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痛感记忆有一种特殊的记录价值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5106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母亲节到来之前,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出版了怀念妈妈的随笔集《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这本书源于妈妈在病榻上的嘱托。曾经霸气蝉联前三届金话筒奖的敬一丹,之所以会成为传媒人,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妈妈喜欢记录、以传播为乐的遗传,妈妈曾用信件、文字、影像记录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段历程。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岁生日这一天,被肺癌折磨了一年半的妈妈永远地离开了她。痛失至亲的她,在书中回望了妈妈的人生经历,深情倾诉至亲离别之痛,写出人生特定阶段的生命体验和直面生死的生命感悟。

失亲之痛,记录让自己安心


  记者:为什么会用李白《静夜思》的诗句当书名?
  敬一丹:《床前明月光》这个书名是我在妈妈的床前想到的。在床前陪伴,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那时候我就觉得,我妈妈一点一点地走进暗夜,但即使是至暗时刻,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有光的,那就是月光。“床前明月光”这五个字一下子就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当时就决定用它当书名。书名的副题,用“送行”的说法,是受了白岩松的启发。
  记者:当时怎么决定要写这本书?
  敬一丹:写这本书首先是为了完成妈妈对我的嘱托,我妈妈在病床上对我说:“你把这一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我妈妈是一个习惯记录的人,当她没有能力去记录的时候,就让我来做。其次,如果不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我好像也很难让自己安下心来。写这本书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我对生命的认识,和女儿,和家里的孩子们进行一次深度交流。这种失亲之痛,如果能有一个深度交流,家人之间会有更多的理解。

送别妈妈,重新认识生命


  记者:这个回想记录过程很痛吧?妈妈走了以后,您有什么改变?
  敬一丹:写,难受,但不写,更难受!对失亲的生者来说,伤痛,烙在心底,生死之问,伴着余生。至亲曾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情感寄托、生活方式都千丝万缕地连在一起。失去了,不能填补,无法释然,那是被掏空的感觉。妈妈走了以后,我面对巨大的精神空缺,这种精神空缺一开始是很难接受的。我妈曾说过:“遇到什么事,自己得会劝自己。”我试着劝自己,迎接改变。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比以往更能意识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上,以前我很忽略自己的年龄,觉得夕阳、黄昏还不属于我,那是属于我父母的。妈妈走了以后,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是站在夕阳里看月光了,也到了天慢慢黑下去的那一步。送别妈妈的过程,也是我对生命认识的一个过程,对失去有了更多的理解,更懂得了人生的无常,对眼前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珍惜。
  记者:您觉得这种痛感记录的价值是什么?
  敬一丹:我从妈妈那得到了一种遗传,就是特别喜欢记录,我觉得有痛感的记忆有一种特殊的記录价值,它记录了生命体验,同时这种记录也可以和有同样或近似经历的人产生共鸣。虽然写的过程很痛苦,但当我终于写完时,我觉得完成了对生命的再认识,更清醒地认识了我的至亲,认识了我自己,认识了血脉,也完成了和妈妈的一次灵魂对话。这本书写的是昨天的事,却是为了明天而写的。不管是哪个年龄段,我们都会遇到生命进程这样的话题,所以面对时光、生命、未来,我们最好从现在开始就有更多的生命思索。
敬一丹 央视《感动中国》节目主持人,曾多年主持《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获第一、二、三届全国十佳主持人金话筒奖。著有《声音》《我遇到你》《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那年那信》等。

亲人陪伴,是不可替代的药


  记者:您觉得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命课?
  敬一丹:我觉得我们在生命课这样一个特殊的课程上,是有很多缺失的,所以经常在面对生命巨大变化时,我们会用到“猝不及防”“手足无措”“失去平衡”这样的词,我希望在这种时候更多一些从容,这才是健康的人生态度。
  记者:至亲重病,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敬一丹:陪伴。陪伴不是探望,陪伴就是朝朝幕幕,在各种各样的琐细中,让至亲感觉到你在。对于重病中的至亲,我觉得陪伴就是药,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药。
  记者:您当初照顾妈妈是怎么调节情绪的?
  敬一丹:我妈妈住院的时候,来了一位心理医生,我妈妈非常乐观,让心理医生特别放心。这位心理医生跟我们说,你们保持正常生活,你妈妈会感觉更好。所以在医生的启发下,我们也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情绪,让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至于失调。

