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与儒林的历史书写及其关系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i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与儒学一直是中古时期士人思想世界中的两条路径,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两者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对于士人身份的认定一方面出于后世研究者所采取的立场,另一方面取自于史籍本身对士人身份的判定,正史中《儒林传》和《文苑传》(或称之为《文艺传》)就是书写者对士人认定并将其集合的一种书写模式。自秦汉到魏晋,文学的独立性逐渐加强,文学不再只是有助教化的经典之文,而成为士人的一种审美情趣,文质之间的争论也导致中古思想中文学与文化产生结构性紧张。这直接促成了《文苑传》出现在了正统史书的列传中,并为后世所沿用。然而在唐宋以前,文儒之间并未有严格的区分,两者的界线十分模糊,儒林多指经生,但文苑中也颇多通经义或被人称为儒者的士人。到了唐宋,文学和儒学都先后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此时的列传书写往往呈现出一种总评的趋势,文儒间的隔阂也开始逐渐产生。成书于五代及宋的“两唐书”中包含着两套不同的儒林、文苑书写模式,一方面显示出书写者对于唐代文学儒林整体风貌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唐代儒学、文苑在历史阐释中出现了大的变动,从而影响到后世对唐代文学、儒林整体景观的认识。
  一、经礼之间:“两唐书”儒林的书写及对比
  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儒学传》中对于儒学之形态有这样一番见解,其序云:
  古称儒家者流,本出于司徒之官,可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莫若于此焉。故前古哲王,咸用儒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理致升平。
  在《旧唐书》的书写中,儒学的核心即为经学,通一经,且引经决事才是儒者教化天下的手段。一如以往《儒林传》所采取的书写模式, 《旧唐书》(含附传)所载之45人,大都是通晓一经,举明经,出任国子监官职的经生。《旧唐书》试图将唐代的儒学风貌引到经学上去,但其又言“近代重文轻儒,或参以法律,儒道既丧,淳风大衰,故近理国多劣于前古”。由此可见,自魏晋以后,重文轻儒的现象出现,士人不纯用经学治国,参以文学、法家等多样手段。儒道己衰,士人对待儒学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纯粹。儒者在自身认定上,也并不以解经者作为标准,这在《旧唐书·儒学传》中也有所体现。如李善“尝注解文选”④。 《文选》并不能算是经学的一种,李善却以注解《文选》知名被选入《儒学传》而不是《文苑传》中。 《新唐书》将李善从《儒学传》剔除,论者多以为《旧唐书》选取不当,不若《新唐书》之精要。然《旧唐书》所选曹宪、许演、公孙罗诸人入《儒学传》之理由皆与《文选》有关,不可看为李善个人的误记。如曹宪“精诸家文字之书”,多为音训引证,其撰《文选音义》为当时所重,可见,曹宪的入选是因其在文字、音韵学上的造诣,许淹和公孙罗也由此入选。而李善的入选并不止在其音义上的造诣,还在其诸文引证中对儒学经典的大量使用,其博于征引而略于音训,使得其在文学通用程度上不及五臣注《文选》,而流行于文儒并用的学者之中。同入儒林的刘伯庄则是以注《史记》 《汉书》闻名,秦景通以精《汉书》为显,路敬淳以明谱系、善于究根溯源入选,柳冲亦由明世族入选。
  《旧唐书》对儒学士人的选取标准大体在史学、经学、谱学三个方面,而在选取断限上,多选取玄宗朝之前的,中晚唐则很少,在选取的中晚唐诸儒中,如许岱,因其多涉诸子;苏弁,少有文学;许康佐,登宏词科。除了新春秋学派的陆质、著《三传异同》的冯伉外,都跟文学相关,且不再经由明经入仕。这一方面跟中晚唐明经科衰落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晚唐儒学定义的模糊化,除陆质、啖助等新春秋学派外,大都转向了非经学化的儒学路数,而在此间文学(不单指辞章诗赋且指各种表章诏令的书写)成为儒士间互相认定的身份标准。文儒之间的界限显得十分模糊,这在元和年间最为显名的几位儒士如韩愈、柳宗元身上也体现出来。尽管《旧唐书》试图将儒学重新书写成经生的流变史,但在选取和书写中已经无法改变中唐以后儒文并举的现象。
