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na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趋凸显,本文究其成因,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预防和缓解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最先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则指教师在工作中因长期的工作压力而造成的心力交瘁,并在个人行为、情绪及生理上产生不良症状,导致工作效率及品质降低的现象,是一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一部分,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有着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因此,笔者确定了此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分析导致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原因,探讨预防和有效缓解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
  
  一、导致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欠健全,社会地位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国公办高校教师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不断改善,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办高校相去甚远,各种保障体制(诸如住房、社保、医保等)不完善,他们经济待遇低,心理压力加大,工作满意度降低,社会地位不尽如人意,这加速了职业倦怠感的产生步伐。
  2.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尽管民办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早已出台,但社会仍然对民办高校存在一些歧视,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存在偏见。体现在诸如评定职称、进修学习等方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不能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待遇,从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二)学校因素
  1.学校评价体系不科学,影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希望通过努力严谨的工作有所成就,并得到学校的认可。但由于民办高校成立的时间普遍过短,教师评估考核制度还不成熟,不能体现科学性,达不到鼓励优秀教师、惩戒不负责任教师的目的,最终必然影响到民办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学校缺乏对教师发展的考虑,人文关怀不够。
  一些民办高校为了眼前利益,想尽可能地释放每一个教师的所有能量,“物尽其用”,却忽略对他们的在职培训和深造学习,缺乏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从而使教师产生一种职业枯竭感和危机感,产生职业倦怠。
  3.学生生源。
  民办高校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纪律观念弱,不良习惯和问题行为较多,如:吸烟、酗酒、打架、通宵上网、校外同居住宿等,这加大了民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难度,迫使其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违纪行为及突发事件。
  (三)教师自身因素
  1.工作上缺乏成就感。
  民办高校的企业化管理,使得投资方为眼前利益、为与其他高校争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厌学、纪律观念淡薄等都成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阻力,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他们即使付出大量努力也不能得到相应回报,体验不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2.教师人格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各项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处理压力事件时的方式和应激心理。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人格特征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和客观的认识,等等。
  
  二、缓解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1.健全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改变明显滞后的政策和保障制度。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核心力量,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工作,就必须健全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
  2.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要让民办高校教师以“自己是民办高校的教师”为荣,除了改变教师自身对于民办高校的认识外,还要通过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来实现。通过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1.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的行政管理,给予教师合理的教学科研自主权,为教师提供参加决策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生活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2.学校要建立和健全与工作职责、工作业绩、专业研究能力相联系的教师评价体系。
  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前提下对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考核。通过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先进教师、惩戒不服责任的教師。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缓解教师倦怠的不良情况。
  3.学校要给予青年教师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工会,收集青年教师对他们在学校生活、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通过工会将信息反映给学校管理层,最终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提高青年教师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
  4.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为青年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
  现在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构成是“两头”模式,即大多数教师已经退休的老年教师和刚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因为刚刚从学校毕业,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丰富,因此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为教师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缓解青年教师因知识枯竭而引起的职业倦怠现象。
  5.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教师没有健康的心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能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在面对诸如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时,能够通过放松、广交朋友等策略进行自我调试,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从教师的角度
  1.培养良好的人格。
  青年教师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有意识地培养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的良好人格。比如:对自己的工作有合理的理想和期望;正确认识自我的优缺点;客观评价自我价值,悦纳自己。
  2.劳逸结合,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形成合理的生活节奏。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课时费较低,为了增加收入,他们承担的课时一般较多。较大的工作量和较长的工作时间使许多青年教师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效的体育锻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罗树庚.引得进 留得住 用得好——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初探[J].中小学管理,2006,19,(1):25-26.
  [2]张楠楠,周元宽.上海市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8.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如同一阵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以开展新的学法呢?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思考。    一、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特点    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之间是师徒关系,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
在讨论黄惊涛的小说之前,先引用一段卡尔维诺对博尔赫斯的论述:rn在他写的每一个文本中,博尔赫斯总要以他能够做到的方式,谈论无限、无穷、时间、永恒或毋宁说时间的永恒存在
期刊
古人rn《一辈古人》,汪曾祺写了三个人:一手端着满满一碗酱油、一手端着满满一碗醋,健步如飞,酱油和醋纹丝不动的习武高人靳德斋;研究《易经》,用蓍草算卦,算出某家丢失的戒
期刊
摘 要: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历史教师在学校的廉政教育中肩负重任。历史教师可从以下做起:廉洁从教、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人师;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廉政素材,让学生在感知前人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活动;配合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关键词: 历史教师 廉政文化 校园廉政文化教育    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