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4日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众多文艺界先驱紧扣时代脉搏,为民族振兴培根铸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毫无疑问,《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这样
居功至伟的艺术杰作。
源于义勇军的呐喊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最强烈的时代呼声。虽然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义勇军却“义师如潮”。义勇军的斗争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基础和丰厚的给养。
艺术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很多东北义勇军或以军歌言志,或发表誓词、口号、通电等作为凝心聚力的纽带。最早率部起义的高鹏振组建的镇北军也是最早在《誓词歌》里使用“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身躯筑起长城”“前进!前进!”等词句,显然具有开创意义。高鹏振因此获得“国歌奠基第一人”之美誉。
而与《义勇军进行曲》在歌词上最为神似的当属辽东血盟救国军的《义勇军歌》,短短60多字的歌词里就有 “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等歌词与《义勇军进行曲》高度契合,而且田汉先生创作《凤凰的再生》时所完成的主题歌也叫《军歌》。基于此,地方史学工作者将血盟救国军《义勇军歌》视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母本”。
如果说镇北军的誓词歌与血盟救国军的义勇军歌创作于“九·一八”事变之初,更加具有宣誓性和号召性作用,那么成立于1932年4月21日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几个月之间就发展到10万余众规模则堪称是义勇军“万众一心”的表率,“血肉长城”的具象已经形成。在《告民众书》中还有“所谓同舟共济,万众一心者也”等语句也与《义勇军进行曲》异曲同工。
此外,盘山义勇军“决不甘当亡国奴”的宣言,辽北抗日总队“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誓言,热河前线“不当亡国奴”的口号,流传于民间的《义勇军歌》也唱着:“前进!前进!奋勇前进!”广为人知的《五月的鲜花》写道:“再也忍不住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资料还显示,著名音乐人黎锦晖于1931年9月就创作了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其中也有“合力齐心”“同心努力”等铿锵词句。
东北义勇军是中华民族危亡时刻真正“起来”的民众代表,是“不当亡国奴”“万众一心”筑“血肉长城”的形象代言。他们用实际行动以“三十万人不解甲”的壮烈为《义勇军进行曲》提供了形象依托,也提供了精神源头和词曲给养。正如周恩来评价说:“海可枯,石可烂,义勇军的民族大义,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唱响时代主旋律
文艺创作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来源于战争的实践。作为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和共产党人,田汉和聂耳不仅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更具责任担当。他们心系前线,了解甚至亲身感受义勇军的血战历程,深深体会 “应人人对国难负责”的重要意义。长城抗战打响后,土石长城和血肉长城在艺术家眼中实现了影像重叠,从而更加意识到物质的长城不过是敌人随时可以逾越的矮墙,要想驱赶强敌,必须筑成新的精神长城。“但凡他们不肯做奴隶,——只有组织了自己的力量,才是真正能防卫自己的家的万里长城”,“谁不许民众自己起来,谁就是‘自坏长城’”。1934年,他们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公演,其主题曲《前进歌》中也有“同胞们,大家一条心”“我们不做亡国奴”“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向着自由的路,前进”等歌词。田汉后来说,《前进歌》其实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前身。1935年,当他创作《凤凰的再生》时,不仅诗化的长城形象更加呼之欲出,而且“起来”“不做亡国奴”“万众一心”“前进”等都已经成为他笔下的标志性字符。
聂耳音乐天分极高,同样注重实践与调查。1933年2月,聂耳随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到热河前线慰问,目睹义勇军将士们冲锋陷阵归来的场面,还亲自操琴与将士一起演唱《誓词歌》。战火硝烟中与义勇军的零距离接触为聂耳的音乐创作储备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当拿到田汉填写的《军歌》歌词后,便以满腔激情在“极度的亢奋状态下”只用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谱曲初稿。1935年4月下旬,他把《进行曲》终稿从日本寄回。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会长、电影《风云儿女》的赞助商朱庆澜将军画龙点睛把田汉的《军歌》和聂耳谱写《进行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定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如同插上翅膀很快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义勇军进行曲》不但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图谱,也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反法西斯战歌。纽约的街头、开罗的金字塔下都有人传唱,马来西亚华侨抗日游击队将其改编成《马来西亚义勇军进行曲》,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英语和汉语在世界演唱,多次引起轰动,他还灌制了名为《起来》的唱片,宋庆龄亲自为其撰序。二战结束之际,美国国务院甄选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列入其中。二战结束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国际社会认定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抗战形象,从而以国歌角色伴随中国出席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中国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重返世界舞台,重拾大國尊严。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十四年抗战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产品,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艺范畴。1949年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开国大典上隆重奏响。然而十年浩劫中,国歌却经历了被废弃修改的曲折历程。1982年《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恢复为国歌。2004年,中国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17年《国歌法》颁布施行。从重整河山到走向复兴,《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牢铸民族魂、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国之重器”,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精气神”的主旋律之歌。
