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的记录者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影和方方作为长江边的作家,都在记录、书写着当地人的生活,展现人们的生存境况,并引发思考。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虹影《饥饿的女儿》与方方《风景》的写作视角,指出两部作品在写作视角上的相同点,即以家庭中最小孩子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以及两位作家的不同之处,即虹影的个人化视角与方方的全知视角。
  虹影,重庆人,在重庆长江南岸的贫民区里长大,1997年,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出版,引起轰动;方方,武汉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两岁随父母迁居武汉,傍水而居,1987年发表了小说《风景》,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
  一、写作视角的相同点
  (一)以家庭中最小孩子的视角来展现贫民生活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以家中最小孩子六六的视角展开叙述。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六六的成长环境与家庭境况:腐朽、肮脏、贫穷。长江南岸的山坡上都是棚子,朽烂发黑,几乎没有任何排水、排污设施,垃圾随处乱倒,散发着奇特的臭味。家里八口人住在不到10m2的正房以及一间小阁楼里,恶劣、拥挤的生活环境让一家人都没好脾气,个个暴躁,一点就着。
  《风景》同样以家里最小的孩子——小八子的视角展现一家人的贫苦生活:父亲、母亲带着九个孩子住在13 m2的板壁屋子里,屋里只有一张大床和一张矮小的饭桌。孩子们睡在夜晚临时搭的地铺上。每天睡觉前,父亲点点数,知道儿女们都活着就行了。父亲也从来没有好脾气,他从未对儿女们给予过父爱,对儿女们常常拳打脚踢。
  (二)为主要人物设置身世悬念
  《饥饿的女儿》中,六六不断在探寻自己的身世之谜。小说一开始,六六就从自己的生日开始解密:“十八岁之前,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意与人提起。不错,是十八岁那年。”小说不断地从六六的视角抛出谜团,结尾才告诉读者,六六是母亲的私生女,现在的父亲只是她的养父,作者不断地调动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跟着作品去探寻真相。
  《风景》中的七哥也是方方塑造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身世一度引起父亲的怀疑。所以,七哥出生的时候,父亲根本就没正眼看他。在七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他更是粗暴凶残。小说开篇就设置了悬念——不受家人待见、睡在床底下的七哥最后成了人物。读者跟随小八子的视角,探究七哥到底经历了什么。悬念的设置为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
  (三)代入厚重的历史
  在《饥饿的女儿》里,母亲怀六六时,正是1961年的冬天,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最后,母亲和六六都活了下来,但是饥饿却深深印在六六的脑海里,连她自己都感到惊奇,感觉在母亲的子宫里,她就已经意识到了饥饿的可怕。童年时期,家中贫穷、人又多,六六常常被饥饿折磨,梦里总是找不到饭碗,却能闻到肉香,她甚至愿意給吃饭的人下跪,醒来又开始憎恨自己,饥饿如噩梦一般缠绕着六六。从六六的视角,读者知晓了过往的饥饿岁月。
  《风景》中,读者同样能从小八子的视角看到他们一家的饥饿生活:1961年,九个儿女都饿得伸着小细脖子望着父母。小说重点写了小八子的七哥,他常常很饿很饿,看见别人吃东西会忍不住流涎水,时间长了,下巴那里留下了两道白印子。七哥因为饿得受不了,经常会去抢其他小朋友准备送到嘴里的食物。五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的食物不够吃,七哥常常去捡破烂,到菜地里捡菜叶子,到野湖里挖藕。
  这两部作品都让饥饿走出了文本,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饥饿的时期。
  二、写作视角的不同点
  (一)虹影的个人化视角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虹影有六兄妹,她排行第六,她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重庆长江南岸贫民区的板房里度过的,所以,她对底层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
  小说中,六六的视角就是虹影本人的视角,她对于贫穷、饥饿、腐朽的生长环境抱有一种挣扎与逃离的情绪。而当真正挣脱、逃离后,再回望那段岁月,虹影曾经那种对一切耿耿于怀的情绪有了转变,想要寻求救赎与原谅,因此,她笔下的人物尽管有对抗、有疏离,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是对爱的渴望、是亲人间的温情。
  从《饥饿的女儿》六六的心理活动中,读者可以看到文字背后的真切情感:“在母亲与我之间,岁月砌了一堵墙。看着这堵墙长起草丛灌木,越长越高,我和母亲都不知怎个办才好。其实这堵墙脆而薄,一动心就可以推开,但我就是没有想到去推。只有一两次我看到过母亲温柔的目光,好像我不再是一个多余物。这时,母亲的真心,似乎伸手可及,可惜这目光只是一闪而逝。”作者把那种隐藏在母女心里的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虹影的个人化视角体现了她对底层生活的把握与书写的真实性。
  (二)方方的全知视角
  《风景》是以小八子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小八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刚出生16天就死了,父亲用一口小小的棺材把他埋了,小八子不参与一家人的生活,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着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这样的视角可以从作家的成长环境来解读。与虹影不同,方方随父母迁居武汉,知识分子家庭的背景让她在了解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时,以一种超越生活的目光来反观人们的文化贫瘠与精神空虚,她能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观照底层百姓,作品常显出一种冷峻、批判的态度。
  在《风景》中,母亲是一个美丽又风骚的人,她离不开父亲。父亲打母亲成了生活的重要内容,母亲常常会故意挑起是非,这样的行为让人匪夷所思。并且,母亲在知道自己的大儿子让邻居的老婆怀孕后,没有意识到儿子做错了事情,反而还认为儿子有出息。方方以一种冷峻的反讽批判了底层人的精神麻木。
