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在农村率先推开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出凤台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昔日“老灾窝”建成靓丽的“淮上明珠”;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惠农之策必将聚合成强大的感召力、战斗力,助推共建和谐社会跃上新的台阶。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地处淮河中游的凤台县,30年前的“老灾窝”靠改革开放和扎实拼搏,实现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被誉为“淮上明珠”。
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7亿元,财政收入13.2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4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6元,固定资产投资59.74亿元。变在观念,变在实在,变在实施惠民政策而形成的强大拉动力。
“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开放的喜人成果。”该县县委书记姚多咏坦言,“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把农民的事情办好,推进“民生工程”铸和谐,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行动。”如今,受益颇丰的凤台县刘集乡樊庙村种菜大户韩贵德老汉再也不用为蔬菜外运难而发愁,他说,“早上俺家儿子、媳妇进城卖茄子,不到两小时就卖完回来,钱赚到腰包里,还不耽误一天的活计,再不像以前,因为路不好、不通车,担挑赶集卖菜,一天只能起早摸黑卖一趟菜,‘村村通’为俺农民发家致富帮上大忙了……”刘集乡自2005年启动“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以来,多方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建成水泥路11条、30.68公里,柏油乡道2条、7.91公里。“村村通”不仅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还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来自凤台县交通局的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村村通”工程道路174条、454.6公里,遍布全县17个乡镇。县政府续建的100公里“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只是凤台县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民营经济花正红
凤台县坚持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思路,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在2007年度淮南市民营企业排序中,该县有6家企业跻身全市“五十强”,在全省民营企业排序中,有3家企业进入全省200强,5家农业企业跃升2008年安徽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
为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进“工业立县”、“民营富县”,该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把发展农产品加工、矿山机械制造与加工、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攻方向,培育了一批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同时充分发挥传统工业产业资源优势,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改造,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及其产业基地,在发展农、牧、林、矿产品加工及酿造、运输、建材、房地产、餐饮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并引入了激励机制,加大对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的奖励,形成了民营经济大干快上的氛围。目前,以桂集——顾桥——朱马店——尚塘等为主体的“桂顾马尚”民营经济走廊初步形成,汇集米面加工、陈醋酿造、现代物流等各类企业150多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大县”绽异彩
凤台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文化资源大县。这里孕育有花鼓灯、“火老虎”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稀有剧种——推剧,群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出过少年上卿甘罗、三国大将周泰,并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茅仙洞、慰农亭……
凤台县深入开展“双城联创”活动,以打造“青山、碧水、新城”为依托,一举荣获安徽首个“全国园林县城”和首批“全省文明县城”称号。投入4000多万元兴建凤凰文化公园、西城河公园、滨河公园;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现已投入使用。投巨资对道教文化胜地茅仙洞真洞进行扩容,将茅仙洞打造成“江北第一人文洞府”。
凤台县在文化的商业化运作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近年来,县推剧团、花鼓灯艺术团在节目的创作编排上既突出艺术创新型的“阳春白雪”,又兼顾群众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两团每年受邀作商业性演出均在100场以上。
目前,伴随“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该县一个凝聚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初见端倪,正成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引擎。
“和谐凤台”勇争先
凤台县靠弘扬“开放创新、文明诚信、善谋实干、奋力争先”的“凤台精神”,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招商强县、商贸活县、民营富县、科教兴县”六大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十强县”、连续四年位居全国中部“百强县”。
注重改善群众的生存环境,是该县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又一举措。2004年,县委、县政府从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上了解到,全县因病致贫的农民达4000多人。面对这一状况,他们决定在全县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让农民兄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县从发动到筹集资金仅用一个月时间就让67.9%的农民加入到农村合作医疗的队伍,占全县农业人口的七成以上。近两年来,这个县又把参合农民住院的“门槛”一降再降,同时提高报销比例,扩大受益面,激发了群众的参合积极性。2008年,全县有47.67万农民参合,参合率96.7%。1至10月份,全县共有43753户、148759人次从新农合中受益,累计补偿支出2644.51万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和谐凤台”的又一着力点。这个县除了加强中心建制镇和渋矿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外,重点是把“一体两翼、两个组团”的县城发展思路扩展为“一体两翼、两个组团、两个副中心”的发展构想,两个副中心就是分别结合矿区和电厂建设,在县城外围沿凤利路于桂顾之间和沿凤蒙路的电厂旁分别重新规划建设两个新型小城镇,并逐步与县城实现对接,使县城周边及外围乡镇分批纳入城区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在资金投入上,依托经济强县的实力“反哺”新农村建设,去年以来,县财政投入及项目扶持资金已达2000多万元。目前杨村乡店集村、钱庙乡关庄村等新农村试点建设各具特色、魅力四射,大有不是城镇胜似城镇之感。
