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扬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产业结构还需优化,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压力,政府部门想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积极的推动扬州经济转型和发展。扬州财政局分别召开了工业企业座谈会,科技企业座谈会,服务业企业座谈会,了解企业目前对于财政创新支持的效果和存在问题。想要创新运用财政支持方式,切实发挥地方财政的调控作用,着力推进扬州市经济经济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扬州;财政;经济转型;经济发展
企业转型是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扬州财政把促进企业转型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调控职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目前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
一、扬州市财政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1.策推广力度不够,资金效率不高
扬州市政府推出了好多财政政策帮助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可是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也有一部分十分需要财政资金的企业并不知道我市财政部门对企业的一些补贴、优惠政策。政府财政在进行不同补贴是,是实现普惠制的,但是这其中会存在,真正需要资金的,资金量不够,不需要资金的却也得到了政府补助。政府补贴行为应该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2.政府部门“多头”检查企业财政资金使用状况
扬州市企业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繁琐企业在通过自己已经完成的项目去申请财政补贴后,会陆续有相关部门追踪相关资金使用情况,出现“多头管理”情况。一笔数额不大的财政资金,会有两到3个部门在不同时间到企业去检查,这无疑对企业是不利的,浪费了企业资源。政府各部门之间因事先协调好,统一检查监督部门,即节约了国家资源,也降低了企业费用。真正的帮到了企业。
3.缺少切实可行的鼓励创新措施
扬州市缺少切实可行的鼓励创新措施 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对于创新成果要进行奖励,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要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实惠,带来的好处,财政也要对一些民间创新进行奖励。要让老百姓知道创新是可以带来奖金收入的,不是要倒贴本钱的,而且是可观的。 财政预算要充分考虑创新资金的投入,要留足余地,同时也要对这一部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审计,要让每一笔相关资金的进出大白于天下。
4.社会创新意识不够,企业难发展
扬州市社会创新意识不足,人才引进难社会普遍对创新不够尊重,认为创新没什么了不起,这种认识是错误,在大数据和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创新变得随处可见,市政府对于增强创新意识的宣传还不够,在各大媒体,大量、定期报道一些成功的案例还不够多。要舍得资金投入,这是一件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事情,既具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二、完善扬州市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政府一定要发挥财政引导与杠杆作用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对特定行业、群体投资,最终达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以下是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支持经济转型的具体建议
1.整合财政补贴资金,加强产业供给端财政支持
在产业供给端,整合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补贴资金。中央财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强支持。可以考虑采取公开竞标形式,提高补贴资金的公开透明度和使用效率。补贴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的初创期和发展瓶颈阶段,解决企业资金困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救助作用。在发展平稳阶段,逐步减少乃至取消财政补贴,以免企业产生对于财政补贴的不恰当依赖行为。
2.加大新兴产业投入,支持科技创新
财政投入应优先投向扬州市目前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加大扬州重大项目的政府财政预算支持力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加大投资建立国家级新能源、生物、新能源产业等产业基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后续保障。市政府要加大财政预算,大力推进扬州市各工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出更多的战略性中小企业。
3.财政支持构建产业金融体系
政府可以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平台的建设,支持市场上已有的大型金融租赁公司,或者扬州财政支持新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政府可以吸引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参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比较稳定的长线资金来源。保险资金参与形式具体包括保险资金对相关产业投资基金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股权投资,或者以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形式间接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
加大社保投入,化解经济转型“阵痛期”引致的社会大量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贫困群体人数增加等社会问题。政府必须主导加快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包括失业救济、最低生活补助、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网,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降低经济转型升级的摩擦系数。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探索和发挥农业、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力,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促使城乡劳动力更好地就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解决劳动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消除后顾之忧,提高经济转型升级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庄佳林. 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2]邾立涛.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马海涛,仇晓洁. 节能减排财税政策研究——以循环经济角度分析[J]. 地方财政研究,2009,01:42-46.
【关键词】扬州;财政;经济转型;经济发展
企业转型是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扬州财政把促进企业转型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调控职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目前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
一、扬州市财政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1.策推广力度不够,资金效率不高
扬州市政府推出了好多财政政策帮助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可是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也有一部分十分需要财政资金的企业并不知道我市财政部门对企业的一些补贴、优惠政策。政府财政在进行不同补贴是,是实现普惠制的,但是这其中会存在,真正需要资金的,资金量不够,不需要资金的却也得到了政府补助。政府补贴行为应该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2.政府部门“多头”检查企业财政资金使用状况
扬州市企业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繁琐企业在通过自己已经完成的项目去申请财政补贴后,会陆续有相关部门追踪相关资金使用情况,出现“多头管理”情况。一笔数额不大的财政资金,会有两到3个部门在不同时间到企业去检查,这无疑对企业是不利的,浪费了企业资源。政府各部门之间因事先协调好,统一检查监督部门,即节约了国家资源,也降低了企业费用。真正的帮到了企业。
3.缺少切实可行的鼓励创新措施
扬州市缺少切实可行的鼓励创新措施 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对于创新成果要进行奖励,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要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实惠,带来的好处,财政也要对一些民间创新进行奖励。要让老百姓知道创新是可以带来奖金收入的,不是要倒贴本钱的,而且是可观的。 财政预算要充分考虑创新资金的投入,要留足余地,同时也要对这一部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审计,要让每一笔相关资金的进出大白于天下。
4.社会创新意识不够,企业难发展
扬州市社会创新意识不足,人才引进难社会普遍对创新不够尊重,认为创新没什么了不起,这种认识是错误,在大数据和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创新变得随处可见,市政府对于增强创新意识的宣传还不够,在各大媒体,大量、定期报道一些成功的案例还不够多。要舍得资金投入,这是一件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事情,既具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二、完善扬州市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政府一定要发挥财政引导与杠杆作用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对特定行业、群体投资,最终达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以下是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支持经济转型的具体建议
1.整合财政补贴资金,加强产业供给端财政支持
在产业供给端,整合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补贴资金。中央财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强支持。可以考虑采取公开竞标形式,提高补贴资金的公开透明度和使用效率。补贴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的初创期和发展瓶颈阶段,解决企业资金困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救助作用。在发展平稳阶段,逐步减少乃至取消财政补贴,以免企业产生对于财政补贴的不恰当依赖行为。
2.加大新兴产业投入,支持科技创新
财政投入应优先投向扬州市目前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加大扬州重大项目的政府财政预算支持力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加大投资建立国家级新能源、生物、新能源产业等产业基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后续保障。市政府要加大财政预算,大力推进扬州市各工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出更多的战略性中小企业。
3.财政支持构建产业金融体系
政府可以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平台的建设,支持市场上已有的大型金融租赁公司,或者扬州财政支持新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政府可以吸引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参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比较稳定的长线资金来源。保险资金参与形式具体包括保险资金对相关产业投资基金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股权投资,或者以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形式间接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
加大社保投入,化解经济转型“阵痛期”引致的社会大量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贫困群体人数增加等社会问题。政府必须主导加快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包括失业救济、最低生活补助、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网,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降低经济转型升级的摩擦系数。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探索和发挥农业、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力,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促使城乡劳动力更好地就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解决劳动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消除后顾之忧,提高经济转型升级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庄佳林. 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2]邾立涛.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马海涛,仇晓洁. 节能减排财税政策研究——以循环经济角度分析[J]. 地方财政研究,2009,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