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字教学中的两种字理阐释方法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外汉字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字字理阐释法和流俗文字字理阐释法是最常用的汉字阐释方法。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两种文字字理阐释方法的应用都抱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以广州大学来自欧美和日韩的短期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为研究个案,对汉字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阐释法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ord explanation and the popular word explanation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for explain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recent years, academic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wo methods of word explanation.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hinese learning of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Guangzhou, Guangzhou,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discuss and study the use of two interpretations in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中近年频繁出现的各种道德品质问题甚至犯罪的简单分析,发现不少大学生的违纪越轨甚至违法行为,看似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问题,其实质是由于心理不成熟以及
摘 要:通过《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隐性同源词研究,发现段、王二人在语源研究方法上是一致的,段氏在语源研究中也是不受形体束缚的。  关键词:《段注》 隐性同源词 不拘形体    《段注》是同源词研究的宝藏。段玉裁在对《说文》的注解中,将音韵、文字、训诂相互渗透,以语音为中心,形、音、义三者互求,突破了传统训诂学以形义为主的研究模式,并且提出了“声与义同源,故谐声偏旁多与字义相近”“凡同声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和词义发展过程的探析,得出“白”表示“告诉”义产生于西汉时期。这一用法在中古至唐宋时期的出土文献和佛经译文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在元明清时期因受到语言
给出了完全稠密二叉偏序理论在语言L={≤,R)中的公理集,证明了在语言L={≤,R}中,该理论具有不可量词消去的性质.同时提出了该理论在L={≤,R,*}中的六类基本公式,通过考虑不同基本公式合
就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校园网来为实践教学服务等问题进行探讨,说明观点,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提出了一种新的估计运动方向角的方法,它从运动模糊图像的Fourier频谱出发,利用Gabor变换聚焦特征,运用适当的线检测方法估计出运动方向角.数值结果表明,该估计是十分有效的.在无噪声情形下,它提高了的估计精度,在小噪声干扰下,它也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摘 要:“纸”字首见于《睡虎地秦简》,学者或径训为“纸”,或训为“扺”,或训为“抵”,然置诸上下文,皆扞格难通。本文结合故训及古代医籍的相关记载,提出新解,认为“纸”当训“砥”,意为“磨”。并认为“煮蕡履以纸”条不宜以迷信之说笼统概之,其相对完整地记录了人们对疾病积极诊断、治疗的过程。  关键词:睡虎地秦简 纸 砥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代社会重要的出土文献,学术价值颇高。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