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藻种子萌发与幼苗培育、种植方法的初步研究

来源 :河北渔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草(Seagrasses)是生活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浅水中的单子叶植物。目前全世界共发现有海草约 12 属 67 种,在中国共分布有 5 科 11 属 21 种海草[1]。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作为海草的一个典型代表,生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浅海中,通常形成广大的群落—海草床。
  海草能完全生长于沉水环境,有很发达的根状茎,有稳定沉积物、稳定底泥、抵御风浪对近岸底质的侵蚀作用,同时海草的叶片可以捕捉悬浮物,改善水体透明度;海草是第一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同化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加速生态系中的营养循环;海草床是高生产力区,是许多海洋动物重要的产卵场、栖息地、隐蔽场所,并是其直接食物来源。海草床巨大的生产力可与红树林相媲美,具有极大的固碳能力,与红树林和珊瑚礁被称为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草种子一般都经历一个休眠期,既有生理、形态休眠又有物理休眠,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种子才开始萌发。本研究旨在探寻切实可行的大规模海草苗种培育方式和栽培方法,本着遵循其自然生理规律原则,尽量模拟自然海域萌发环境开展本实验。所以本实验所选择种子均为已经历其生理形态休眠的自然过程,镜检已可透过种壳见到胚芽的种子为实验对象,选择对其打破休眠有关键作用且人为可控的温度、盐度及幼苗发育基质为实验处理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种子
  实验用种子于2014 年6月采集于河北唐山海域。野外采集大叶藻种子时,只剪下带有成熟种子的生殖枝,运输时置于保温箱中并加冰。在实验室放于2 m3的玻璃钢水槽中暂养,使种子自然脱落,每天换水一次,将散落种子收集于另外水槽中。开始实验时,挑选成熟饱满的种子,先用 75%的酒精溶液浸泡 30 s,无菌海水冲洗3次。
  由于自然海区采集的大叶藻种子其成熟程度差别很大,作为实验对象的种子均需经过镜检确认其成熟情况,使其相对同步,减少实验误差。
  1.2 实验方法
  1.2.1 盐度处理 共设定4个不同盐度的处理,各挑选 100粒消毒后种子,放入200 mL 烧杯中置于试验室,自然光照和水温,进行萌发实验。每天观察种子的萌发状况,统计萌发粒数,以胚根伸出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每天换水 1 次,实验共进行10 d。
  盐度处理分别是淡水(0‰)、海淡混合水(14‰)、海水(28‰)、卤水(40‰),以海水处理为对照组(CK)。
  1.2.2 温度处理 设定3个不同温度处理,各挑选 100粒消毒后种子,放入200 mL 烧杯中,每天换水 1 次,进行萌发实验。每天观察种子的萌发状况,统计萌发粒数,以胚根伸出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以自然水温和光照处理为对照组(CK)。
  温度处理分别为:恒温培育箱中设定温度25 ℃,光照;恒温培育箱中设定温度6 ℃,光照;繁育车间内自然水温和光照。
  1.2.3 幼苗培育基质 实验设4个处理:以可降解的天然材料黄麻网绳为夹苗绳,两端坠以沉子,放于实验水槽;以陶粒为基质物,与种子均匀混合后,放于实验水槽;以海沙为基质物,与种子均匀混合后,放于实验水槽;以黄泥为基质物,与种子均匀混合后,放于实验水槽。
  每个处理均选用500粒成熟种子,为防止种子与基质物换水时堆积和流散,将其放入用可降解的天然材料黄麻网布做成的网袋中进行实验。培养期间,每天观察幼苗的存活和生长情况,每天换水 1 次,培养实验共70 d。培养结束后,计算种子成活率。
  2 数据处理及分析
  (1)萌发率(%)= 萌发的种子数/种子总数×100%;
  (2)成苗率(%)=初始幼苗数/种子总数×100%;
  (3)成活率(%)=存活的幼苗数/种子总数×100%;
  (4)发芽指数(GI)=∑GtDt,其中,Dt 代表发芽日数;Gt 代表与 Dt 对应天数的萌发粒数。
  采用Excel2007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图。对数据进行 ANOVA 分析,以百分数表示的数据先作平方根反正弦转换,然后再应用方差分析,以 P<0.05作为差异显著水平,P<0.01为差异极显著。
  3 实验结果
  3.1 盐度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表1、图2所示。经10 d快速萌发,对照组(CKD28)种子的萌发率为9%,发芽指数为1.84。
  其它低盐处理组均对大叶藻种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处理盐度降低,种子萌发率和发芽指数逐渐增高。其中淡水处理组(D0)种子萌发率是CK的7.4倍,发芽指数是 CK 的9.31倍;卤水处理组(D40)种子萌发率是CK的0.22倍,发芽指数是CK的0.31倍。
  3.2 温度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自然水温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最高为74%,80 d时整个萌发过程基本结束;恒温25 ℃条件下萌发率为56%,100 d时整个萌发过程基本结束;恒温6 ℃条件下到100 d时萌发率为45%,萌发过程还未结束(见表2)。
  3.3 幼苗培育基质
  由于本实验为防止种子与基质物换水时堆积和流散,将其放入用可降解的天然材料黄麻网布做成的网袋中进行,所见苗种一定是顶破网布而出的健康苗种。
  实验结果显示以陶粒为基质物的处理方法大叶藻种子成活率最高,为36.6%,黄泥不适合大叶藻种子生长(见表3)。
  4 讨论
  4.1 大叶藻种子的休眠与破除方法