  相比之下,《新唐书》的书写要整齐划一得多。《新唐书·儒学传》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大幅增加了一些经学之士,将《旧唐书》单独立传的孔颖达划归到儒学中,盛谈唐初经典修订之事,同时增加了礼学之士在《儒学传》中的比重。其所选定的中晚唐儒士,如韦彤乃为中晚唐治礼之名家, 著有《五礼精要》,陈京曾参与中晚唐著名的棉袷之争等。在《新唐书》的书写中,礼学为叙述的重点,其所选68人中,通经者,通诸子、通史、通书法、谱学者事迹颇从简,而大幅增加了治礼者有关礼仪的各种言谈。据此可窥测,《新唐书》认为唐代儒林的核心议题和核心成就均保存在礼学的评议中,礼为儒学之本。这与北宋初年儒风盛行和士人对儒学的体认有关,宋真宗言:“有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风浸微。太祖、太宗丕变弊俗,崇尚斯文。朕获绍先业,谨遵圣训,礼乐并举,儒术化成。”北宋初年大批士子以振兴儒学为己任,朝野上下也大力尊崇扶植儒学,作为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礼对于国家的象征意义就更为重要。《新唐书·礼乐志》就曾对三代以后礼乐的衰败叹 息云:“由三代 以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自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正是因为对礼乐为虚名的忧患意识,宋祁等人对唐代熟悉礼法、详于治礼之人多了一份认同,将其视为唐代儒林的“主流”,另一方面,大歷以来的礼学名家对宋代的礼仪世界影响极深,韦彤的《五礼精要》成为北宋礼仪机构案头必备之书,对于北宋礼制的建立和运行都起了极大作用,这也恐怕是《新唐书》在儒林的书写中尤重礼学名士的另一层原因。
  《新唐书》在构建礼学世界的同时对大历以来流行于时的种种学术进行了批判,其言“大历时,助、匡、质以《春秋》,施士匄以《诗》,仲子陵、 袁彝、韦彤、韦苣以《礼》,蔡广成以《易》,强蒙以《论语》,皆自名其学。而士匄、子陵最卓异”。学者往往引此文做中唐以后学术变革说,认为其为中唐学风之大变,摆脱旧说,直探经文,改变了过去寻章摘句的注经方法。啖、赵诸人敢于挑战官方经学,热心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为宋以后学术之变注入新活力。然宋祁等人在《新唐书》中并未将大历以来新说做时代突破之举,其引唐文宗评施士匄:“朕见之(士匄《春秋》)矣,穿凿之学,徒为异同,但学者如浚井,得美水而己,何必劳苦旁求,然后得邪矣。”其评新春秋诸儒之言则更甚:“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诎三家,不本所承, 自用名学,凭私臆决,尊之曰:‘孔子意也’。” “徒令后生穿凿诡辨,诟前人,舍成说,而自为纷纷,助所阶己。”施十匄和新春秋学派诸儒都为春秋注解,且所注经义多不与前人合,好为标新立异之文,至少在中唐时期只能视为一种时风并不能视为学术的主流,前引文宗言可见一斑。而在宋、欧诸公看来,新春秋学派对于经义的解读则是全凭己意的,对于三家注毫不承继,完全是靠自己的意思来推断孔子之意。对于这些新异的学说, 《新唐书》并不十分推崇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然而北宋中期之后,这种情形发生了改变,道学的兴起使道学家在选取前人成果时,往往爱好那些自抒胸臆的义理阐释而非经义的训诂,这使他们对啖、赵、陆诸人多了一份支持,如《二程集》言:“昔者孔子伤时王之无政而作《春秋》,所以褒善贬恶,为后王发也,自去圣既远,诸儒异论,圣人之法得之者寡。至唐陆淳学于啖、赵,号为达者,其存书有《綦例》、《微旨》、《义统》,今之学者莫不观焉。”(14)同时,刘敞对《春秋》的注解也继承了中唐以来的新春秋学派,新春秋学派影响涉及了其后的整个经学史,重为义说的宋学即由其发端。⑩宋学的兴起抬高了新春秋学派在经学史上的地位,改变了以往的书写模式,使整个评价体系发生了改变,而北宋初期成书的《新唐书》采取的书写形式并不像其后道学那样,也不像《旧唐书》那样模糊文儒之间的界限,或者说《新唐书·儒学传》试图书写的是一种北宋建国初期士人期待的儒者形象 一他们有气节,有一定的家学渊源,精于礼学,试图将政治回归到一个礼仪规范的世界中。   二、何谓斯文:“两唐书”《文苑传》的对比研究
  “两唐书”在《文苑传》的书写上则更加不同,这种不同来源于对“文”的理解上的不同。傅汉思就曾对《旧唐书·文苑传》的文士做过定型分析,认为其是按照固定的书写模式来书写文士们的。田恩铭的博士论文也探讨了“两唐书”《文苑传》所选文士之资格、意图及唐宋变革间文学观念的变化。那么“两唐书”对于文的理解究竟有何不同呢?