凤台县把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编制了《凤台县“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制定了《凤台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暂行规定》和《凤台县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规定》。并从2007年9月启动首个经济适用住房“和谐家园”项目建设,工程分两批实施。全部工程完工后可解决1800多户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建设一批“限价房”、“限型房”,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众的购房需求。
在凤台县采访,我们听到该县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对和谐社会这样的理解:“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和谐音符组成的。党委政府一定要关注每一个不和谐音符,在关注中调整和谐。”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音符。凤台县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始终带着一颗亲民、爱民的赤诚之心,认真抓好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服务体系。今年1至6月份,全县新增就业岗位4366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86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8人。
该县强化各项就业优惠政策服务,认真审核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就业服务卡》,做到应发尽发。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今年上半年地税减免64户48万元,工商费减免334户21万元。为符合政策的527名下岗失业人员落实岗位补贴,为428人落实社保补贴17.53万元。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顺利开展,上半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金额450万元。并注重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结合起来,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了24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形成了培训、鉴定、就业良性联动机制。
改革三十年,共享民心安。正是这一件件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凤台人真切感受到,今天的县委、政府是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构建着和谐凤台,用亲民、爱民的政治魅力,凝聚着全县人民的力量,扎实推进凤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中共凤台县委宣传部供稿)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地处淮河中游的凤台县,30年前的“老灾窝”靠改革开放和扎实拼搏,实现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被誉为“淮上明珠”。
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7亿元,财政收入13.2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4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6元,固定资产投资59.74亿元。变在观念,变在实在,变在实施惠民政策而形成的强大拉动力。
“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开放的喜人成果。”该县县委书记姚多咏坦言,“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把农民的事情办好,推进“民生工程”铸和谐,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行动。”如今,受益颇丰的凤台县刘集乡樊庙村种菜大户韩贵德老汉再也不用为蔬菜外运难而发愁,他说,“早上俺家儿子、媳妇进城卖茄子,不到两小时就卖完回来,钱赚到腰包里,还不耽误一天的活计,再不像以前,因为路不好、不通车,担挑赶集卖菜,一天只能起早摸黑卖一趟菜,‘村村通’为俺农民发家致富帮上大忙了……”刘集乡自2005年启动“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以来,多方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建成水泥路11条、30.68公里,柏油乡道2条、7.91公里。“村村通”不仅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还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来自凤台县交通局的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村村通”工程道路174条、454.6公里,遍布全县17个乡镇。县政府续建的100公里“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只是凤台县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民营经济花正红
凤台县坚持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思路,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在2007年度淮南市民营企业排序中,该县有6家企业跻身全市“五十强”,在全省民营企业排序中,有3家企业进入全省200强,5家农业企业跃升2008年安徽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
为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进“工业立县”、“民营富县”,该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把发展农产品加工、矿山机械制造与加工、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攻方向,培育了一批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同时充分发挥传统工业产业资源优势,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改造,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及其产业基地,在发展农、牧、林、矿产品加工及酿造、运输、建材、房地产、餐饮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并引入了激励机制,加大对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的奖励,形成了民营经济大干快上的氛围。目前,以桂集——顾桥——朱马店——尚塘等为主体的“桂顾马尚”民营经济走廊初步形成,汇集米面加工、陈醋酿造、现代物流等各类企业150多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大县”绽异彩
