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发病状况
2014年5月,虎林市某养殖场10日龄雏鹅发病约1 000只,死亡600只,死亡率60%。经药物治疗后,病情控制。病初2~3天发病数量较多,5天后为出现死亡高峰,而后药物治疗得以控制。发病雏鹅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顿,瞌睡,拒食饮水,排出灰白或淡黄色米汤样的稀粪,并混有气泡,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在临死前出现麻痹和抽搐。日龄稍大的少数幸存鹅生长迟缓。
2 临床症状
1周龄内发病鹅常呈最急性型,通常无前期症状,一旦发病即极度衰弱或倒地,后死亡。在第2星期内发生的病例多为急性型,雏鹅精神萎顿,缩头,行走掉群,打瞌睡,食欲减退,进而废绝,喜欢水。呼吸困难,鼻孔流出粘性分泌物,喙端和璞色泽变暗,嗉囊有多量气体和液体,严重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气泡的稀粪,少数有条状香肠样、表面有纤维性假膜硬性粪便排出。病鹅临死前常出现神经症状,头颈扭转、双脚麻癖、全身抽搐,1~2天死亡。2星期以上病例多表现亚急型,以精神萎顿、腹泻、消瘦为主要特征,病死率一般在30%以下。大部分耐过鹅在一段时间内都表现为生长受抑制,羽毛脱落,少数病鹅可以自然康复。
3 剖检变化
急性死亡鹅除肠道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器官一般无明显病变。15日龄左右死亡的雏鹅病变最典型,显示全身败血症变化,肝郁血肿大、质脆。肾略肿大,呈暗红色。胰腺肿胀呈淡红色,偶见灰白色小结节。心肌苍白无光泽。肛门周围粘附稀粪,口鼻流出稀薄液体,黏膜呈棕褐色。脑膜血管充血出血。在小肠中下端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堵塞肠腔。栓子质地坚实,约法2~5厘米状如香肠,淡灰或淡黄色的栓子将肠管全部塞满。
肾小球肿胀、内皮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普遍发生颗粒变性,间质内血管充血,单核细胞和和淋巴细胞浸润。
大脑实质血管扩张、充血,实质血管周隙扩张,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形成的轻度管套现象。神经细胞变性,个别神经细胞胞浆内可见小空泡,核结构模糊。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有些区域形成胶质结节。心肌细胞颗粒变性,肌纤维横纹模糊或消失,胞核轮廓不清,可见核碎裂和核溶解现象。十二指肠绒毛顶部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明显增多。固有膜充血、水肿、有少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4 诊断
可根據以下流行病学表现及症状、病变作出初步诊断。1~2周龄雏鹅大批发生肠炎症状,死亡率高,成年鹅与其它禽类不感染。严重下痢,排出灰白或黄绿色水样稀粪,有时发生神经症状。肠道内有脱落假膜,在小肠末端发现特有的栓塞。在临床实践中,本病应与禽霍乱、雏鹅副伤寒、雏鹅病毒性肠炎相区别。禽霍乱雏鹅亦能发生大批死亡,但不受日龄限制,死禽主要为败血变化,肝脏有白色不坏死灶。副伤寒死亡率性肠炎形成的“腊肠样”栓塞比小鹅瘟的更长,长度10~20厘米。而小鹅瘟形成的栓塞长度仅2~5厘米这是两者在病理变化上的重要区别之处。
要确切诊断小鹅瘟则必须作病原体的分离、鉴定,选择适宜的实验诊断方法。病原分离、免疫荧光诊断法、免疫酶斑点法、用抗小鹅瘟病毒单抗免疫球蛋白G建立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核酸探针技术等。临床实践证明小鹅瘟免疫荧光抗体法检出率高、特异性强。
5 治疗
把重病鹅与轻病鹅隔离饲养,水槽、料槽及舍内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病死鹅焚烧深埋无害化处理。全群鹅立即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每只注射2毫升,3天后再重复注射1次。同时饮用电解多维及维生素C,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治应急反应,并辅以消炎药进行治疗。经过治疗1星期后,病情得到全面控制,再无死亡发生。
6 体会
小鹅瘟是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雏鹅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高,主要侵害出壳后3~25日龄的雏鹅,对养鹅业危害极大。成年鹅感染后,多能自愈,不显临床症状,且可产生高滴度抗体,经卵黄传递给雏鹅,使雏鹅获得被动保护,所以,小鹅瘟具有隔年发生的特点。虎林市某养殖场雏鹅相继发病,死亡率高,损失惨重。经本人初步证实,大部分发生的雏鹅死亡是由于养殖场未及时接种疫苗,由小鹅瘟病毒感染造成。由此提醒广大养鹅业户,应及时接种小鹅瘟疫苗或高免血清,防止本病再度流行。在虎林市30~40日龄左右的鹅也可见发生本病,但以采食量和下痢为主,死亡率较低。养鹅户免疫意识提高,种母鹅在产蛋前已经注射小鹅瘟疫苗,使母鹅孵化的雏养对鹅细小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另外一方面出壳后雏鹅几乎全部注射了抗小鹅瘟血清,雏鹅体内抗体水平较高,保护了雏鹅在一定时间内免受病毒的侵害。
