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处在高位,靶向治疗虽已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不适合。炎性病变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鞘氨醇-1-磷酸转运体2作为脂质鞘氨醇-1-磷酸盐的转运蛋白,参与机体的代谢与免疫应答,在肿瘤微环境的炎性反应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21002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处在高位,靶向治疗虽已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不适合。炎性病变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鞘氨醇-1-磷酸转运体2作为脂质鞘氨醇-1-磷酸盐的转运蛋白,参与机体的代谢与免疫应答,在肿瘤微环境的炎性反应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喉癌前病变及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常见的疾病,自2017年第4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出版以来,关于喉癌前病变及鳞状细胞癌病理诊断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该文从病因学、癌前病变的命名及分级、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诊断、分级和肿瘤TNM分期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加强病理医师对其最新进展的认识,了解和掌握新的诊断标准,提高头颈部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
目的探讨具有间皮瘤样生长方式的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3例具有间皮瘤样生长方式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8~73岁,平均年龄70岁,均有咳嗽、胸闷及气喘症状,2例伴胸腔积液,CT显示胸膜不均匀增厚,而肺内均未见明确肿块。镜下观察3例均见纤维组织中大量上皮样肿瘤细胞浸润,呈实性片状分布,部分区域可见腺样结构,胞质丰富、略嗜碱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
目的探讨胸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20年10月诊断的25例胸腺类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并对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及其子的外周血进行基因遗传学分析。结果25例胸腺类癌中,男性18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2.6∶1.0,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0岁,15例(60%)患者有吸烟史;典型类癌1例(4%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ESG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观察3例ESGDA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ESGDA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范围63~75岁,病变均位于食管下段。镜下观察:肿瘤由扩张的腺管或囊腔组成,腺管及囊腔衬覆双层上皮结构,腔缘内层腺上皮柱状、多层排列、上皮细胞嗜酸性变、局部呈乳头状突起。腺管与囊腔周围包绕一层连续的基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较为罕见,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或已有远处转移的患者,靶向药物的使用是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手段。目前,此类疾病的分子特征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常见的几种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儿童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EIM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诊断的2例儿童腹腔EIMS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患儿女,10个月,例2患儿男,7个月,均因发现腹部膨隆入院
毛细胞白血病(HCL)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成熟小B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和脾脏,骨髓活检是最可靠有效的诊断方法,但常因骨髓纤维化、干抽而不能获得满意的标本。HCL为惰性淋巴瘤,临床进展缓慢,在极短时间内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则更是罕见,有待对更多病例进行观察,总结经验,提早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女,58岁。发现左侧乳房拇指大包块1个月余入院。行单侧乳房根治性切除术。肿瘤切面灰白灰红,见多个微囊。镜下肿瘤大部分由大小不一的囊腔构成,囊壁被覆富含细胞内黏液的柱状细胞,部分囊壁肌上皮丢失;另见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成分。两种浸润性成分免疫表型不一致。病理诊断乳腺黏液性囊腺癌(MCA)合并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原发乳腺MCA为少见恶性肿瘤,可同时伴有其他类型浸润性癌成分,各成分需明确诊
世界卫生组织在第4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中提出了几种新命名的分化差的癌,本文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和分子改变机制等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期望有助其准确诊断及对国内病例开展深入研究。
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clerosing polycystic adenosis,SPA)是一种罕见的涎腺病变。2017年WHO头颈部肿瘤分类中,SPA被归类为涎腺非肿瘤性上皮性病变。新近,这个实体被认为是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性病变。遗传学上具有PI3K通路的基因改变,其中PTEN突变最常见。该文通过文献复习,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病例,并与具有重叠形态学特征的涎腺肿瘤做一对比分析,重点阐述SPA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