  同样,七哥从小被父亲拳打脚踢,甚至被打到全身灼热、伤口溃烂长蛆,父亲也不管不顾,七哥还被姐姐大香、小香欺负。在这样的家庭,读者看不到亲人之间的关怀,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屑,关系冷漠。七哥一心想成就事业,最后终于成了个人物。此时,父亲和姐姐大香、小香反而又来巴结七哥,这在七哥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人性的粗俗与丑陋是方方不断揭露的本质,正如方方自己在谈七哥这个人物时说过:那个地方只要你路过时看过几眼,便会知道那里的人们是怎么个活法,尤其你会明白在那杂乱无章、惨淡僻陋的小巷中,必然会走出七哥这样的人。
  三、结语
  不管是虹影的个人化视角,还是方方的全知视角,都向人们展示了长江边那些贫穷、普通家庭的生存境遇。不论是虹影的底层情节,还是方方的文化焦虑,都值得读者关注。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丰富的山西民间音乐。山西民间鼓吹乐是山西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早期的风俗活动中,还是现在的民间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属于我国民间传统音乐。晋北鼓吹分别在2006年、2008年入围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从鼓吹乐的渊源、现状及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以期使晋北鼓吹有更好的发展。  一、晋北鼓吹的起源
期刊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化艺术,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书法作品的笔画形式语言、字形结构与章法之美都体现了书法作品的美术价值。在对书法作品进行鉴赏时,鉴赏者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鉴赏方式,如结合生活知识经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深入了解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不断提升鉴赏高度与水准,挖掘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本文就书法的美术特征与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一、书法艺术概述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的文化艺术
期刊
友禅是日本特有的染织工艺,植物纹是友禅染中最常见的主题。本文根据日本人对植物纹赋予的寓意,剖析植物纹的设计风格,从中能够看出日本人对生命的感悟以及日本人尊崇自然、热爱自然的设计理念。  一、友禅染的起源和发展  友禅染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贞享四年(1687)发行的《源氏雏形》里,根据该书中对于日本服装的发展及应用记载可以得知,友禅染最早是描绘在扇面上的,之后才应用在染织上。天和元年(1681),友禅
期刊
任航的视角是独特的,画面是自由的,可他的摄影思想并不被我国大多数人接受。任航的作品被人们定义为怪诞、荒唐、艳俗,其一部分作品更是无法让常人直视。但正是这种一反传统的摄影表现才最让笔者着迷。  一、任航的摄影艺术背景  任航,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东北大男孩,30岁因抑郁症自杀,著名新锐摄影师。生前曾受邀举办过22个个展、85个联展,并出版了16本个人摄影集,1本诗集。  任航的作品具有新潮的画面表现,在
期刊
普洛丁认为,人们多是通过视觉感知接受物体美,其不仅仅是单纯接受一连串符号,而且接受的符号要经过观察者的审美认知、经验判断及价值审视,在大脑中提炼后方能产生美感。舞台灯光作为舞台上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凭借抽象、丰富的特点活跃在舞台每一个角落,从而配合和衬托舞者的表演。我国传统舞台表演就是以月光衬托舞台表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台灯光艺术也获得长足进步,其作用愈发明显。  一、舞台灯光艺术的作用
期刊
远处的夕阳  带走了  最后一丝波浪  消散的云朵下  老屋飘着炊烟  捧起昨日掉下的花蕊  也许就在明天  当一切都被我驯化  那么是否会有一双手  抓住尘世残余的灰烬  在树枝搖曳的点点星光下  悄然挥洒在大海中  像荒漠里的骆驼一样  把自己化为仙人掌  在漫天黄沙下变成绿洲  我穿过茂密的森林  前往最深处  朝拜内心的神明  渴求中  我抓住地面的土壤  在细密的土块中  我端坐在黎明之
期刊
杏花春雨  早起散步,无意间在幼儿园门前看到三棵盛开的杏花树,心里特别欣喜。在淮北,杏花是最普通的花,杏树是普通百姓喜欢种植的一种果树,门前凡有空地,都会种几棵。小时候在老家,全村几乎都是茅草屋,一家挨着一家,都是一样的灰暗色彩,但有了盛开的粉色杏花,灰暗的茅草屋似乎有了生机,生活就有了希望。  杏花是北国春天里开得较早的花。春寒料峭,大地还是一片枯寂,没有一点儿绿色,杏花就在屋前欢快地盛开了。人
期刊
随着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物质得到满足后,人们对精神文明有了更高的追求。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能够放松人们的心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群众的音乐素养,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在实际开展群众文化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改善现状,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音乐活动的作用,本文总结了现阶
期刊
软装饰材料具有色彩性、实用性、艺术性等特点,将其运用到室内艺术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室内艺术表现力,打造具有艺术效果的宜居环境。鉴于此,本文对软装饰材料及其在室内艺术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期望对软装饰材料在室内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有所帮助。  室内艺术设计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室内艺术表现风格对软装饰材料的应用要求不同,因此软装饰材料在运用的时候,要和室内艺术风格协调统一,选择相
期刊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璀璨文明的特殊时期,许多艺术形式和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作为“六艺”之一的书法艺术,更是经历了更迭变化。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美学专著《美的历程》里把书法誉为“线的艺术”。“后世‘文’的概念便扩而充之相当于‘美’。汉字书法的美也确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即在它们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甲骨文开始了这个美的历程。”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