  《旧唐书·文苑传》就有唐一代文学做论:
  贞观之风,同乎三代。高宗、天后,尤重详延,天子赋横汾之诗,臣下继柏梁之奏;巍巍济济,辉烁古今。如燕、许之润色王言,吴、陆之铺扬鸿业,元稹、刘黄之对策,王维、杜甫之雕虫,并非肄业使然,自是天机秀绝。
  《文苑传》序秉持一种文质交替的文学观念,对前代尚“质”而宗训论鄙雕虫的“是古非今”观念进行了批判。其所持的文学评议建立在沈约的“斟酌《二南》,剖陈三变”,重音律的基础上,认为代有风骚,不独只是曹植、谢灵运独占汉魏以来文学鳌头。⑩自魏晋以来独立的文学理念愈来愈盛行,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形式,是否应该具有自己的艺术审美,而不去在意经典文本、儒学教化对文学本身的束缚这种思考一直萦绕于魏晋士人的头脑中,此间对文章独立于教化的批评也时有论及。⑩然而在唐代,这种文、儒间的对立并非那么强烈,相反,儒士之间交游及向座主行卷等往往依托于文学,在《旧唐书》的书写中,唐代文学景象是多元的,初唐有横汾之诗,也有柏梁之奏。燕、许、吴、陆、元、刘、王、杜等诸文士共享天机秀绝之名。 《旧唐书》所举唐代文苑之魁首及评议标准与当代文学史颇不类同,张说、苏颋、吴通玄、陆贽、刘黄都算不上当代所谓一流文学家,何以《旧唐书》将其列为唐代文学之风尚呢?其一为列传不列爵位崇高者,如韩柳诸人别为之传;其二,张、苏、吴、陆、元、刘诸人所借非为诗歌辞赋而为“王言” “对策”,《文苑传》中涉及中唐以后文士多以其善奏对,诏策入选。唐代“文”不单指词章歌赋,如制诰、表颂、谥册等诸多朝堂公文都可以视为“文”之范畴,善于公文者皆可视为善属文者,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及入翰林院者多为唐代文士中文坛巨匠,也为文士中的最优期望。⑧如许景先, “俄转中书舍人。自开元初,景先与中书舍人齐瀚、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翰见称”。又如席豫,“三迁中书舍人,与韩休、许景先、徐安贞、孙逖相次掌制诰”。齐瀚、徐安贞、孙逖都有传于文苑内,皆因善书制诰得选。
  中书舍人在正五品上,其常直禁垣,代为王言,为文士希冀之良选。安史之乱后,知制诰多入翰林由郎中等官所兼,两年后为真中书舍人,如吴通玄“贞元初,召充翰林学士。迁起居舍人、知制诰,与陆贽、吉中孚、韦执谊等同视草”(24)。又如王仲舒“元和五年,自职方郎中知制诰。仲舒文思温雅,制诰所出,人皆传写。”(25)官拜中书舍人知制诰的文士,其“文”之修养己被朝廷所认可,被作为一种示范性的“文”传达而下,为广大士人争相传写。依靠代为王言, “文”具有官方性和象征性,代表着权力统摄下“文”应有的面貌和框架,从而引导文士积极地向这种风尚转变,在《旧唐书》的书写中,这种与政治紧密相关的“文”,被视为一种文苑标志所彰显。
  《新唐书》对唐代文苑的分析与《旧唐书》迥异,其言: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締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是时,唐兴己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贞元间,美才辈出,掃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浞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
  为一王法,此其极也。(26)
  《新唐书》很明显地反对以往浮糜华丽的文学风气,将唐代的文苑进程描绘为文学趋于雄浑朴实的发展史。从玄宗起,即“崇雅黜浮”,到大历、贞元年间,唐文学达到顶峰,由韩、柳、李等人“擩哜道真”,推崇古文,排逐百家,使唐代文学超过了汉魏。
  在《新唐书·文艺传》中,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具有艺术审美的文体出现,很清晰地勾勒出唐代文学的脉络,将其视为一种不断革新而日趋精妙淳厚的图式。⑤在这种分析模式中,萧、李、韩、柳以来的古文传统被作为唐“文”之典范, 因韩愈“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 “要之无抵捂圣人者。其道盖自比孟轲, 以荀况、杨雄为未淳,宁不信然”。(28)文与道合, 以文显道,是《新唐书》对“文”的理解,也是宋初古文家对古文推行之意旨,其余以文翰为生,吸咏诗歌的文士只能是儒士的“一艺”,“自能以功业行实光明于时,亦不一于立言而垂不腐”。(29)如果科举不试,也能乐得悠闲,不怨望朝堂,劝君行善。