  现在的研究普遍认为大叶藻种子存在三种休眠类型,即生理休眠、形态休眠和环境休眠(物理休眠)[2]。生理休眠的种子具有发育完全的胚体,即使外界条件适宜但由于种皮障碍等原因也不能萌发,一般用低温层积处理来破除生理休眠;形态休眠指种子体胚的发育还不完全,种子中还存在萌发抑制物质,其胚体需要生长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萌发,这类种子应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使胚体继续发育完全,抑制物质分解后才能萌发;环境休眠种子的萌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用通过刺破种皮或者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方法来打破休眠。   目前破除海草种子休眠的方法有低盐处理、低温层积、划破种皮、变温处理、光处理、厌氧处理、激素处理、无机化学药剂处理、有机化学药物处理等多种方法。
  4.2 大叶藻种子快速萌发方法的探讨
  笔者认为“适宜的环境条件”即为在野外环境下种子萌发时的实际环境条件。本研究旨在探寻切实可行的大规模海草苗种培育方式和栽培方法,本着遵循其自然生理规律,尽量模拟自然海域萌发时的环境条件。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唐山海域大叶藻草场离岸很近,受河水影响大,种子在自然环境下一般是在6月中旬开始成熟脱落,休眠70 d左右,于8月中下旬开始萌发。此时野外环境应该是水温开始下降、雨水较多、变温变光条件。大叶藻种子的发育很不同步,即使同一生殖枝的不同分枝上的种子的成熟度也差别很大。
  4.2.1 低温层积 大叶藻种子休眠期短,应该是为了躲过夏季高温,而现有的低温层积时间较长(>90 d)无实际意义,可考虑短期的高温层积、高温处理。
  4.2.2 药物处理 我们研究发现大叶藻种子同时存在形态休眠和生理休眠,二者同时进行,只有当胚体发育到一定程度且生理休眠解除后才能萌发,而且在种子休眠期间,外表有坚硬的种皮包裹保护,透水性极差,所以药物处理只能在休眠后期进行才能有效果,对种子的快速萌发效果影响不明显。
  4.2.3 划破种皮 我们也做了划破种皮的实验,其结果显示划破种皮确实能使种子快速萌发,但幼苗成活率很低。划破种皮的方法操作复杂,且有可能划伤胚体,不适合大规模苗种培育。
  4.2.4 水温、光照 我们试验2的结果显示在自然环境变温、变光的条件下大叶藻种子的萌发时间最短,且萌发率最高。
  4.2.5 盐度 大叶藻种子在经过形态和生理休眠后,种皮也逐渐薄,透水性大大加强,此时对外界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当外界盐度下降时,由于渗透压的作用,种子加速吸水过程,可提高萌发速度。实验1结果显示在盐度为0的纯淡水环境下,大叶藻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但在以后的培养中幼苗陆续死亡。低盐处理确实能使种子快速萌发,但其成活率也随之降低。
  综上所述,如果进行大规模大叶藻种子快速萌发工作,首先种子在采集后先在育苗车间进行暂养(自然水温、盐度),使其完成形态休眠和生理休眠。暂养约一个月后,挑选镜检已可透过种壳见到胚芽的种子准备低盐处理来打破环境休眠使种子萌发。低盐处理选择盐度15‰左右,处理前种子用 75%的酒精溶液浸泡 30 s,无菌海水冲洗。在其萌发以后,逐步过渡至自然海水盐度,整个期间可不专门设置温度、光照条件。
  4.3 大叶藻苗种培育、种植方法的探讨
  在自然环境下,大叶藻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种子的萌发率很低,不高于10%。利用自然海区采集的种子人工进行修复的方法,有操作成本低、不破坏原有海草场、保持遗传多样性、局部快速形成海草床,成为海草床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大叶藻种子萌发以后,其苗种的生长与底质环境和水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海域的大叶藻场底质为泥沙性质。
  实验3结果显示,模仿淡水观赏水草种植以陶粒为基质的大叶藻苗种成活率最高。这是由于陶粒间隙比较大,具备有良好的透水性及通气性,适于水草种子芽枝的抽出和伸展。反之,以黄泥为基质的效果却不好,不利于苗种培育。
  如果在培育基质中添加基肥,或苗种培育期间加入适当液肥,效果应该会更好,这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实验。
  虽然以陶粒为基质有利于大叶藻苗种生长,但由于比较松散,不利于大叶藻根系生长盘结成片,在自然海域潮汐和风浪作用下很容易堆积或冲散。为解决这个难题,可以将种子及基质均匀混合后放入用可降解的天然材料特制成的底铺层中,再进行培育或直接投放在自然海域。此方法在自然海域测试的效果很好,无需水下作业,又可卷起打包方便运输,节省人力物力消耗,简便易行适于大规模操作。
  参考文献:
  [1]范航清,石雅军,邱广龙.中国海草植物[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 Harrison PG. Mechanisms of seed dormancy in an annual population of Zostera marina (eelgrass) from the Netherlands.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1991, 69(9): 1972-1976
  (收稿日期:2015-01-29;修回日期:2015-02-02)
其他文献
摘要:采用柱前衍生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海马中氨基酸组成的分析方法。实验中采用中性蛋白酶对海马粉进行酶解,获得的雌海马酶解液中总氨基酸的含量为52.47mg/g,雄海马酶解液中总氨基酸含量为55.93mg/g。在两种酶解液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雌、雄海马酶解液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的63.3%、63.9%。  关键词:柱前衍生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海马;氨基酸 
期刊
在我国,鱼类的杂交育种技术作为培育鱼类新品种的基本方法之一在20世纪中叶就开始应用。几十年来获得了许多具有养殖意义的新品种,以鲤鱼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最为突出,如丰鲤、荷元鲤,三杂交鲤等,杂交优势明显,育成的建鲤和松浦鲤等新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七彩鲑、虹鳟同属鲑科(Salmonidae),分别为红点鲑属、鲑属,两者之间的杂交在文献中偶有报道,但对杂交苗的形态学以及生长性能、抗病力没有
