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7
【摘 要】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岭南水乡,气候温和湿润,多以河涌密布,地势平坦为特点,以农田或经济林的形式存在。加之,岭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传统,以及近年来快速经济发展下呈现的城镇风貌,共同构成了岭南水乡湿地的本底特征。本文将以东莞麻涌镇华阳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为例,对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为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定位、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思路,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战略的开展。
【关键词】岭南;水乡;湿地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岭南水乡,多以河涌密布,地势平坦为特点。气候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现存湿地除了临海的红树林湿地外,内陆多以农田或经济林的形式存在,经济作物以香蕉、龙眼等为主。加之,岭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传统,以及近年来快速经济发展下呈现的城镇风貌,共同构成了岭南水乡湿地的本底特征。
在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的战略构想下,如何对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未来发展进行定位、规划、设计与建设,以促进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城镇的整体发展,将是规划设计行业面临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本文以东莞麻涌镇华阳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为例,对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背景资料
麻涌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是珠江三角洲黄金腹地,东莞市区22km,距广州市区29km,与广州开发区隔江相望。该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温差小,季风明显。多年平均气温22.8℃,降水量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1762.2mm。
规划范围东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和麻一、麻二、麻三村,南至麻涌河,西至广麻公路及厂房用地,北至华阳村以北香蕉林,总面积972.86公顷。
资源特色:水网、蕉田、岭南村落、龙舟赛事。
现状资源优势:水网密布;交通便捷可达性强;植被覆盖良好,有大量香蕉林作为基本农田;民间有赛龙舟的传统。
现状不理想状态:工厂与村镇的污染排放尚未控制;河道水质不佳;缺乏休憩设施;植被品种较单一。
二、分析研究
1.用地分析
根据《麻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划区域内部以基本农田、一般农地和水域为主,并含有交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用地相对较完整,其中水域主要为第二涌和第三涌;一般农地分布于华阳村、第二涌和第三涌之间区域的中部;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广麻公路与第二涌交叉口西北与西南侧的环保产业园等;村镇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第三涌中部水湾以南区域。其中基本农田内不得进行建设开发,本规划将在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展开。
2.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广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以湿地水乡与民俗人文相结合的具有知名度的旅游景点尚没有典型代表;在现代旅游市场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对生态文化的休闲体验式旅游需求逐步增大。因此,本项目中“河涌、蕉田、村落、龙舟”的景观特色具有较大的潜力,结合文化植入、产业设置和景观提升后,可以营造成具有地区吸引力的旅游地。
3.功能对接
规划区域位于麻涌镇中心位置,植被绿化完整且水陆形态丰富。
从城市生态保障层面出发,规划区域宜整体保护发展,作为未来城市的绿肾,实现基本农田与一般农地的功能提升。
衔接周边的村镇建设和旅游项目,串联麻二村的民国街、改造后的麻涌河两岸、整饬提升后的新基村等,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
整合内部建设。对环保产业园、华阳村及村镇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控制与改造,使之于整体生态湿地水乡风貌相融合。
4.发展诉求
生态湿地的保护完善——美好环境的需求
休闲旅游的发展串联——旅游消费的需求
传统文化的植入再现——文化发展的需求
地区产业的提升转型——经济提升的需求
三、整体构思
1.规划理念
华阳湿地公园以“游龙披锦、云舞泽涌”为设计理念,游龙取意麻涌的地方文化——龙舟,其蜿蜒遒劲的形态概括了河涌水系的整体景观格局,两岸季节性花田与湿地植物群落如同缤纷锦缎,沿如织的水网河道延伸,寓意湿地景观的建设将带动城镇的发展。
2.规划定位