2014年5月,虎林市某养殖场10日龄雏鹅发病约1 000只,死亡600只,死亡率60%。经药物治疗后,病情控制。病初2~3天发病数量较多,5天后为出现死亡高峰,而后药物治疗得以控制。发病雏鹅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顿,瞌睡,拒食饮水,排出灰白或淡黄色米汤样的稀粪,并混有气泡,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在临死前出现麻痹和抽搐。日龄稍大的少数幸存鹅生长迟缓。
2 临床症状
1周龄内发病鹅常呈最急性型,通常无前期症状,一旦发病即极度衰弱或倒地,后死亡。在第2星期内发生的病例多为急性型,雏鹅精神萎顿,缩头,行走掉群,打瞌睡,食欲减退,进而废绝,喜欢水。呼吸困难,鼻孔流出粘性分泌物,喙端和璞色泽变暗,嗉囊有多量气体和液体,严重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气泡的稀粪,少数有条状香肠样、表面有纤维性假膜硬性粪便排出。病鹅临死前常出现神经症状,头颈扭转、双脚麻癖、全身抽搐,1~2天死亡。2星期以上病例多表现亚急型,以精神萎顿、腹泻、消瘦为主要特征,病死率一般在30%以下。大部分耐过鹅在一段时间内都表现为生长受抑制,羽毛脱落,少数病鹅可以自然康复。
3 剖检变化
急性死亡鹅除肠道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器官一般无明显病变。15日龄左右死亡的雏鹅病变最典型,显示全身败血症变化,肝郁血肿大、质脆。肾略肿大,呈暗红色。胰腺肿胀呈淡红色,偶见灰白色小结节。心肌苍白无光泽。肛门周围粘附稀粪,口鼻流出稀薄液体,黏膜呈棕褐色。脑膜血管充血出血。在小肠中下端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堵塞肠腔。栓子质地坚实,约法2~5厘米状如香肠,淡灰或淡黄色的栓子将肠管全部塞满。
肾小球肿胀、内皮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普遍发生颗粒变性,间质内血管充血,单核细胞和和淋巴细胞浸润。
大脑实质血管扩张、充血,实质血管周隙扩张,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形成的轻度管套现象。神经细胞变性,个别神经细胞胞浆内可见小空泡,核结构模糊。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有些区域形成胶质结节。心肌细胞颗粒变性,肌纤维横纹模糊或消失,胞核轮廓不清,可见核碎裂和核溶解现象。十二指肠绒毛顶部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明显增多。固有膜充血、水肿、有少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4 诊断
可根據以下流行病学表现及症状、病变作出初步诊断。1~2周龄雏鹅大批发生肠炎症状,死亡率高,成年鹅与其它禽类不感染。严重下痢,排出灰白或黄绿色水样稀粪,有时发生神经症状。肠道内有脱落假膜,在小肠末端发现特有的栓塞。在临床实践中,本病应与禽霍乱、雏鹅副伤寒、雏鹅病毒性肠炎相区别。禽霍乱雏鹅亦能发生大批死亡,但不受日龄限制,死禽主要为败血变化,肝脏有白色不坏死灶。副伤寒死亡率性肠炎形成的“腊肠样”栓塞比小鹅瘟的更长,长度10~20厘米。而小鹅瘟形成的栓塞长度仅2~5厘米这是两者在病理变化上的重要区别之处。
要确切诊断小鹅瘟则必须作病原体的分离、鉴定,选择适宜的实验诊断方法。病原分离、免疫荧光诊断法、免疫酶斑点法、用抗小鹅瘟病毒单抗免疫球蛋白G建立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核酸探针技术等。临床实践证明小鹅瘟免疫荧光抗体法检出率高、特异性强。
5 治疗
把重病鹅与轻病鹅隔离饲养,水槽、料槽及舍内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病死鹅焚烧深埋无害化处理。全群鹅立即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每只注射2毫升,3天后再重复注射1次。同时饮用电解多维及维生素C,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治应急反应,并辅以消炎药进行治疗。经过治疗1星期后,病情得到全面控制,再无死亡发生。
6 体会
小鹅瘟是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雏鹅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高,主要侵害出壳后3~25日龄的雏鹅,对养鹅业危害极大。成年鹅感染后,多能自愈,不显临床症状,且可产生高滴度抗体,经卵黄传递给雏鹅,使雏鹅获得被动保护,所以,小鹅瘟具有隔年发生的特点。虎林市某养殖场雏鹅相继发病,死亡率高,损失惨重。经本人初步证实,大部分发生的雏鹅死亡是由于养殖场未及时接种疫苗,由小鹅瘟病毒感染造成。由此提醒广大养鹅业户,应及时接种小鹅瘟疫苗或高免血清,防止本病再度流行。在虎林市30~40日龄左右的鹅也可见发生本病,但以采食量和下痢为主,死亡率较低。养鹅户免疫意识提高,种母鹅在产蛋前已经注射小鹅瘟疫苗,使母鹅孵化的雏养对鹅细小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另外一方面出壳后雏鹅几乎全部注射了抗小鹅瘟血清,雏鹅体内抗体水平较高,保护了雏鹅在一定时间内免受病毒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