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之理想与现实出发,针对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外学习缺乏指导、教学测评方式单一、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评估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以促进高职院校英语听力课程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英语听力 信息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157-03
英语听力学习和听力技能掌握对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发挥奠基性作用,而实际英语听力教学收效甚微,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高校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评估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期对高职院校英语听力课程信息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之理想与现实
桂林旅游学院自2015年升格为本科高校后,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办学目标。学校英语本科专业紧扣文旅融合、国家旅游外交战略、广西打造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需要,培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口笔译能力、创新与协作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语言学习中,听力技能是其他语言技能发展的基础。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习者而言,英语听力技能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而在实际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由于英语听力教学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加上学生主要来自广西,入学前普遍未接受过英语听力训练,听力技能的掌握对学习者而言可望而不可即,学生在英语交流过程中就常因听不懂而造成英语交际失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
二、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英语听力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课堂形式单一、课时少等问题困扰着学生;教师容易忽视学生主体,学生自身也缺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除上述共性问题,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还存在自身的个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听力学习由于其认知特性而具备个性化特征。由于扩招,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班级与学生人数都成倍增长,而实际承担听力教学任务的教师人数维持在原水平,甚至一名教师需要教授近两百名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因此,当教师希望在课堂上为学生个性化的听力学习提供具体帮助时,由于时间有限、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不能做到精准指导,对课后作业进行辅导答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基本的听力教学内容尚且无法充分展开,更何况开展多维度的立体教学。换言之,现有教学模式和条件下,授课教师虽认真尽责,但对保证教学效果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课外学习缺乏指导,自主学习难以为继
听力技能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付出和练习来打磨。在课堂学习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更应课后多自行努力。而事实上,由于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大多语言技能基础相对薄弱,课外学习动机不足,缺少自觉持续性练习,或是虽然具备一定自主性,但选择听力学习素材时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仅以个人喜好为导向而忽视素材难度、深度和广度而盲目选择,加上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导致事倍功半,这便进一步挫伤其听力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测评方式单一,机械重复工作烦琐
目前,不论日常教学过程还是期末考试,听力测评仍通过传统的听音频对客观题作答或者通过完成听写实现,测评模式不仅单一,而且不能全面评估学生实际听力水平。此外,听力测试中主观题部分相对而言比例较小,绝大多数考题的批阅其实属于重复性劳动。
(四)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低,效果不尽如人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虽然目前部分听力教学中采用了慕课、微信雨课堂等信息化手段,但是,对于多数基础薄弱、自觉性不够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面授课里被动接受知识和训练仍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支持听力课程教学、督促学生进行听力学习依旧是需要摸索解决的难题。
三、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互联网+教育”势不可当,课堂革命时不我待。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听力课也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殊形势下展开信息化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看似瞬间完成的“听”其实已经涉及若干几乎同时发生的活动,例如语音分辨、信息识别、意义构建等。这一系列认知过程,会因听者个体差异而存在无数可能;对英语学习者而言,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遇到其个性化的问题而需要得到定制化指导。也就是说,每一个听力学习者都应得到关注,因为其听力学习体验具备个性化的特征。
建構主义教学理论主张,教学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而截至2017年,美国新媒体联盟连续五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表明,混合式学习设计的灵活性、便利性以及先进多媒体和技术的融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研究能力以及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学习体验的能力培养有所帮助。
因此,本课程在进行教改设计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以成果为导向,力求实现有效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目前桎梏听力教学的种种问题,课程在学校办学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评估方式四个方面探索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
为满足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需求以及解决部分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课程以外语教学與研究出版社《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听力》系列教材及其U校园配套数字教程为基础,选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南京大学王艳主讲的《大学思辨英语听力》作为SPOC,将U校园内的考级听力强化课程作为补充资源,并立足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适合本校学情的原创资源,从语言知识、听力技能、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四个维度设计教学内容,针对语言知识、听力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五个目标对语篇精练、考级强化、课程思政、思辨听力四个模块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同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态度,夯实语言基础,增强文化底蕴,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模式
为解决教学模式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问题,课程将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基于小组协作进行教学。课前,学生线上自学数字教程、SPOC等资源,在线完成练习或测试,发现问题、自我诊断,独立或协作收集资料,组内与组间进行讨论、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课中,学生汇报、展示成果、互相评价、集体讨论、参与活动,教师进行点评、补充修正,学生反思总结、吸收内化;课后,学生协作完成作业、巩固提高,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答疑。
实际授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数据与各环节任务完成情况,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构建教学目标,在课前、课中与课后设计不同难度、形式丰富的教学任务与活动,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与个性化辅导,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协作。
3.教学环境
为解决课堂学时有限、教师因现实条件所限而难以开展听力教学的问题,课程在原有线下教学环境基础上,利用中国大学MOOC、U校园、云班课等平台与工具创设在线教学环境,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在PC端或手机端对听力课程内容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可随时开启定制化学习,学习环境可以是任何场所—— 这便有助于调动学生持续参与听力学习,并实现与线下教学有机衔接。
线上教学环境的补充让听力教学突破时空局限,从小班课堂延伸至整个虚拟空间,这样,学生不仅能向本校任课教师寻求指导与帮助,还能通过独立学习线上资源、与虚拟空间的教师和同学互动等多渠道解决学习疑难,学生因此得到更多学习机会,协作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而线上教学环境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定制化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利于教师有效实施对学生课后学习的监控与指导。
4.评估方式
为解决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各教学模块与期末考试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进行设置,而各教学模块实际得分则由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个人自评(包括教学平台学习得分)、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共同构成。各在线教学平台与工具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点滴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提供统计数据报告,为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后进行针对性备课提供了可靠依据,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多元评价也能帮助学生全方位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针对性制订学习计划,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必要条件。期末,课程使用iTest系统组织学生进行无纸化考试,系统阅卷更加准确、高效,阅卷数据分析报告能为教师开展研究、反思和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课前需要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课中需要积极参与、协作探究,课后还需完成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过程性评估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再只关注做题与完成听写等作业的准确率。课程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成效与展望
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团队严谨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学情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经过建设,英语听力智慧教育体系已初具雏形。学生访谈表示,课程教学方式新颖,学习投入大,互动性强,满意度高;本校同行与督导专家也对课程给予了肯定。与此同时,未来努力方向也在探索实践中逐渐明晰。例如,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依然需要跟进具备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对接;各教学模块如何占比最为科学合理也仍需实验和不断调整;在教学环境上,还需进一步统筹各信息化教学平台与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搭建智慧教学平台;评估方式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听力学习分级资源和题库建设,以便对学生听力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及提供定制化教学。而上述改革目标的实现既有赖于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也需要院校在制度、经费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葛玲霞.反思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切性[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2]金慧,胡盈滢,宋蕾.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17(2).
