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ki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Q正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发表至今已有一百年了。阿Q早为人们所熟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罕有的进入世界文学典型画廊的人物形象。百年来关于阿Q一直存在着学术争议。本文认为阿Q是与世界文学中的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莫夫等人物相通的偏重反映人类精神弱点的艺术典型,达到了深刻的哲学境界,具有巨大的精神反思意义。人们以这些典型为“镜像”看见自己,开出反省的道路,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促使自己从“本能的人”升华为“自觉的人”。
其他文献
20世纪50年代后,王元化始终与黑格尔处于紧张的对话状态.在第二次反思中,王元化通过对黑格尔理性精神和知性方法的领会,重建个人理论自信,将黑格尔学说运用于学术研究,为新时期《文心雕龙》研究和文学观念建构提供了新思考.就王元化与黑格尔的对话来说,可谓之"入".在第三次反思中,王元化以对黑格尔同一哲学所蕴含的"绝对理性""普遍规律""具体普遍性"等问题的反思为跳板,最终指向"五四"激进主义和意识形态化的启蒙心态,重估《社会契约论》,可谓之"出".一"入"一"出",王元化完成了其与黑格尔长达半个世纪的理论对话,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个一直被反复阐释的文本,近年更卓有推进,引发了从文本细读出发,重新讨论的空间。从小说的叙述上看,作者自觉控制着叙述者“我”,造成反讽效果,质疑“我”批判阿Q的有效性。而在这一逻辑上,鲁迅表达了无法理解阿Q这一人物灵魂的隔膜之感,以及在革命的意义上实践“启蒙主义”的诉求。鲁迅揭示了与阿Q之间存在的双向互动的启蒙关系,并暗示阿Q身上隐藏着“个人的无治主义”的境遇,暗示阿Q是在自身劳动能力的意义上具有个体尊严,具有成为历史主体的可能,因此也就有可能是真正的改革者或革命者。
大约在世纪之交,研究者纷纷用"民间口头叙事"的概念来替代传统的"民间文学",伴随着这一变化,研究者的重点也逐渐从文本分析转向语境和讲述者.事实上,文本分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对"语境"的认识远远没有被认同于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江南地区的宝卷、神歌及渔歌等民间口头叙事文本的分析,应以江南水乡的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并在历时性的考察中重新认识民间口头叙事在江南水上人上岸过程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