情,又借诗以抒发感情的例证。“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风竹中的枝叶、枯瘦的幼竹既是贫苦百姓的生活境遇写照,又是画家真挚感情的流露。诸如此类之作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无论是我国远古时期的彩陶文化,还是敦煌壁画;无论是古希腊的瓶画、柱式,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都与人及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人类高尚的情感。以著名的希腊柱式——科林斯柱式来说,从外表看,它只是建筑的一个支撑物,至多是一个装饰品,但是在科林斯柱式的背后,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原来,希腊的小女孩科林斯死后的墓碑石沿下,丛生着野草和花朵,但都被墓的石沿压抑,于是,这些花草就形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弧度。建筑家从这里获得了灵感,就有了以科林斯的名字命名的柱式。每当我们从图片上看到这个美丽的柱式时,就想起那个早逝的小生命,并对她寄寓无限的同情与怜爱。教师只从建筑形式上介绍科林斯柱式,既索然无味,又理解不了它的人文内涵。把情感调动贯穿于美术欣赏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就会使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三、面对美术作品时,欣赏者要创设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想象是艺术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由于欣赏者面对赋于启发性的具象或抽象的形象,因此会自然而然地被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素养越高的人对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就越强。
创设问题情境和审美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制造一种“不协调”。英国心理学家瓦伦丁提出的“注意的促进律”,提出美的对象会激发并保持主体的某种兴趣。在导课时,利用美的事物本身产生的强大吸引力、震撼力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美术的语言”一课时,上课前伴随优美的音乐展示幻灯片:“席勒曾这样庄严地宣告:啊!人类!只有你才有艺术!”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进入审美准备状态。又如讲授“中国古代山水画”前,在自动播放作品的同时,以柔婉优美的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为背景,营造典雅、和谐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自然地进入鉴赏中国古典艺术的情境。
四、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以画家的经历故事为内容进行精神教育。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度的画家都有不同凡响的经历,在许多画家的生平中折射出非常灿烂的人生光芒。他们不仅将伟大的作品留于后人,而且以自己的行为成为后人光辉的榜样。画家表现出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这一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内容,在教学中用生动的例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术作品中有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徐悲鸿是中外闻名的绘画大师,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示出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同时反映出作品的时代特色。艺术家毫无顾忌地通过色彩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画家本人的经历目见,有些是画家自己的心理投射,还有一些也许是画家记忆的产物,不管怎样,当一个情节或者情景被画家认为有趣,就会成为色彩故事中的一个内容。所有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深度了解作品必然要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当我们全面了解作品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美,还受到一次次记忆深刻的精神情感教育。
五、探索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促进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美术欣赏教学中要通过各类美术活动,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解决美术鉴赏中的有关问题。教学中将学科课程和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实现综合效应,在体现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强美术教育。在高校美术鉴赏《西方现代绘画》一课中,在欣赏雷诺阿作品《伊蕾娜·卡昂·达威尔小姐画像》时,为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亚麻色头发少女那“双眸凝冷似无言”的艺术美感,我结合德彪西的音乐《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苏格兰民歌同名诗歌:“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自清晨起就在放声歌唱?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在夏日明朗的阳光下,云雀的歌声在回荡,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通过绘画、音乐、诗歌同步欣赏,雷诺阿这幅充满光明和色彩的作品深深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既理解作品,又感受到艺术之美,更得到很好的审美享受。
总之,教师不能以单纯学习技能的教学为目的,应当提倡以人文精神为主旨,知识技能为手段,让学生在渗透着人文精神的美术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只有不断加强人文艺术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学习多实践,触类旁通,美术鉴赏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校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2]新世纪教师素养.
[3]孔新苗.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中西美术比较.
[4][英]贡布里奇著.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1]GHB049)“生活化美术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