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人文性、审美性、民族性。古诗文教学主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青少年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受到传统文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本文旨在探讨吟咏背诵法、创设情境法、对话交流法、课外延伸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吟咏背诵;创设情境;对话交流;课外延伸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使用的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比例占了将近35%,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的重视。在人们殷殷期待着“素质教育”、大力进行语文改革的今天,要搞好古诗文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能真正学好古诗文?本人认为,以下一些方法对于提高古诗文的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一、吟咏背诵法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积淀出的优良传统,那就是让学子们认认真真地读、抄、默、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可见,诵读在古人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背诵法尤其适合那些感情强烈、内蕴深刻、文辞优美的诗文。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一段描写洞庭湖明媚春光的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教师讲解到这里时,只需在字词上稍加点拨,就可指导学生吟咏背诵,启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叠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以及写景的井然有序,学生也会在吟诵中慢慢体会。如果一定要让学生用现代汉语一字一句地去对译,不说意思上能否忠实传达原作意义,单说语言的美感,必将消失殆尽。古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像《与朱元思书》这样具有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的。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佳,应让学生多一些诵读,而少一点僵硬的翻译和烦琐的分析。同时,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分析,应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诵读中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变化,还要与联想、想象结合在一起。总之,学生在吟咏背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将内容与文法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吟咏背诵较之于把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不知要好多少倍!
二、创设情境法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或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领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境的创设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或用眼可以看到,或用耳可以听到,或用手可以摸到;又或者是多种感官可同时感知到的。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就愈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作者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给学生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这首词的MTV,低缓的旋律,带着淡淡哀愁的歌声,让学生们置身于诗人创造的澄清辽远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诗人既孤独无奈而又超脱旷达的情怀。
古诗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通过配乐朗诵、画面投影、对话表演以及动作演示等手段来进行。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如《黔之驴》的学习,采用分角色朗读,进行对话表演,甚至有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相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聞其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话交流法
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前,我发动学生广泛地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逸闻趣事,创作背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先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这就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为进一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达到知识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以至古典文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共享。如在教学叙事诗《陌上桑》时,学生提议先由各小组采取不同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有的小组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对诗歌加以诠释;有的小组竟把《陌上桑》和《木兰诗》进行了比较阅读,对罗敷和木兰的形象进行了比较赏析。那一节课,同学们是在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中度过的,而在对话中,罗敷这一美的形象也永远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
四、课外延伸法
1. 课外阅读
如学生学习了《论语六则》后,再给他们印发《论语十则》;学习了《愚公移山》就给他们印发列子的另一篇《薛谭学讴》。像这样短小精悍富于启发意义的文言短句,教师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浅显的注释,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而且获益匪浅。再如,当学生经过课堂的学习,掌握了“世外桃源”“讳疾忌医”等成语时,再印发《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塞翁失马”等寓言故事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2. 摘抄引用
让每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古诗文里摘抄名言佳句。这些名言佳句,往往在学生的摘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如一学生写《南方的春雨》时,就用了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写《我的母亲》时,一学生写到动情处,笔端自然涌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当然,我们并不主张“掉书袋”似的作文,但这些古诗文佳句的适当引用,确实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教无定法”,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其挖掘的层面和内容也相当广博。在实际运用中,以上这几种教学方法并非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追求,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能使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河源市连平县惠化中学)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吟咏背诵;创设情境;对话交流;课外延伸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使用的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比例占了将近35%,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的重视。在人们殷殷期待着“素质教育”、大力进行语文改革的今天,要搞好古诗文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能真正学好古诗文?本人认为,以下一些方法对于提高古诗文的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一、吟咏背诵法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积淀出的优良传统,那就是让学子们认认真真地读、抄、默、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可见,诵读在古人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背诵法尤其适合那些感情强烈、内蕴深刻、文辞优美的诗文。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一段描写洞庭湖明媚春光的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教师讲解到这里时,只需在字词上稍加点拨,就可指导学生吟咏背诵,启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叠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以及写景的井然有序,学生也会在吟诵中慢慢体会。如果一定要让学生用现代汉语一字一句地去对译,不说意思上能否忠实传达原作意义,单说语言的美感,必将消失殆尽。古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像《与朱元思书》这样具有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的。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佳,应让学生多一些诵读,而少一点僵硬的翻译和烦琐的分析。同时,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分析,应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诵读中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变化,还要与联想、想象结合在一起。总之,学生在吟咏背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将内容与文法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吟咏背诵较之于把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不知要好多少倍!
二、创设情境法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或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领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境的创设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或用眼可以看到,或用耳可以听到,或用手可以摸到;又或者是多种感官可同时感知到的。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就愈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作者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给学生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这首词的MTV,低缓的旋律,带着淡淡哀愁的歌声,让学生们置身于诗人创造的澄清辽远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诗人既孤独无奈而又超脱旷达的情怀。
古诗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通过配乐朗诵、画面投影、对话表演以及动作演示等手段来进行。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如《黔之驴》的学习,采用分角色朗读,进行对话表演,甚至有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相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聞其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话交流法
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前,我发动学生广泛地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逸闻趣事,创作背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先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这就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为进一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达到知识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以至古典文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共享。如在教学叙事诗《陌上桑》时,学生提议先由各小组采取不同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有的小组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对诗歌加以诠释;有的小组竟把《陌上桑》和《木兰诗》进行了比较阅读,对罗敷和木兰的形象进行了比较赏析。那一节课,同学们是在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中度过的,而在对话中,罗敷这一美的形象也永远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
四、课外延伸法
1. 课外阅读
如学生学习了《论语六则》后,再给他们印发《论语十则》;学习了《愚公移山》就给他们印发列子的另一篇《薛谭学讴》。像这样短小精悍富于启发意义的文言短句,教师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浅显的注释,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而且获益匪浅。再如,当学生经过课堂的学习,掌握了“世外桃源”“讳疾忌医”等成语时,再印发《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塞翁失马”等寓言故事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2. 摘抄引用
让每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古诗文里摘抄名言佳句。这些名言佳句,往往在学生的摘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如一学生写《南方的春雨》时,就用了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写《我的母亲》时,一学生写到动情处,笔端自然涌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当然,我们并不主张“掉书袋”似的作文,但这些古诗文佳句的适当引用,确实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教无定法”,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其挖掘的层面和内容也相当广博。在实际运用中,以上这几种教学方法并非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追求,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能使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河源市连平县惠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