培根铸魂功在千秋
中国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义勇军进行曲》是进步文艺工作者“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艺术杰作,它早于新中国14年诞生,承载着中华民族由“最危险的时候”走向独立的历程,深具历史厚度和温度。为中国抗战培根铸魂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习近平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历经挫折而不屈不馁,靠的是中华儿女仁人志士的大智,大勇,大义,大仁!《义勇军进行曲》所包含的忧患意识、独立意识、团结意识、前进意识和牺牲精神都是基于爱国而生成的“义”和“勇”,正所谓“义之所驱,天下赴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民众抗战始终是重要的篇章,东北义勇军就是写在卷首的鸿篇巨制,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力量。
印证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作用的艺术载体。《义勇军进行曲》激活了中华文明中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血脉,唤醒每一颗中国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万众一心”的呼唤恰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毛泽东指出:“这场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十四年抗战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所向和民意所归,中流砥柱地位实至名归。
审视中国抗战国际地位的独特视角。《义勇军进行曲》是诞生于东方主战场的早期反法西斯战歌,一经问世就赢得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认同和共鸣,中国抗战地位由此得到更多的国际重视。这是近代中国重新走向世界的文化标识,也是反法西斯战争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的艺术阐释。
《义勇军进行曲》 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她所散发的“国民精神之光”使东方雄狮彻底觉醒,它所传承的红色基因是凝聚全国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心灵纽带和精神纲领。坚定不移传唱《义勇军进行曲》,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把国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勠力同心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新篇章。
毫无疑问,《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这样
居功至伟的艺术杰作。
源于义勇军的呐喊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最强烈的时代呼声。虽然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义勇军却“义师如潮”。义勇军的斗争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基础和丰厚的给养。
艺术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很多东北义勇军或以军歌言志,或发表誓词、口号、通电等作为凝心聚力的纽带。最早率部起义的高鹏振组建的镇北军也是最早在《誓词歌》里使用“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身躯筑起长城”“前进!前进!”等词句,显然具有开创意义。高鹏振因此获得“国歌奠基第一人”之美誉。
而与《义勇军进行曲》在歌词上最为神似的当属辽东血盟救国军的《义勇军歌》,短短60多字的歌词里就有 “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等歌词与《义勇军进行曲》高度契合,而且田汉先生创作《凤凰的再生》时所完成的主题歌也叫《军歌》。基于此,地方史学工作者将血盟救国军《义勇军歌》视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母本”。
如果说镇北军的誓词歌与血盟救国军的义勇军歌创作于“九·一八”事变之初,更加具有宣誓性和号召性作用,那么成立于1932年4月21日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几个月之间就发展到10万余众规模则堪称是义勇军“万众一心”的表率,“血肉长城”的具象已经形成。在《告民众书》中还有“所谓同舟共济,万众一心者也”等语句也与《义勇军进行曲》异曲同工。
此外,盘山义勇军“决不甘当亡国奴”的宣言,辽北抗日总队“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誓言,热河前线“不当亡国奴”的口号,流传于民间的《义勇军歌》也唱着:“前进!前进!奋勇前进!”广为人知的《五月的鲜花》写道:“再也忍不住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资料还显示,著名音乐人黎锦晖于1931年9月就创作了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其中也有“合力齐心”“同心努力”等铿锵词句。
东北义勇军是中华民族危亡时刻真正“起来”的民众代表,是“不当亡国奴”“万众一心”筑“血肉长城”的形象代言。他们用实际行动以“三十万人不解甲”的壮烈为《义勇军进行曲》提供了形象依托,也提供了精神源头和词曲给养。正如周恩来评价说:“海可枯,石可烂,义勇军的民族大义,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唱响时代主旋律
