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以平安收购富通失败为例,分析指出我国保险公司进行海外并购应注意建立海外投资长期战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问题。
关键词:保险公司;平安;富通;海外并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选择走出去,以实现全球经营。然而,保险公司在海外进行并购时却困难重重。本文以平安收购富通失败为例,对我国保险公司海外并购问题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平安收购富通案例简介
(一)平安收购富通的背景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以保险业务为核心,集保险、银行、投资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金融服务集团。而富通集团,2007年时为欧洲前20大金融机构之一,是一家融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为一体的大型国际化金融公司,拥有遍布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及6万名员工。
平安为何选择收购富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寻找长期稳定的收益,优化资本结构;二是当时富通股价从最高40欧元跌到25欧元左右,市净率1.1倍,市盈率5倍,投资成本具有吸引力;三是欲借助富通相似的平台迅速国际化。
(二)平安收购富通的过程
大约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平安开始考虑收购富通,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整个收购过程大致如下。
资金投入:2007年11月29日,平安在二级市场上购入富通集团4.18%的股权,经过增资后,到2008年6月30日,平安共持有富通1.21亿股,总投资为238亿人民币,成为富通第一大股东。
形势变化:2008年5月,由于金融市场动荡,富通的净收入下降至约8亿欧元,相对于去年下降31%。其中,银行业务利润下降约20%,保险业务利润下降接近40%。同时,富通遭遇巨大的流动性压力和经营困境。
政府介入:2008年9月29日,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政府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持有富通集团旗下富通银行(为富通集团利润主要来源)在三地共49%的股权。不久,荷兰和比利时政府在尚未征得富通股东表决同意的情况下,向法国巴黎银行出售了富通旗下银行等重要业务。
收购失败:2009年一季度,平安对富通计提了227.9亿元人民币的减值准备,而富通集团被解体为一家国际保险公司,从而宣告平安收购富通失败。
二、平安收购富通失败的原因
(一)平安高层急于对外扩张,海外投资战略和策略不当
从战略上来讲,平安缺乏海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平安仅仅进行了几个月的评估和研究,就对富通投资了几百亿人民币。从策略上来讲,平安海外投资过于集中,对富通的投资比例和金额过大。根据2008年平安的公告,其海外投资总额大约330亿元人民币。其中,对富通的投资为238.74亿元人民币,占比72%。很明显,平安对富通的金额过大,投资比率过高,没有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二)对收购目标的可行性研究不够
从平安自身来看,可行性研究和对风险的预测不够。聘请摩根作为独家财务顾问进行评估,自身缺乏研究,把收集信息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摩根身上,存在过度依赖。从收购标的来讲,平安低估了富通巨大的财务风险。2007年10月,富通出资了240亿欧元与其他银行共同收购荷兰银行,这相当于其2007年净利润的6倍,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问题。但是,平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个国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06年底,富通持有大约2300万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CDO)和贷款抵押债券(CLO)的风险敞口,在危机中损失巨大。平安收购富通的失利既和金融危机影响有关,也与平安对富通缺乏足够的了解,致使危机被转嫁自身相关。
(四)风险应急机制的缺失
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富通可能出现亏损,但是平安并没有采取有效的风险应急措施,导致损失扩大化。平安收购富通的成本价约为19欧元,2008年7月,富通股价跌至10欧元。此时,平安继续出资约8亿元人民币增持富通750万股股票,以维持其富通的股权比率不变。事实上,在富通股价大幅下跌的情况,如果平安能够及时卖出,可以大大降低损失。
(五)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失控
在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政府联合注资持有富通银行49%的股权后,有关政府在未经富通股东表决同意的情况下对富通进行了业务分拆,这暴露出来了巨大的政治风险。经过三次业务分拆,富通变成了一家国际保险公司,而据富通2007年和2008年的财务报告,国际保险业务净利润仅占富通净利润的大约6%。
分拆完成后,平安联合富通众多小股东向布鲁塞尔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定分拆违法,开始了漫长的维权道路,从而暴露了严重的法律风险。
(六)我国相关法律监管的不健全
平安对富通做出初始投资后,我国证监会曾经叫停平安的继续投资行为,但是并没有能够阻止平安的增持行动。我们不经要问,监管部门是否有待完善对保险公司海外投资的监管?保险公司海外投资的相关法制是否有待健全?从平安后续维权难可以看出,监管的国际合作也有待加强。
三、对我国保险公司海外并购的启示
平安收购富通时间短,金额大,最终以失败告终影响很大,它对我国保险公司今后的海外并购具有重要启示。
(一)建立海外投资长期战略,完善具体战术策略
我国保险公司进行海外并购时,应该先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然后配合战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方式策略。从战略上来讲,最重要的是做好长期战略资产配置。从战术来讲,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注重分散风险。