  在《旧唐书》中被列入文苑的许多士人,在《新唐书》中归为了儒林,如徐齐聃、徐安贞等,还有不少被归入列传中,如“许景先、齐瀚、席豫、吴通玄等”(30)。这些士人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都曾为草诰之臣,在《新唐书》选取标准中,那些以草诰、奏表为显的词臣被剔除出去,而加入了许多以诗文显名的士子。《新唐书》对徐齐聃列入儒林的理由是曾议过家庙之礼,赠礼部尚书;徐安贞因与褚无量、卢僎、陆去泰等雠定旧籍,列入儒林,其以文显名的事迹被忽略。这是由于《新唐书》碍于时代所限,对唐代文之理解已经不再能深入到唐代具体的语境中去,而采取一种“文学史”式的提萃法,即选取符合其文学观的唐代文学诸士子, 以标志性精英人物作为此时代文学的典范和标准。入列传的文士大都是在当时显名一时的诗赋之士,虽不登宰辅,但大多数都有官职,而唐代更多的是努力跻身仕途的普通文士,他们的声名不如这些入列史籍的文士那么显赫,对他们来说,文是谋取政治地位和身份认同的一种重要手段,策论和文诰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身处中书、翰林的词臣对其影响要大于后世普遍认定的文学家们,例如在元和年间,天下的文宗为权德舆,元稹自言:“元和以来,贞元而下,阁下主文之盟,余二十年矣。”⑧在其掌贡举的三年中,元和诸文学名家皆由其门入,可见这些身处台阁的词臣对当时的文坛何等的重要。
  《旧唐书》在选取上尚能贴近唐代一般文士的语境,显出这些词臣在文坛中的重要性。而在《新唐书》中,这种语境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之士,一是由于宋去唐已有百年,對前朝理解难免有所纰漏。二则唐宋以来文风己变,宋学之文风承韩柳之古文,发道学之深义,以宋风视唐风,使得《新唐书》在描写唐代文苑时未免多出于自我构建。《新唐书·文艺传》中还增加了大量的古文家文士的列传篇幅,如萧颖士、李华等,盛言古文之兴。 《新唐书》裁汰骈文,多用韩柳文是一个普遍现象,赵翼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其言:“欧苏二公不喜骈体,故凡遇诏诰章疏四六行文,必尽删之。”“其他骈体有新语不忍弃者,则宁代为改消存之。”(32)而遇到韩柳古文可入史者,必揉摭不遗。萧、李等与韩柳古文师承相关的诸人,也由于宋祁等北宋古文家对古文的推崇而获得较高的评价。(33)
  三、结论
  对比“两唐书”中儒林、文苑传,可以看出两书对唐文儒的书写模式不同。《旧唐书》所依照的是经学化和公文化的文儒模式,其对于文苑、儒林之间的分界并不十分明显,一些兼具文词经学的士人, 《旧唐书》无法清晰地定位其身份归属,一些出现在《文苑传》中的文士,都曾经少好儒学,或被称之为儒士。这在唐以前的正史文本中都十分常见,这是由于尽管独立的文学观出现,但士人无法分别对待文学和儒学,儒学作为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所有的知识都要围绕其进行诠释。
其他文献
北平解放前夕,华北地下党考虑到解放后需要人才,觉得当务之急是把教授们留下。每个地下党员都接到游说任务,每个教授身边都有几个学生或教师在暗中斡旋,教授们的思想动态被迅速传到河北泊镇解放区。听说教授太太也跳起了大秧歌,华北地下党负责人刘仁开怀大笑。  1948年12月,局势日渐明朗,即便是对政治一窍不通的人都己明了,蒋介石守不住长江以北了。不过,两党“隔江而治”的传言,依然蛊惑众人。  危城之内,每个
期刊
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后,一些洪门人士为躲避镇压,纷纷逃到南洋、美洲、澳洲等地。  洋鬼子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洪门“忠义救国,兄弟提携”的口号在华人圈子里迅速传开华侨们为了生存自卫,纷纷参加洪门属下的堂口,抱团跟洋电子斗。时间一长,洪门势力在海外得到狂飙突进般的发展,到清末,几乎成了一种全球性的帮会组织。  美洲致公堂是洪门的分支,黄三德是第三任总堂堂主。新人入堂,必先跪在神位之前,斩鸡头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统一的,“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现实路径,特别是其中的开放发展理念更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直接相关。毫无疑问,这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性担当,是中国道路世界历史意义的彰显。因此,科学理解和把握开放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及其价值指向,以开放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青年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既是历史的生动写照、现实的深切呼唤,也是对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殷切期待。  中国共产党的90年伟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青春之歌”。90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90年
