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岛”上的人权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ib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年,我和史玉柱、陈东升等人,一起去澳大利亚西部的“圣诞岛”上待了两三天。
  在这个孤悬海外的岛上,我们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而对“人权”有了新的理解。


  这个岛版图独立,有135平方公里,岛上不到2000名居民,其中70%是华人。除了居民之外,圣诞岛上还有3000多个难民,他们来自伊拉克、阿富汗、伊朗等国。我发现,那里的难民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有钱的难民”,一种是真正无依无靠的难民。
  “有钱的难民”是跨境的难民,交6000美元~10000美元给“蛇头”(编者注——指组织偷渡的人),被蛇头偷运到印度尼西亚,然后再租船,带他们“冲”到这个岛上。
  这个“冲”的过程非常有意思。圣诞岛有一条海上执法线,澳大利亚的海警会不断驱赶这些难民船,阻止他们靠近这条界线。如果警察成功地把难民船赶走了,那这些难民就绝对没有登陆的可能;但如果难民船成功突围,越过了这条界线,那警察就会改驱赶为欢迎。
  双方就像打球一样,冲过去了就算赢。难民船一旦进入港口,就自动被赋予了“人权”。
  我们抵达圣诞岛的当天,就目睹了55个难民冲过来的情景。因为当时的浪头非常大,澳大利亚的海警就把这些难民引导到浪头稍小的港口,然后把毛毯、香烟、牛奶、衣服分发给他们。
  大概经过3个月的甄别,大部分难民会被运到澳大利亚本土,作为澳大利亚劳动队伍的补充资源,也有少部分被送到第三国。
  在这3个月内,所有难民都被临时集中在一个地方,用铁丝网隔离开来。但我们听到他们在里边唱歌,听上去很高兴。后来我们发现,难民住的房子,比我们国家的经济适用房还要好;成立了家庭的还可以和单身的分开住。
  难民的小孩不仅喝牛奶、吃面包、有毯子,还穿着比当地居民的小孩还要好的新衣服,被组编成班,可以上学。据说因为一个难民小孩不能上学,他妈妈起诉政府之后,还获得了赔偿。
  后来我们了解到,非法移民的待遇问题,已经成为整个澳大利亚的社会问题。因为要保障难民的人权,政府花了很多錢,以至于当地居民意见很大,觉得难民不仅抢占了自己的就业机会,政府还要拿纳税人的钱为难民提供福利。
  在任何社会中,“保障人权”都不是一句空话,也不仅仅是道德伦理的问题,这意味着要形成一整套制度,并且要有强大的财政预算来支持。
其他文献
男人老一点儿——当然太老了不行,那就成老小孩了——价值就日趋成熟,而精力、思维又没到老年人的退化程度、陈旧程度,所以40岁的男人是二三十岁与五六十岁之间的桥梁,是青年与老年之间的桥梁。  40岁的男人吸收新生事物的能力没有退化,接纳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允许不完美和缺陷存在的人能快乐幸福地生活。  40岁的男人,比较少幻想,比較务实,功利心较淡,活得比较放松。像我,在成就感上走得高一点,
期刊
真事两件。  其一。抗战期间,在重庆时,老舍先生很关爱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头小花猪。小花猪病了,他给瞎出主意:给喂点奎宁?盖床被子捂一捂?后来请兽医来给看好了。老舍先生去探了两回病,蹭了两顿饭。后来,看小花猪终于病愈了,老舍先生跟吴组缃夫妇提要求:“到冬天,多给我两斤腊肉。”吴家伉俪一口答应了。  ——小花猪大概想:人类太邪恶了……  其二。半个多世纪前,朝鲜。老舍先生和梅兰芳先生一起去前线慰问。 
期刊
两个男人驾驶着一艘小船航行在大海上,途中遇到了暴风雨,两个人跳下小船,游向了一座如同沙漠一样的小孤岛。  这两个人是好朋友,但是这座小岛上没人居住,也没人来搭救他们,两个人只好商量,祈求上帝来救他们。不过,为了能看出谁的祈祷更有力,他们决定以小岛中央为线,两个人分别待在小岛的两边。  他们祈祷的第一件事是食物。第二天早上,第一个人在他所在的小岛一侧看到了一棵长满果实的树,他吃到了水果。第二个人所在
期刊
疯癫是一种了不起的经历  1934年,一位名叫路易·埃弗雷特的英国妇人来到一对作家夫妇家里当女佣。  第一天工作就让她惊异万分。当时她正在厨房里做饭,楼上是浴室,透过薄薄的楼板传来滔滔不绝的说话声,似乎有好几个人在楼上畅所欲言。而实际上,此时此刻在浴室里的只有她的女主人。  很快,女佣发现女主人很喜欢自言自语,情绪起伏很大,有时候会指使她中午坐3个小时的火车去伦敦,只为买点姜糖,有时候一个人走着走
期刊
漫畫与欣赏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后期,道格拉斯·普瑞舍获得了美国癌症协会捐助的研究经费,他试图克隆出可以使水母发光的绿色荧光蛋白。3年后,普瑞舍在这个项目中取得成功,并把他的发现与马丁·查尔菲及每个曾与他沟通的科学家分享。然而,当普瑞舍想继续深入研究时,他的研究经费已花光了,这导致他难以实现绿色荧光蛋白在其他物种的重组研究,也让他面临着失业。  2008年10月,由于在绿色荧光蛋白方面的杰出贡献,查尔菲、下村修、
期刊
先从我的愤青时代说起。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很强的批判味儿。我在东南大学上到大二,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因为我已经把那些老师都看明白了。我开始进入自学状态。那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我们那个班被戏称为“大师班”,连每次作业不及格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大师的坯子,都坚信自己做得很好,跟老师辩论“为什么给我不及格”。当年的学习状态是,你到夜里12点还会看到有同学
期刊
1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国人的特性和习惯,企业家、普通百姓都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奇怪。  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2004年我去日本,和日本一位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
期刊
“我怎样才能获得来世?”  “来世即今生,回到当下。”  “我就在当下呀!不是吗?”  “非也。”  “何故?”  “你并未放下过去。”  “我为何要放下过去?过去的并非全都糟糕。”  “放下过去,并非因其糟糕,而是因其已逝。”  弗雷德里克·亨利·赫奇說:“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祖先,也是他自己的后人,他设计了自己的未来,他继承了自己的过去。”  (心香一瓣摘自新浪网译者的博客)
期刊
八月将尽,秋意已经来袭。  太阳落山了。突然一阵暴雨,没有雷声,也没有闪电,刚刚洒过我们广袤的原野。  房前的花园燃烧着,蒸腾着,全部沐浴在晚霞的火焰里,浸泡在雨后的水泽之中。  她坐在客厅里的一张桌子旁边,透过半开的房门,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花园。  我知道此时她在想什么。我知道在短暂的,甚至是痛苦的斗爭之后,就在这一瞬间,她已陷入一种再也不能抑制的感情之中。  突然她站起身子,迅速走进花园,身影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