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煜、李清照词风之异同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煜和李清照都是我国文学史上写词的大家,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的词充满了凄婉的色调,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历来研究颇多,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分析这两位绝代词人感伤的精神世界及不一样的闲愁。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地处江南的偏僻小国,不断受到北方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的威胁和压迫,直至灭亡。李煜25岁即位时,南唐已沦为宋朝的附庸。他已觉察到国势日危难以挽回,因此在亡国之前他的词中已经流露出一种凄婉的对人生哀叹的情绪。在日夜担心成为亡国之君的心理阴影之下,他的词不可能不凄婉哀伤,但其词除此之外更有其旷达而宽厚的意境,他远远超过了个人身世之戚的范围,触及到一些广泛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人生问题,具有深刻性和典型性。这在李煜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李煜作为南唐的最后一位统治者,遭遇了由皇帝到阶下囚这样的大起大落,而其后期的作品有着更浓重的亡国之音,他虽不算是一个优秀的皇帝,但绝对是一个优秀的词人,他将亡国之后对生命悲剧性的一己体验高度升华,集中凸显了人生中的大悲大痛,具有很强的普遍性。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其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李煜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并从中摆脱出来,转而对整个人世的无常、世事的多变作出深刻的思考,词中的悲哀足以包容人类所有的悲哀。王国维指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所以说不幸的身世使得李煜形成了凄婉的风格。或许正因为身世的过于不幸,以及他特殊的没落帝王身份,使他的词除了凄婉之外,更有一份常人不能企及的旷达而宽厚的悲怆情怀。那么他和婉约派的词祖李清照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我们有必要来感受一下李清照的词风是何样的。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以诗词创作闻名于世,在不同生活时期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艺术形象,都深于情、专于情。下面就选取她不同时期的作品看一下这位风华绝代的词人带给读者什么样的情思。早期的李清照便是忧伤的,而在她的中期作品《一剪梅》中作者与情投意合的丈夫赵明诚离别后心中的思恋之情无从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凄美、执着、缠绵的深情从词中缓缓溢出,一位翘首以盼丈夫归来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当然最能表现词风的作品仍属晚期的作品《声声慢》,此时她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遭遇了靖康之变,在逃亡的路上失去 挚爱的丈夫,孤身一人远离家乡,过着无依无靠,困苦凄凉的生活。
  从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她的绝大部分的笔触都带有感伤缠绵,凄美的意蕴,她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将女性的婉约,细致的内心世界,细腻完美的呈现出来,因而她的作品始终带有一股忧伤的味道。我们都知道李清照的诗有很多关于社会生活、历史变迁的描写,她的诗比词要深刻得多,旷达得多。那么为什么她的词始终都不能超越个人的悲世情怀呢?恐怕必须从她的《词论》中找答案。李清照认为词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自成一家”,这就是使她不能在词中突破个人生活感悟的局限而将眼光放大放远,因而她的词在内容上缺少了关于人生等永恒问题的广泛而深刻的描写,虽极尽凄婉之能事,却始终不能摆脱个人的局限。
  至此我们可界定共同不幸的遭遇使得李煜、李清照形成了共同的凄婉的风格,又因其不同的人生感悟而形成了不一样的闲愁,如果说李清照是瑟瑟秋风中一朵忧伤而寂寞的黄花,让人哀叹,那么李煜就是风雨中落寞而悲怆的梧桐,令人沉思!
其他文献
阅读理解实际上已占据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部分。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做起来都会得心应手。笔者认为可按照如下步骤解题:   一、读材料   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弄清文章的体裁。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在阅读顺序方面
期刊
在阅卷场里,作文试卷除标准卷集体评阅外,就是现在实行的网上阅卷也只有两个人在阅,虽减少了评分的误差,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阅卷老师的“眼光”决定着考生的作文价值,所以考场作文是为阅卷老师而写作。因此我们要根据阅卷老师的口味采取相应的对策,博得他的们赏识和青睐,那就只有自己的作文能“出新”“出彩”,他们才会慷慨地为你的作文打出高分。   在平日的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题
期刊
古语云:“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它们都是在阐释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部分地区语文教育教学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局面。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阅读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
期刊
我们常说,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其实它们说的都是以小见大,都是通过细节来展现事物的全貌,并能尺水兴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明代王锡爵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将带领读者品味归有光细节中的深情。   一、动作传真情,语言显个性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期刊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道:“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作文批改,无外乎评价和指导两种功效。其实,从创新角度来讲,作文评点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更应该是一次以作文为载体的师生交流,甚至是一次因材施教的难得机会。那么什么样的作文评语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作文的多种功能呢?  一、慎用“不”字,鼓励为主  以往我们批改作文总是给学生指出很多缺点和不足,如“中心不明确,选材不合理”……但如何才能使中心明确,选材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思维方式的单一呆板,情感体验的苍白拘谨,结构布局的八股腔调,行文手法的如出一辙。面对这种情形,我认为若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巧妙选“米”,做好选材,又要合理谋篇,提高“炊艺”   一、巧妙选“米”,科学选材   学生面对文题无语可说很正常,这并不是说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而是虽有观点但苦于不知如何选材论述。面对选材,有些学生可谓是黑茫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是应引导学生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
期刊
为人师者,无不希望自己被学生爱戴,获得好的口碑。尤其是教学压力较大的高中阶段,这种希望就愈显得强烈,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学生好评呢?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  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责任。  作为老师,教育学生是自己的天职,对学生负责是为人师者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责,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冷暖,关心学生的心情,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等,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