期刊
读书苦?读书乐?一言难尽。  从前读书自识字起。开蒙时首先是念字号,方块纸上写大字,一天读三五个,慢慢增加到十来个,先是由父母手写,后来书局也有印制成盒的,背面还往往有画图,名日看图识字。小孩子淘气,谁肯沉下心来一遍一遍地认识那几个单字?若不是靠父母的抚慰,甚至糖果的奖诱,我想孩子开始识字时不会有多大的乐趣。  光是认字还不够,需要练习写字,于是以描红模子开始, “上大人, 孔乙己, 化三干……”
期刊
韩道亮出生在淮南,安徽中北部的一个城市,因为那所著名的田家庵幼儿园,我无可避免地先问了他一个缘何会学习舞蹈的问题。原来跟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一样,他在上小学时就经常被学校选去参加一些文艺活动。渐渐的,小小的韩道亮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到学习舞蹈,韩道亮说有很多人都不相信,他能够学习舞蹈真的是源于一次偶然。本来是陪表弟去少年宫报名,结果表弟临时放弃,他却被练功房里哥哥姐姐们优美的舞姿所吸引,
期刊
在当前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责任,注重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党、政、工、团一起抓,以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引导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主动性,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工会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决定因素。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工会干部新形象,既是广大职工群众的殷切希望,也是
期刊
张爱玲提到自己长辈时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儒林外史》里确有很多篇幅在写吃,其中最醒目的吃货是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自带一副红烧肉气质,走到哪里,哪里就显得开胃。蘧公孙请他吃饭,摆出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得稀烂的猪肉。马二先生“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里面听见,又添出一碗来,连汤都吃完了”。而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时候,更是一路茫然大嚼,也顾不得看湖景看
期刊
孔融在历史上是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知名度高,不是由于他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而是人家上了中国古代的儿童教科书《三字经》,而且在几乎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上也有那么很正面的几笔。有谁不知道孔融让梨呢?自从《三字经》诞生以来,中国的父母总是忘不了拿这事教育孩子。不过,对我来说,孔融让梨,却是个不那么愉快甚至有点愤愤的故事。因为我最小,在小时候那些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分东西吃的时候,如果我实行了孔
期刊
“左手沙漠,右手海洋”,突尼斯同时拥有地中海的浪漫和撒哈拉沙漠的荒凉:西南部是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东北部则是风情万种的地中海,小城、港口、帆船、沙滩……  曾有人说,没去过撒哈拉沙漠的人不足以自诩为“旅行家”。而要探索撒哈拉,自驾游绝对是不赖的选择。突尼斯面积并不大,与我国贵州省相当。几小时之内,便可以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驱车深入到撒哈拉腹地。今年6月初,笔者曾和几位小伙伴一起驱车前往撒哈拉,观盐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