凤台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文化资源大县。这里孕育有花鼓灯、“火老虎”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稀有剧种——推剧,群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出过少年上卿甘罗、三国大将周泰,并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茅仙洞、慰农亭……
凤台县深入开展“双城联创”活动,以打造“青山、碧水、新城”为依托,一举荣获安徽首个“全国园林县城”和首批“全省文明县城”称号。投入4000多万元兴建凤凰文化公园、西城河公园、滨河公园;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现已投入使用。投巨资对道教文化胜地茅仙洞真洞进行扩容,将茅仙洞打造成“江北第一人文洞府”。
凤台县在文化的商业化运作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近年来,县推剧团、花鼓灯艺术团在节目的创作编排上既突出艺术创新型的“阳春白雪”,又兼顾群众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两团每年受邀作商业性演出均在100场以上。
目前,伴随“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该县一个凝聚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初见端倪,正成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引擎。
“和谐凤台”勇争先
凤台县靠弘扬“开放创新、文明诚信、善谋实干、奋力争先”的“凤台精神”,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招商强县、商贸活县、民营富县、科教兴县”六大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十强县”、连续四年位居全国中部“百强县”。
注重改善群众的生存环境,是该县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又一举措。2004年,县委、县政府从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上了解到,全县因病致贫的农民达4000多人。面对这一状况,他们决定在全县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让农民兄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县从发动到筹集资金仅用一个月时间就让67.9%的农民加入到农村合作医疗的队伍,占全县农业人口的七成以上。近两年来,这个县又把参合农民住院的“门槛”一降再降,同时提高报销比例,扩大受益面,激发了群众的参合积极性。2008年,全县有47.67万农民参合,参合率96.7%。1至10月份,全县共有43753户、148759人次从新农合中受益,累计补偿支出2644.51万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和谐凤台”的又一着力点。这个县除了加强中心建制镇和渋矿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外,重点是把“一体两翼、两个组团”的县城发展思路扩展为“一体两翼、两个组团、两个副中心”的发展构想,两个副中心就是分别结合矿区和电厂建设,在县城外围沿凤利路于桂顾之间和沿凤蒙路的电厂旁分别重新规划建设两个新型小城镇,并逐步与县城实现对接,使县城周边及外围乡镇分批纳入城区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在资金投入上,依托经济强县的实力“反哺”新农村建设,去年以来,县财政投入及项目扶持资金已达2000多万元。目前杨村乡店集村、钱庙乡关庄村等新农村试点建设各具特色、魅力四射,大有不是城镇胜似城镇之感。
凤台县把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编制了《凤台县“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制定了《凤台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暂行规定》和《凤台县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规定》。并从2007年9月启动首个经济适用住房“和谐家园”项目建设,工程分两批实施。全部工程完工后可解决1800多户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建设一批“限价房”、“限型房”,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众的购房需求。
在凤台县采访,我们听到该县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对和谐社会这样的理解:“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和谐音符组成的。党委政府一定要关注每一个不和谐音符,在关注中调整和谐。”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音符。凤台县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始终带着一颗亲民、爱民的赤诚之心,认真抓好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服务体系。今年1至6月份,全县新增就业岗位4366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86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8人。
该县强化各项就业优惠政策服务,认真审核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就业服务卡》,做到应发尽发。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今年上半年地税减免64户48万元,工商费减免334户21万元。为符合政策的527名下岗失业人员落实岗位补贴,为428人落实社保补贴17.53万元。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顺利开展,上半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金额450万元。并注重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结合起来,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了24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形成了培训、鉴定、就业良性联动机制。
改革三十年,共享民心安。正是这一件件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凤台人真切感受到,今天的县委、政府是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构建着和谐凤台,用亲民、爱民的政治魅力,凝聚着全县人民的力量,扎实推进凤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中共凤台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