文艺创作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来源于战争的实践。作为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和共产党人,田汉和聂耳不仅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更具责任担当。他们心系前线,了解甚至亲身感受义勇军的血战历程,深深体会 “应人人对国难负责”的重要意义。长城抗战打响后,土石长城和血肉长城在艺术家眼中实现了影像重叠,从而更加意识到物质的长城不过是敌人随时可以逾越的矮墙,要想驱赶强敌,必须筑成新的精神长城。“但凡他们不肯做奴隶,——只有组织了自己的力量,才是真正能防卫自己的家的万里长城”,“谁不许民众自己起来,谁就是‘自坏长城’”。1934年,他们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公演,其主题曲《前进歌》中也有“同胞们,大家一条心”“我们不做亡国奴”“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向着自由的路,前进”等歌词。田汉后来说,《前进歌》其实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前身。1935年,当他创作《凤凰的再生》时,不仅诗化的长城形象更加呼之欲出,而且“起来”“不做亡国奴”“万众一心”“前进”等都已经成为他笔下的标志性字符。
聂耳音乐天分极高,同样注重实践与调查。1933年2月,聂耳随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到热河前线慰问,目睹义勇军将士们冲锋陷阵归来的场面,还亲自操琴与将士一起演唱《誓词歌》。战火硝烟中与义勇军的零距离接触为聂耳的音乐创作储备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当拿到田汉填写的《军歌》歌词后,便以满腔激情在“极度的亢奋状态下”只用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谱曲初稿。1935年4月下旬,他把《进行曲》终稿从日本寄回。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会长、电影《风云儿女》的赞助商朱庆澜将军画龙点睛把田汉的《军歌》和聂耳谱写《进行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定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如同插上翅膀很快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义勇军进行曲》不但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图谱,也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反法西斯战歌。纽约的街头、开罗的金字塔下都有人传唱,马来西亚华侨抗日游击队将其改编成《马来西亚义勇军进行曲》,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英语和汉语在世界演唱,多次引起轰动,他还灌制了名为《起来》的唱片,宋庆龄亲自为其撰序。二战结束之际,美国国务院甄选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列入其中。二战结束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国际社会认定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抗战形象,从而以国歌角色伴随中国出席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中国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重返世界舞台,重拾大國尊严。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十四年抗战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产品,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艺范畴。1949年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开国大典上隆重奏响。然而十年浩劫中,国歌却经历了被废弃修改的曲折历程。1982年《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恢复为国歌。2004年,中国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17年《国歌法》颁布施行。从重整河山到走向复兴,《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牢铸民族魂、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国之重器”,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精气神”的主旋律之歌。
培根铸魂功在千秋
中国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义勇军进行曲》是进步文艺工作者“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艺术杰作,它早于新中国14年诞生,承载着中华民族由“最危险的时候”走向独立的历程,深具历史厚度和温度。为中国抗战培根铸魂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习近平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历经挫折而不屈不馁,靠的是中华儿女仁人志士的大智,大勇,大义,大仁!《义勇军进行曲》所包含的忧患意识、独立意识、团结意识、前进意识和牺牲精神都是基于爱国而生成的“义”和“勇”,正所谓“义之所驱,天下赴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民众抗战始终是重要的篇章,东北义勇军就是写在卷首的鸿篇巨制,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力量。
印证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作用的艺术载体。《义勇军进行曲》激活了中华文明中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血脉,唤醒每一颗中国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万众一心”的呼唤恰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毛泽东指出:“这场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十四年抗战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所向和民意所归,中流砥柱地位实至名归。
审视中国抗战国际地位的独特视角。《义勇军进行曲》是诞生于东方主战场的早期反法西斯战歌,一经问世就赢得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认同和共鸣,中国抗战地位由此得到更多的国际重视。这是近代中国重新走向世界的文化标识,也是反法西斯战争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的艺术阐释。
《义勇军进行曲》 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她所散发的“国民精神之光”使东方雄狮彻底觉醒,它所传承的红色基因是凝聚全国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心灵纽带和精神纲领。坚定不移传唱《义勇军进行曲》,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把国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勠力同心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