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偏重于教师教学的效果,而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是灌输式的,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挥、学生练习”。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养成不爱思维、不主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造成学生行为的刻板、反应的滞顿和个性的顺从。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更谈不上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一、营造质疑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学生“教师讲什么,你就听什么;教师怎样要求和教,你就怎样做和学”,不许学生有违反教师意志的行为和不同于教师思维的新的思考和尝试,或者动辄对学生大声呵斥和表现得局促不安。这样的师生关系,势必使学生产生紧张、畏惧、压抑甚至是厌恶的情绪,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质疑习惯的培养。为了鼓励学生质疑,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在分组练习时,让学生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难点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先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然后通过组内同学的发言进行交流;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鼓励他私下或上课时向我提出疑问或见解,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信心。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积极的情感、情绪为认知活动注入了活力和生气,对认知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质疑习惯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转变以往自认为有效的教学习惯和方法,由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引导学生学习,建立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畅所欲言以及对问题大胆质疑的热情,达到质疑习惯养成的目的。
二、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培养质疑习惯的根本。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代表杜威认为个性是一个人在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只有具有独立的思想、见解的人,才具有对一个结论的形成进行审视的习惯,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怀疑的态度和行为。试想,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见解,轻易顺从别人,其结果只能是传统的延伸。因此,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突出的独立性,不轻易顺从别人,坚持自己特有的态度、方式和价值取向。要扶持学生的独立见解,促其养成大胆怀疑、勇于假想、敢于冒险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行为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
过去,我们设疑、提问和结论的确定,往往是条件充分、内容明确,而且一般是直接回答或下结论。这样虽能强化记忆,却不能引导学生对疑问和结论进行充分的验证,又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呢?不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也谈不上对某种现象和结论产生怀疑,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说。而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生活经验加以联系,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进而用怀疑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和结论,并让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三步上篮”教学中,篮球的出手时机是在第三步起跳后,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从接球到球出手的时间恰恰是“两步半”。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易出现在第二步就将球出手或第三步落地后才出手的现象,这主要是学生对球出手时机把握不好所造成。教学中如能在学生有了“三步上篮”的技术概念和运动实践后,向学生提出“三步上篮”实际是“两步半”的结论,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会产生“明明是三步上篮,怎么会是两步半”、“两步半于教材上的说法不相符”的疑惑,进而怀疑教师所说的正确性。此时,教师再向学生解释“两步半上篮”的道理,有利于学生运动表象的建立,对于理解“三步上篮”的动作技术,把握球出手的时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先不对“极点”现象作解释,而要求学生在练习后相互讨论练习时的感觉变化。此时,会有很多学生向教师提问:为什么跑到一定距离后会很难受?为什么会感到胸闷?这是什么原因?该怎样解决?对学生的这这此疑问,教师应抓住有利于时机向学生一一解答,在共同的讨论、探究中加深对“极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极点”现象。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正确地设置疑问、提出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对以前所学和掌握的知识、技术的记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力;通过疑、答、辩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实践和思维的空间、机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怀疑提问—假设推理—实践验证”的程序,对问题持续、反复地探究实践,以养成勤学、善思好问的好习惯。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营造质疑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学生“教师讲什么,你就听什么;教师怎样要求和教,你就怎样做和学”,不许学生有违反教师意志的行为和不同于教师思维的新的思考和尝试,或者动辄对学生大声呵斥和表现得局促不安。这样的师生关系,势必使学生产生紧张、畏惧、压抑甚至是厌恶的情绪,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质疑习惯的培养。为了鼓励学生质疑,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在分组练习时,让学生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难点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先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然后通过组内同学的发言进行交流;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鼓励他私下或上课时向我提出疑问或见解,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信心。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积极的情感、情绪为认知活动注入了活力和生气,对认知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质疑习惯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转变以往自认为有效的教学习惯和方法,由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引导学生学习,建立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畅所欲言以及对问题大胆质疑的热情,达到质疑习惯养成的目的。
二、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培养质疑习惯的根本。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代表杜威认为个性是一个人在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只有具有独立的思想、见解的人,才具有对一个结论的形成进行审视的习惯,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怀疑的态度和行为。试想,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见解,轻易顺从别人,其结果只能是传统的延伸。因此,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突出的独立性,不轻易顺从别人,坚持自己特有的态度、方式和价值取向。要扶持学生的独立见解,促其养成大胆怀疑、勇于假想、敢于冒险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行为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
过去,我们设疑、提问和结论的确定,往往是条件充分、内容明确,而且一般是直接回答或下结论。这样虽能强化记忆,却不能引导学生对疑问和结论进行充分的验证,又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呢?不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也谈不上对某种现象和结论产生怀疑,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说。而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生活经验加以联系,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进而用怀疑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和结论,并让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三步上篮”教学中,篮球的出手时机是在第三步起跳后,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从接球到球出手的时间恰恰是“两步半”。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易出现在第二步就将球出手或第三步落地后才出手的现象,这主要是学生对球出手时机把握不好所造成。教学中如能在学生有了“三步上篮”的技术概念和运动实践后,向学生提出“三步上篮”实际是“两步半”的结论,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会产生“明明是三步上篮,怎么会是两步半”、“两步半于教材上的说法不相符”的疑惑,进而怀疑教师所说的正确性。此时,教师再向学生解释“两步半上篮”的道理,有利于学生运动表象的建立,对于理解“三步上篮”的动作技术,把握球出手的时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先不对“极点”现象作解释,而要求学生在练习后相互讨论练习时的感觉变化。此时,会有很多学生向教师提问:为什么跑到一定距离后会很难受?为什么会感到胸闷?这是什么原因?该怎样解决?对学生的这这此疑问,教师应抓住有利于时机向学生一一解答,在共同的讨论、探究中加深对“极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极点”现象。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正确地设置疑问、提出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对以前所学和掌握的知识、技术的记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力;通过疑、答、辩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实践和思维的空间、机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怀疑提问—假设推理—实践验证”的程序,对问题持续、反复地探究实践,以养成勤学、善思好问的好习惯。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