(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保险公司要进行海外并购扩张,先要提升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要科学的对职业经理人进行授权,合理的对职业经理人人进行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框架。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海外投资成功与失败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另外,加快培养熟悉海外投资业务的咨询专家、资本运营专家、法律专家等人员,有利提升并购水平,避免出现并购后遗症。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有效防范风险
海外并购做可行性研究时,首先,选择企业目标时,应该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然后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其次,要认真做好咨询工作,对目标企业做好充分的信息调研。这个过程中,不能把调研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的咨询机构上,在海外设立长期办事处掌握信息是其中较好的方式之一。
(四)加强自身风险控制,制定应急方案
在风险控制方面,保险公司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第一,建立内控机制,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第二,建立风险警示制度,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第三,制定应对海外投资重大事件的应急方案。
(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海外投资监管
在法律监管方面,有关方面可以做的有:第一,拓宽投资渠道与防控风险并行,从会计法上加强防范,完善监管法规;第二,限定投资结构和比例,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实行风险限额管理;第三,加强保险投资监管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杨海明.我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热的冷思考[J].财会月刊,2009年中旬.
[2]郝臣、李飞、王旭.我国保险公司跨境经营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匡贺武(1988.3),男,江西九江人,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13级保险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保险学。
摘要:本文以平安收购富通失败为例,分析指出我国保险公司进行海外并购应注意建立海外投资长期战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问题。
关键词:保险公司;平安;富通;海外并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选择走出去,以实现全球经营。然而,保险公司在海外进行并购时却困难重重。本文以平安收购富通失败为例,对我国保险公司海外并购问题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平安收购富通案例简介
(一)平安收购富通的背景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以保险业务为核心,集保险、银行、投资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金融服务集团。而富通集团,2007年时为欧洲前20大金融机构之一,是一家融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为一体的大型国际化金融公司,拥有遍布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及6万名员工。
平安为何选择收购富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寻找长期稳定的收益,优化资本结构;二是当时富通股价从最高40欧元跌到25欧元左右,市净率1.1倍,市盈率5倍,投资成本具有吸引力;三是欲借助富通相似的平台迅速国际化。
(二)平安收购富通的过程
大约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平安开始考虑收购富通,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整个收购过程大致如下。
资金投入:2007年11月29日,平安在二级市场上购入富通集团4.18%的股权,经过增资后,到2008年6月30日,平安共持有富通1.21亿股,总投资为238亿人民币,成为富通第一大股东。
形势变化:2008年5月,由于金融市场动荡,富通的净收入下降至约8亿欧元,相对于去年下降31%。其中,银行业务利润下降约20%,保险业务利润下降接近40%。同时,富通遭遇巨大的流动性压力和经营困境。
政府介入:2008年9月29日,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政府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持有富通集团旗下富通银行(为富通集团利润主要来源)在三地共49%的股权。不久,荷兰和比利时政府在尚未征得富通股东表决同意的情况下,向法国巴黎银行出售了富通旗下银行等重要业务。
收购失败:2009年一季度,平安对富通计提了227.9亿元人民币的减值准备,而富通集团被解体为一家国际保险公司,从而宣告平安收购富通失败。
二、平安收购富通失败的原因
(一)平安高层急于对外扩张,海外投资战略和策略不当
从战略上来讲,平安缺乏海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平安仅仅进行了几个月的评估和研究,就对富通投资了几百亿人民币。从策略上来讲,平安海外投资过于集中,对富通的投资比例和金额过大。根据2008年平安的公告,其海外投资总额大约330亿元人民币。其中,对富通的投资为238.74亿元人民币,占比72%。很明显,平安对富通的金额过大,投资比率过高,没有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二)对收购目标的可行性研究不够