父母老去,更需要肯定鼓励


  记者:您是女儿也是妈妈,会如何建议子女与逐渐老去的父母相处?
  敬一丹:我们做儿女的,未必能够感觉到,当我们的父母老去,慢慢失去一些能力时,他们也是需要肯定、鼓励、赞赏,甚至是激励的,就像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得到他们的肯定、鼓励、赞赏一样。他们慢慢老去,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尤其是精神的方式给他们这样一种力量。我对妈妈做的,让自己觉得最欣慰的事,就是我把她留存68年的1700封家信编成了一本书《那年 那信》,我把这本书送给我妈妈时,她正在做放疗。之所以要编这本书,是因为我妈妈一直觉得这些家信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我特别希望妈妈看到这本书时,在精神上得到一种力量。
  记者:父母养育孩子就是要目送孩子远去,您在生活中是怎样的母亲?
  敬一丹:其实我就是跟着妈妈学着当妈妈,我妈妈真的是教子有方,我在《那年 那信》那本书里写了她很多往事。我面对自己女儿时,经常会想起自己某个做法可能就是来自妈妈的启发。我妈妈对我影响最大就是她的生活态度,她是一个特别积极的人,头脑很清晰,很有方向感,特别喜欢记录,受她的影响,我也是一个特别习惯记录的人,好像不记录就对不起时光似的。
其他文献
当地球被无数网络密密地包裹,天涯海角不过是一个村庄。科技赋予年轻人更强的飞翔能力,走遍世界不是幻想,而是看得见的机票和攻略。城市越来越雷同,摩天大楼连同其中的人也越来越相像。  但是,还是有想家的时候。  在美国纽约留学的宝利说:每当想家的时候,就会特意到华人超市,在那些满是中文包装的货柜边一遍一遍地转,大红袍火锅、白菜猪肉水饺、酸辣粉丝、毛血旺。把那些写着中文的商标悄悄念完,听周围的人轻声讨论,
期刊
在我心中,母亲是一位生活艺术家,深谙生活美学,虽然母亲并没有去过东京,也没有去过巴黎,甚至不知道土耳其在哪里;既听不懂秦腔,也看不懂昆曲,更不知道村上春树是何方人士,但母亲懂生活,爱生活,能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发现光,发现美。  母亲年轻时就喜欢花草,家里的窗台上,院落里,倒处都是瓶瓶罐罐。有道是好马配好鞍,好花配美器,母亲的花草都很普通,也没有什么美器,有的只是随手拈来的灵感。  木桶漏水了,便装
期刊
这一回去西昌,第一次坐火车。  西昌有邛海,看过那波光。“月出邛池液,空明彻九霄”,所以我最惦记邛海夜月。西昌曾称“建昌”,又有“清风雅雨建昌月”的诗句,“月城”之美称由此而来。  火车就要到西昌了,苍茫夜色中,一轮皎洁的月亮挂在夜空里,跟着火车走。我坐在车窗前,看着始终跟着火车走的月亮,点亮夜空,照耀乡愁。  火车终于到了西昌站,正是午夜时分。走出站口,进入站前广场,在明亮的月光下,路灯的光显得
期刊
钢铁行业是我国制造业领域的耗能大户,其能耗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是我国节能降耗的重点行业。近些年,随着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上升,以及钢铁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钢铁企
30岁之前学世故,30岁之后只想变得笨拙。  不要套路,不要光滑,不要油掉,这是对自己唯一的要求。是什么,就是什么,别装,别紧绷,别着急,别虚伪。  笨笨钝钝,执执拗拗,坑坑洼洼。人和人之间多一些生涩,多一些古怪,多一些自然的蜷曲摩擦,没什么不好。人情和信任都卡在这些断断续续里留了下来,太快的东西,留不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第一印象再好,也战胜不了日常相处,架势再高级,也敌不过品行的日益
期刊
她穷游过20多个国家,是哈佛学霸,获得了多个比赛的“最佳辩手”称号,是《奇葩说》等节目辩论赛总冠军,还是美国持证律师、中国乡村支教行动的志愿者,一家青年旅社的金牌合伙人……詹青云身上的光环如此耀眼,可谁曾想到在她求学的过程中,曾是被老师一直嫌弃的“笨蛋”。就在她自信心严重受挫时,是父母的爱,引导她走上了成功之路。妈妈的鼓励式教育  1990年詹青云出生于贵州一户普通家庭,妈妈是一名高中英语老师,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