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和研究创伤骨科中的人工关节治疗技术与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将其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56例患者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在62-130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85.4±10.7)分钟;术中出血量在280-620ml,平均出血量为(387.6±84.5)ml。56例患者术后效果:优28例;良21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5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假体脱位1例,发生率为1.8%,未见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結论:将人工关节治疗技术应用于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及提高治疗效果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伤骨科 人工关节 关节活动度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041-01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骨科临床上是较常见疾病类型,其发生率在骨折患者中约占8%左右[1],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由于股骨粗隆间部位血液供应较丰富,因此,采用内固定、牵引等非手术疗法较常见,但对于老年患者,因非手术疗法治疗时间较长,相对并发症较多,增加了患者治疗的危险性[2],为了探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在62—87岁,平均年龄为76.4±8.6岁;发病致入院时间在3小时—4月,平均时间为15.3±2.7天。骨折原因分为:跌倒伤24例;撞击伤15例;扭伤12例;其它原因5例。患者骨折分型为:Ⅰb型14例;Ⅰc型30例;Ⅰd型12例。患者骨折部位分为:左侧32例,右侧24例。患者合并症有:糖尿病7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排除标准:语言沟通障碍患者;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患者。
1.2 方法
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患者取仰卧位,采用Gibson方法入路,切开皮肤,逐层分离,显露出股骨大粗隆处,沿其后侧寻找关节囊,切开关节囊,暴露出股骨颈基底部,保持同股骨颈纵轴相垂直状态下截取骨面,骨折块行解剖复位,使用钢丝对粗隆骨折块行固定,扩髓后,将生物柄置入骨髓腔,放入骨水泥假体,当骨水泥固化后,置入股骨头假体,并将其复位,确定各方向未有脱出及向下牵引张力适度后,缝合关节囊,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患者行抗感染治疗;护士协助其摆放正确体位及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3]:采用Harris系统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活动功能进行评分,总分值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
(2)由本科护士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效果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56例患者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在62—130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85.4±10.7)分钟;术中出血量在280—620ml,平均出血量为(387.6±84.5)ml。
2.2 56例患者术后效果:优28例;良21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
2.3 5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假体脱位1例,发生率为1.8%。未见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股骨粗隆间的骨小梁也逐渐变细、变薄,加之老年患者常合并内科疾病,致使患者活动量减少,增加了骨质疏松程度,极易发生骨折。
对于有活动能力且能够耐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临床主张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能够短时间内消除患者关节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但术中力求操作简单,以适应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术中采用骨水泥进行填充,其能够坚固骨组织与假体面,使之不产生任何微动,人工关节与股骨能够完全适应,并且融为一体,避免或减少假体下沉[4]。另外,通过骨水泥的固定,将应力能够从假体的近端传到股骨远端,患者早期即能负重。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本组病例在简化手术操作情况下,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本组病例只出现1例假体脱位病例,经对症处置后,症状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治疗技术行手术治疗,其能够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恢复髋关节活动功能,对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锦都,彭亮权,陆伟等.60例创伤骨科中的人工关节治疗技术与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1(6):83-84.
[2] 张振.56例创伤骨科中的人工关节治疗技术与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2(1):200-201
[3] 刘克明.创伤骨科中的人工关节治疗技术与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3,16(31):4136-4137.
[4] 杨建军.人工关节治疗技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09(21):65-65,66.
【关键词】 创伤骨科 人工关节 关节活动度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041-01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骨科临床上是较常见疾病类型,其发生率在骨折患者中约占8%左右[1],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由于股骨粗隆间部位血液供应较丰富,因此,采用内固定、牵引等非手术疗法较常见,但对于老年患者,因非手术疗法治疗时间较长,相对并发症较多,增加了患者治疗的危险性[2],为了探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在62—87岁,平均年龄为76.4±8.6岁;发病致入院时间在3小时—4月,平均时间为15.3±2.7天。骨折原因分为:跌倒伤24例;撞击伤15例;扭伤12例;其它原因5例。患者骨折分型为:Ⅰb型14例;Ⅰc型30例;Ⅰd型12例。患者骨折部位分为:左侧32例,右侧24例。患者合并症有:糖尿病7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排除标准:语言沟通障碍患者;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患者。
1.2 方法
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患者取仰卧位,采用Gibson方法入路,切开皮肤,逐层分离,显露出股骨大粗隆处,沿其后侧寻找关节囊,切开关节囊,暴露出股骨颈基底部,保持同股骨颈纵轴相垂直状态下截取骨面,骨折块行解剖复位,使用钢丝对粗隆骨折块行固定,扩髓后,将生物柄置入骨髓腔,放入骨水泥假体,当骨水泥固化后,置入股骨头假体,并将其复位,确定各方向未有脱出及向下牵引张力适度后,缝合关节囊,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患者行抗感染治疗;护士协助其摆放正确体位及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3]:采用Harris系统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活动功能进行评分,总分值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
(2)由本科护士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效果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56例患者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在62—130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85.4±10.7)分钟;术中出血量在280—620ml,平均出血量为(387.6±84.5)ml。
2.2 56例患者术后效果:优28例;良21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
2.3 5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假体脱位1例,发生率为1.8%。未见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股骨粗隆间的骨小梁也逐渐变细、变薄,加之老年患者常合并内科疾病,致使患者活动量减少,增加了骨质疏松程度,极易发生骨折。
对于有活动能力且能够耐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临床主张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能够短时间内消除患者关节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但术中力求操作简单,以适应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术中采用骨水泥进行填充,其能够坚固骨组织与假体面,使之不产生任何微动,人工关节与股骨能够完全适应,并且融为一体,避免或减少假体下沉[4]。另外,通过骨水泥的固定,将应力能够从假体的近端传到股骨远端,患者早期即能负重。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本组病例在简化手术操作情况下,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本组病例只出现1例假体脱位病例,经对症处置后,症状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治疗技术行手术治疗,其能够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恢复髋关节活动功能,对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锦都,彭亮权,陆伟等.60例创伤骨科中的人工关节治疗技术与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1(6):83-84.
[2] 张振.56例创伤骨科中的人工关节治疗技术与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2(1):200-201
[3] 刘克明.创伤骨科中的人工关节治疗技术与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3,16(31):4136-4137.
[4] 杨建军.人工关节治疗技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09(21):6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