从平安自身来看,可行性研究和对风险的预测不够。聘请摩根作为独家财务顾问进行评估,自身缺乏研究,把收集信息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摩根身上,存在过度依赖。从收购标的来讲,平安低估了富通巨大的财务风险。2007年10月,富通出资了240亿欧元与其他银行共同收购荷兰银行,这相当于其2007年净利润的6倍,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问题。但是,平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个国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06年底,富通持有大约2300万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CDO)和贷款抵押债券(CLO)的风险敞口,在危机中损失巨大。平安收购富通的失利既和金融危机影响有关,也与平安对富通缺乏足够的了解,致使危机被转嫁自身相关。
(四)风险应急机制的缺失
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富通可能出现亏损,但是平安并没有采取有效的风险应急措施,导致损失扩大化。平安收购富通的成本价约为19欧元,2008年7月,富通股价跌至10欧元。此时,平安继续出资约8亿元人民币增持富通750万股股票,以维持其富通的股权比率不变。事实上,在富通股价大幅下跌的情况,如果平安能够及时卖出,可以大大降低损失。
(五)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失控
在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政府联合注资持有富通银行49%的股权后,有关政府在未经富通股东表决同意的情况下对富通进行了业务分拆,这暴露出来了巨大的政治风险。经过三次业务分拆,富通变成了一家国际保险公司,而据富通2007年和2008年的财务报告,国际保险业务净利润仅占富通净利润的大约6%。
分拆完成后,平安联合富通众多小股东向布鲁塞尔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定分拆违法,开始了漫长的维权道路,从而暴露了严重的法律风险。
(六)我国相关法律监管的不健全
平安对富通做出初始投资后,我国证监会曾经叫停平安的继续投资行为,但是并没有能够阻止平安的增持行动。我们不经要问,监管部门是否有待完善对保险公司海外投资的监管?保险公司海外投资的相关法制是否有待健全?从平安后续维权难可以看出,监管的国际合作也有待加强。
三、对我国保险公司海外并购的启示
平安收购富通时间短,金额大,最终以失败告终影响很大,它对我国保险公司今后的海外并购具有重要启示。
(一)建立海外投资长期战略,完善具体战术策略
我国保险公司进行海外并购时,应该先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然后配合战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方式策略。从战略上来讲,最重要的是做好长期战略资产配置。从战术来讲,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注重分散风险。
(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保险公司要进行海外并购扩张,先要提升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要科学的对职业经理人进行授权,合理的对职业经理人人进行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框架。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海外投资成功与失败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另外,加快培养熟悉海外投资业务的咨询专家、资本运营专家、法律专家等人员,有利提升并购水平,避免出现并购后遗症。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有效防范风险
海外并购做可行性研究时,首先,选择企业目标时,应该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然后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其次,要认真做好咨询工作,对目标企业做好充分的信息调研。这个过程中,不能把调研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的咨询机构上,在海外设立长期办事处掌握信息是其中较好的方式之一。
(四)加强自身风险控制,制定应急方案
在风险控制方面,保险公司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第一,建立内控机制,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第二,建立风险警示制度,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第三,制定应对海外投资重大事件的应急方案。
(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海外投资监管
在法律监管方面,有关方面可以做的有:第一,拓宽投资渠道与防控风险并行,从会计法上加强防范,完善监管法规;第二,限定投资结构和比例,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实行风险限额管理;第三,加强保险投资监管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杨海明.我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热的冷思考[J].财会月刊,2009年中旬.
[2]郝臣、李飞、王旭.我国保险公司跨境经营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匡贺武(1988.3),男,江西九江人,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13级保险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保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