规划将该区域定位为:融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文化认知与城市生态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生态湿地旅游区。
3.规划目标
规划以河涌湿地为基底,以岭南水乡为载体,以民俗文化为脉络,将该区域建设成为麻涌镇的生态绿肺,以河涌水网和大小水面结合的生态水景为核心,形成形态丰富的自然滨水空间和特色鲜明的四季植被景观。结合村落再生,因地制宜设置项目,能满足对生态旅游、农耕体验、龙舟观演、文化认知和养生休憩等方面的需求。
四、总体布局
1.规划结构
整体形成一带、两涌、三心的规划结构。
一带为:沿华阳路南北向的生态湿地景观带。
两涌为:沿第二涌和第三涌两条河涌蜿蜒曲折的水岸景观带。
三心为:水乡湿地游览区、农耕体验休闲区和生态湿地保育区三个核心主题区。
2.分期建设及范围确定
考虑建设推进的可行性,将形成三期建设范围。
其中一期作为近期建设区域,范围确定为北至华阳村现有村落,东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西至第二涌西岸,南至广麻公路,规模为203.15公顷,以蕉园水乡旅游为主题。二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改造并提升华阳村,实现村落的再生;第二部分为广麻公路以南,在搬迁村镇工厂之后,整体作为农耕体验旅游使用。
三期以第二涌以西蕉园为主,作为整个发展区域的生态保育区,形成物种更丰富,生态结构更为稳固的岭南蕉园湿地。对游客的进入严格控制,仅作为科普认知使用。
3.一期整体布局
公园建设将梳理原有如织的水网河道,形成湖面河涌相结合的生态水景,形态蜿蜒遒劲,能作为举办专业龙舟赛的场地。水岸两侧改造植物景观,形成如同缤纷锦缎般的季节性花田与湿地植物群落,成为麻涌镇的生态绿肾。恢复白鹭榕荫等部分麻涌八景,并增加泽乡花田、芭蕉小筑、湖畔塔影等景点,成为融龙舟竞赛、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文化认知与城市生态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生态湿地公园。
共分为芭蕉小筑风貌区、泽乡花田游憩区、白鹭榕荫生态区、龙舟竞渡观光区、西园夜市游览区、北丫蕉雨体验区6个功能区块。
五、细节设计
1.保持原真性和地方特色
从植被景观、村落格局、农业体验、传统文化、活动观演等多个方面保持原真性,以体现地方特色。
保留蕉田和村落,进行局部改造,保留并补植乡土树种——榕树,整体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湿地植物景观风貌。
北侧临水处恢复茅屋蕉站的景观意向,蕉园内为散置组团院落式配套休憩服务建筑,回味宁静的岭南耕读书院氛围。
南侧保留大片的蕉田和灌溉河涌水网,作为香蕉采摘体验园。期间设置石子园路和茅屋草棚,既可通过陆上进入香蕉林,在特定的路线周围进行采摘体验,又可通过水上进行农耕游赏与体验。
中部保留原水网格局,设置多座步行景观桥,形态取自岭南地区的特色古桥,形成古桥遗韵的景点。中部集中大水面作为开展龙舟赛等地方传统活动的场所,两岸设置龙舟看台和茶室亭廊。
2.注重生态性和持续发展
【摘 要】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岭南水乡,气候温和湿润,多以河涌密布,地势平坦为特点,以农田或经济林的形式存在。加之,岭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传统,以及近年来快速经济发展下呈现的城镇风貌,共同构成了岭南水乡湿地的本底特征。本文将以东莞麻涌镇华阳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为例,对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为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定位、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思路,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战略的开展。
【关键词】岭南;水乡;湿地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岭南水乡,多以河涌密布,地势平坦为特点。气候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现存湿地除了临海的红树林湿地外,内陆多以农田或经济林的形式存在,经济作物以香蕉、龙眼等为主。加之,岭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传统,以及近年来快速经济发展下呈现的城镇风貌,共同构成了岭南水乡湿地的本底特征。
在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的战略构想下,如何对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未来发展进行定位、规划、设计与建设,以促进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城镇的整体发展,将是规划设计行业面临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本文以东莞麻涌镇华阳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为例,对岭南水乡生态湿地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背景资料
麻涌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是珠江三角洲黄金腹地,东莞市区22km,距广州市区29km,与广州开发区隔江相望。该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温差小,季风明显。多年平均气温22.8℃,降水量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1762.2mm。
