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幼苗,他们在心理与生理上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小学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培养孩子的德行、激发孩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任。传统的教学方式靠灌输和说教完成课堂教学,缺乏对于学生对知识认同教育。在基础教育第二轮改革的要求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践行课改理念,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的接班人,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知行统一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童蒙养正,少儿养志”,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完善的鉴别能力,几乎是凭着本能直觉对所接触的外部信息进行吸收,这一时期的孩子正是养成性情与人格的基础时期。童蒙时期养成良好的心性,少年时期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能使学生一生将受益无穷。这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新时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有目的有标准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意义。
1强化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有效”教学意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明确地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要求。除了道德素养要求外教师还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素养。教师不能凭着想象以及经验去讲课,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社会在进步,时代在进步,教师就要适应社会的要求、课改的要求,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研究。教学是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精心的准备并且通透的理解课本知识,再将知识传递出去,这个过程教师不能只考虑完成讲课的任务,呆板对知识进行倾泻,忽略对教学效果的考虑。教师授课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是是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注意对“有效”教学效果意识的培养,寓教于乐,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是教师应追求的目标。
2思品教师要处理好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共筑和谐的的学习氛围
(1)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学科。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教师要联系实际条件对各种课内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丰富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精辟的见解、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将小孩子带入到思想品德学习的情境之中。
(2)教师要自主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课堂上教师不是一定要一直高高在上的在讲台上充当教的角色,教师在上面说得天花乱坠,讲得再好学生没有领会那也都是无用功。因为教学效果的评判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而是要看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取得的进步情况与发展的情况如何。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既可以缓解课堂上紧张压抑的氛围,又可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还会增加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不再困难了。
3要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活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
(1)引用生活中真实事例对课程导入进行加工。课程导入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开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对象是处于幼稚状态的小学生,它们虽然没有明确的辨别能力,但却是处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最美好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记忆力和想象力也是最强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的最初阶段即课程导入的时候进行精心的设置,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精彩小故事入手,进行精彩的导入,在课程的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能使学生形成课堂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的认识。
(2)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活泛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小孩子猎奇的心理还可使课堂的内容丰富起来,改变枯燥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小品等,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辨别是非的观念,而且教师通过听学生的讨论从中发现学生所提出质疑的价值,总结问题的原因,在发现问题的根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负责传授知识外还要负责对课堂气氛进行调动,课改要求下的教师需要让课堂“活”起来,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只有教师与学生的精神都处于生机勃勃的状态才能使教学进入良性状态。
4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助学习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在新课改的指示下,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程开放的“度”,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说放任学生,让他们各自学习各自的,需要让孩子们分成学习小组,教师从旁指导,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在团队中互帮互助、沟通交流,进而解放孩子的思维空间,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孩子的个体独立性,正确对待每一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表达孩子自己的想法,进而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这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体现。
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又要去指导生活,学生在学校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去,到实践中去感受才能得以巩固得以内化成学生自己品格中的一部分。常言道:一个人要想学好需要三年,想要学坏只需三天。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实现德育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为小学生是一群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蒙昧状态,理解能力较弱,又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与渴望,所以尤其需要关爱、指导,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生活的空间大多数就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德行直接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拓宽教育渠道,与家庭教育甚至是社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家庭第一课堂与学校第二课堂联合教学以期实现德育目标。
6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肩负着传递知识的目标又承担着育人的使命,社会主义接班人具备怎样的思想灵魂、道德情怀很大程度上受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国家一直致力于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一块起跳板,它的起点高低对一个学生今后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要在课改的指导下不断地创新,开拓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最优化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玉娥,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途径[J],学园,2013(33):110
[2] 周春斌,关于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3(91).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童蒙养正,少儿养志”,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完善的鉴别能力,几乎是凭着本能直觉对所接触的外部信息进行吸收,这一时期的孩子正是养成性情与人格的基础时期。童蒙时期养成良好的心性,少年时期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能使学生一生将受益无穷。这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新时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有目的有标准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意义。
1强化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有效”教学意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明确地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要求。除了道德素养要求外教师还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素养。教师不能凭着想象以及经验去讲课,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社会在进步,时代在进步,教师就要适应社会的要求、课改的要求,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研究。教学是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精心的准备并且通透的理解课本知识,再将知识传递出去,这个过程教师不能只考虑完成讲课的任务,呆板对知识进行倾泻,忽略对教学效果的考虑。教师授课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是是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注意对“有效”教学效果意识的培养,寓教于乐,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是教师应追求的目标。
2思品教师要处理好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共筑和谐的的学习氛围
(1)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学科。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教师要联系实际条件对各种课内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丰富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精辟的见解、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将小孩子带入到思想品德学习的情境之中。
(2)教师要自主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课堂上教师不是一定要一直高高在上的在讲台上充当教的角色,教师在上面说得天花乱坠,讲得再好学生没有领会那也都是无用功。因为教学效果的评判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而是要看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取得的进步情况与发展的情况如何。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既可以缓解课堂上紧张压抑的氛围,又可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还会增加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不再困难了。
3要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活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
(1)引用生活中真实事例对课程导入进行加工。课程导入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开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对象是处于幼稚状态的小学生,它们虽然没有明确的辨别能力,但却是处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最美好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记忆力和想象力也是最强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的最初阶段即课程导入的时候进行精心的设置,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精彩小故事入手,进行精彩的导入,在课程的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能使学生形成课堂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的认识。
(2)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活泛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小孩子猎奇的心理还可使课堂的内容丰富起来,改变枯燥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小品等,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辨别是非的观念,而且教师通过听学生的讨论从中发现学生所提出质疑的价值,总结问题的原因,在发现问题的根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负责传授知识外还要负责对课堂气氛进行调动,课改要求下的教师需要让课堂“活”起来,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只有教师与学生的精神都处于生机勃勃的状态才能使教学进入良性状态。
4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助学习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在新课改的指示下,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程开放的“度”,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说放任学生,让他们各自学习各自的,需要让孩子们分成学习小组,教师从旁指导,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在团队中互帮互助、沟通交流,进而解放孩子的思维空间,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孩子的个体独立性,正确对待每一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表达孩子自己的想法,进而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这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体现。
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又要去指导生活,学生在学校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去,到实践中去感受才能得以巩固得以内化成学生自己品格中的一部分。常言道:一个人要想学好需要三年,想要学坏只需三天。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实现德育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为小学生是一群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蒙昧状态,理解能力较弱,又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与渴望,所以尤其需要关爱、指导,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生活的空间大多数就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德行直接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拓宽教育渠道,与家庭教育甚至是社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家庭第一课堂与学校第二课堂联合教学以期实现德育目标。
6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肩负着传递知识的目标又承担着育人的使命,社会主义接班人具备怎样的思想灵魂、道德情怀很大程度上受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国家一直致力于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一块起跳板,它的起点高低对一个学生今后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要在课改的指导下不断地创新,开拓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最优化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玉娥,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途径[J],学园,2013(33):110
[2] 周春斌,关于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