期刊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嘎鱼、嘎牙子,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和人工繁育技术的进步,全雄黄颡鱼因其生长快、饵料系数低等多方面的优良性状,已经成为重要的养殖对象。衡水市的养殖池塘,多是几十亩到一百多亩的大水面池塘,主养的鲤鱼、草鱼、鲢、鳙效益不高。在这些大水面池
期刊
摘要:利用Biolog生态板方法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了菌碳调控对虾、蟹混养系统水体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了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不同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实验通过添加益生菌制剂和糖蜜调节养殖水体中菌群结构,共设6个处理,分别是为短小芽孢杆菌(C2)、蜡样芽孢杆菌(C3)、硝化细菌制剂(C4)、EM制剂(C5),以未添加菌制剂的处理为对照组(C1),另外以未添加碳源和菌制剂的处理为对
期刊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推进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积极培育和创建基层示范站,在2013年创建并挂牌3个基层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的基础上,2014年又培育建设2个。至此,河北省已创建黄骅、丰南、安新、冀州、迁西5个基层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  示范站建设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央一号文件“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的主要抓手,是提升基层水产技
期刊
2015年3月12日,保定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召开会议,部署2015年产业体系、技术推广项目、疫病防治等主要工作。阜平、安新、涞源、易县、唐县、定兴等涉及到的县局、县站及市站、河北大学的体系成员、课题组成员、病害测报员等20余人参会。  保定畜牧水产局副局长刘学军首先对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2年来保定中华鳖和冷水鱼综合试验推广站创造的辉煌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广开思路,将团
期刊
2015年3月3日,河北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组织对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1个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进行了年度考评。以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曹杰英为首席专家的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进入前四名,获得75万元经费奖励。  淡水养殖创新团队2014年研发集成了新技术10项,引进新品种11个,示范面积2 000多亩,增效20%以上。推广集成新技术12项,落实示范点27个,示范面积6 445亩,辐射带动12.8
期刊
摘 要:选择鲟鱼鱼糜加工过程中废弃的鱼骨为原料,采用稀碱提取-酶解-醇沉工艺,获得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硫酸软骨素,并进行年产2 t硫酸软骨素车间设计。按年产2 t硫酸软骨素车间进行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物料衡算、关键点控制等方面进行设计,并绘制工艺流程图和车间平面图。设计为硫酸软骨素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鲟鱼;硫酸软骨素;生产工艺;工厂设计  鲟鱼(Sturgeon),又名淫鱼,是世界上现有
期刊
摘 要:根据2012-2014年5月、10月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五垒岛湾海水中无机氮、无机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和N/P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平均含量分别为0.202 mg/L和0.011 mg/L,达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均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近岸水域含量大于远岸的变化趋势,原因可能是受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所致;除少数站位外,该海域N/P比值接近16∶1,并表现出逐
期刊
摘 要:比较研究了单养大宗淡水鱼、单养丝尾鳠及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类(鲫、草鱼、鳙、鲢)、主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套养丝尾鳠四种高产无公害网箱养殖模式下所取得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在规格相同的4个网箱(5 m×4 m×2.5 m)中分别投放相同重量的115 kg鱼种,经过6个月养殖,产量上主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套养丝尾鳠模式最高,为1 683.9 kg,其次是单养大宗淡水鱼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