规划范围东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和麻一、麻二、麻三村,南至麻涌河,西至广麻公路及厂房用地,北至华阳村以北香蕉林,总面积972.86公顷。
资源特色:水网、蕉田、岭南村落、龙舟赛事。
现状资源优势:水网密布;交通便捷可达性强;植被覆盖良好,有大量香蕉林作为基本农田;民间有赛龙舟的传统。
现状不理想状态:工厂与村镇的污染排放尚未控制;河道水质不佳;缺乏休憩设施;植被品种较单一。
二、分析研究
1.用地分析
根据《麻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划区域内部以基本农田、一般农地和水域为主,并含有交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用地相对较完整,其中水域主要为第二涌和第三涌;一般农地分布于华阳村、第二涌和第三涌之间区域的中部;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广麻公路与第二涌交叉口西北与西南侧的环保产业园等;村镇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第三涌中部水湾以南区域。其中基本农田内不得进行建设开发,本规划将在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展开。
2.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广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以湿地水乡与民俗人文相结合的具有知名度的旅游景点尚没有典型代表;在现代旅游市场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对生态文化的休闲体验式旅游需求逐步增大。因此,本项目中“河涌、蕉田、村落、龙舟”的景观特色具有较大的潜力,结合文化植入、产业设置和景观提升后,可以营造成具有地区吸引力的旅游地。
3.功能对接
规划区域位于麻涌镇中心位置,植被绿化完整且水陆形态丰富。
从城市生态保障层面出发,规划区域宜整体保护发展,作为未来城市的绿肾,实现基本农田与一般农地的功能提升。
衔接周边的村镇建设和旅游项目,串联麻二村的民国街、改造后的麻涌河两岸、整饬提升后的新基村等,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
整合内部建设。对环保产业园、华阳村及村镇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控制与改造,使之于整体生态湿地水乡风貌相融合。
4.发展诉求
生态湿地的保护完善——美好环境的需求
休闲旅游的发展串联——旅游消费的需求
传统文化的植入再现——文化发展的需求
地区产业的提升转型——经济提升的需求
三、整体构思
1.规划理念
华阳湿地公园以“游龙披锦、云舞泽涌”为设计理念,游龙取意麻涌的地方文化——龙舟,其蜿蜒遒劲的形态概括了河涌水系的整体景观格局,两岸季节性花田与湿地植物群落如同缤纷锦缎,沿如织的水网河道延伸,寓意湿地景观的建设将带动城镇的发展。
2.规划定位
规划将该区域定位为:融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文化认知与城市生态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生态湿地旅游区。
3.规划目标
规划以河涌湿地为基底,以岭南水乡为载体,以民俗文化为脉络,将该区域建设成为麻涌镇的生态绿肺,以河涌水网和大小水面结合的生态水景为核心,形成形态丰富的自然滨水空间和特色鲜明的四季植被景观。结合村落再生,因地制宜设置项目,能满足对生态旅游、农耕体验、龙舟观演、文化认知和养生休憩等方面的需求。
四、总体布局
1.规划结构
整体形成一带、两涌、三心的规划结构。
一带为:沿华阳路南北向的生态湿地景观带。
两涌为:沿第二涌和第三涌两条河涌蜿蜒曲折的水岸景观带。
三心为:水乡湿地游览区、农耕体验休闲区和生态湿地保育区三个核心主题区。
2.分期建设及范围确定
考虑建设推进的可行性,将形成三期建设范围。
其中一期作为近期建设区域,范围确定为北至华阳村现有村落,东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西至第二涌西岸,南至广麻公路,规模为203.15公顷,以蕉园水乡旅游为主题。二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改造并提升华阳村,实现村落的再生;第二部分为广麻公路以南,在搬迁村镇工厂之后,整体作为农耕体验旅游使用。
三期以第二涌以西蕉园为主,作为整个发展区域的生态保育区,形成物种更丰富,生态结构更为稳固的岭南蕉园湿地。对游客的进入严格控制,仅作为科普认知使用。
3.一期整体布局
公园建设将梳理原有如织的水网河道,形成湖面河涌相结合的生态水景,形态蜿蜒遒劲,能作为举办专业龙舟赛的场地。水岸两侧改造植物景观,形成如同缤纷锦缎般的季节性花田与湿地植物群落,成为麻涌镇的生态绿肾。恢复白鹭榕荫等部分麻涌八景,并增加泽乡花田、芭蕉小筑、湖畔塔影等景点,成为融龙舟竞赛、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文化认知与城市生态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生态湿地公园。
共分为芭蕉小筑风貌区、泽乡花田游憩区、白鹭榕荫生态区、龙舟竞渡观光区、西园夜市游览区、北丫蕉雨体验区6个功能区块。
五、细节设计
1.保持原真性和地方特色
从植被景观、村落格局、农业体验、传统文化、活动观演等多个方面保持原真性,以体现地方特色。
保留蕉田和村落,进行局部改造,保留并补植乡土树种——榕树,整体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湿地植物景观风貌。
北侧临水处恢复茅屋蕉站的景观意向,蕉园内为散置组团院落式配套休憩服务建筑,回味宁静的岭南耕读书院氛围。
南侧保留大片的蕉田和灌溉河涌水网,作为香蕉采摘体验园。期间设置石子园路和茅屋草棚,既可通过陆上进入香蕉林,在特定的路线周围进行采摘体验,又可通过水上进行农耕游赏与体验。
中部保留原水网格局,设置多座步行景观桥,形态取自岭南地区的特色古桥,形成古桥遗韵的景点。中部集中大水面作为开展龙舟赛等地方传统活动的场所,两岸设置龙舟看台和茶室亭廊。
2.注重生态性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