[3]刘晓兰.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听力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海外英语,2018(1).
[4]王艳.英语听力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5]许卓.基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效性之研究[J]. 现代交际,2018(1).
注:桂林旅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化背景下面向本科英语专业的定制化听力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2018XJJGB015);桂林旅游学院2020年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2020xjkc003)
【作者简介】刘映希(1984— ),硕士研究生,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英语听力 信息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157-03
英语听力学习和听力技能掌握对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发挥奠基性作用,而实际英语听力教学收效甚微,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高校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评估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期对高职院校英语听力课程信息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之理想与现实
桂林旅游学院自2015年升格为本科高校后,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办学目标。学校英语本科专业紧扣文旅融合、国家旅游外交战略、广西打造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需要,培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口笔译能力、创新与协作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语言学习中,听力技能是其他语言技能发展的基础。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习者而言,英语听力技能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而在实际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由于英语听力教学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加上学生主要来自广西,入学前普遍未接受过英语听力训练,听力技能的掌握对学习者而言可望而不可即,学生在英语交流过程中就常因听不懂而造成英语交际失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
二、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英语听力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课堂形式单一、课时少等问题困扰着学生;教师容易忽视学生主体,学生自身也缺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除上述共性问题,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还存在自身的个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听力学习由于其认知特性而具备个性化特征。由于扩招,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班级与学生人数都成倍增长,而实际承担听力教学任务的教师人数维持在原水平,甚至一名教师需要教授近两百名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因此,当教师希望在课堂上为学生个性化的听力学习提供具体帮助时,由于时间有限、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不能做到精准指导,对课后作业进行辅导答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基本的听力教学内容尚且无法充分展开,更何况开展多维度的立体教学。换言之,现有教学模式和条件下,授课教师虽认真尽责,但对保证教学效果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课外学习缺乏指导,自主学习难以为继
听力技能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付出和练习来打磨。在课堂学习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更应课后多自行努力。而事实上,由于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大多语言技能基础相对薄弱,课外学习动机不足,缺少自觉持续性练习,或是虽然具备一定自主性,但选择听力学习素材时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仅以个人喜好为导向而忽视素材难度、深度和广度而盲目选择,加上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导致事倍功半,这便进一步挫伤其听力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测评方式单一,机械重复工作烦琐
目前,不论日常教学过程还是期末考试,听力测评仍通过传统的听音频对客观题作答或者通过完成听写实现,测评模式不仅单一,而且不能全面评估学生实际听力水平。此外,听力测试中主观题部分相对而言比例较小,绝大多数考题的批阅其实属于重复性劳动。
(四)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低,效果不尽如人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虽然目前部分听力教学中采用了慕课、微信雨课堂等信息化手段,但是,对于多数基础薄弱、自觉性不够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面授课里被动接受知识和训练仍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支持听力课程教学、督促学生进行听力学习依旧是需要摸索解决的难题。
三、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互联网+教育”势不可当,课堂革命时不我待。桂林旅游学院英语专业听力课也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殊形势下展开信息化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看似瞬间完成的“听”其实已经涉及若干几乎同时发生的活动,例如语音分辨、信息识别、意义构建等。这一系列认知过程,会因听者个体差异而存在无数可能;对英语学习者而言,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遇到其个性化的问题而需要得到定制化指导。也就是说,每一个听力学习者都应得到关注,因为其听力学习体验具备个性化的特征。
建構主义教学理论主张,教学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而截至2017年,美国新媒体联盟连续五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表明,混合式学习设计的灵活性、便利性以及先进多媒体和技术的融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研究能力以及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学习体验的能力培养有所帮助。
因此,本课程在进行教改设计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以成果为导向,力求实现有效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目前桎梏听力教学的种种问题,课程在学校办学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评估方式四个方面探索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
为满足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需求以及解决部分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课程以外语教学與研究出版社《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听力》系列教材及其U校园配套数字教程为基础,选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南京大学王艳主讲的《大学思辨英语听力》作为SPOC,将U校园内的考级听力强化课程作为补充资源,并立足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适合本校学情的原创资源,从语言知识、听力技能、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四个维度设计教学内容,针对语言知识、听力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五个目标对语篇精练、考级强化、课程思政、思辨听力四个模块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同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态度,夯实语言基础,增强文化底蕴,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模式
为解决教学模式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问题,课程将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基于小组协作进行教学。课前,学生线上自学数字教程、SPOC等资源,在线完成练习或测试,发现问题、自我诊断,独立或协作收集资料,组内与组间进行讨论、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课中,学生汇报、展示成果、互相评价、集体讨论、参与活动,教师进行点评、补充修正,学生反思总结、吸收内化;课后,学生协作完成作业、巩固提高,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答疑。
实际授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数据与各环节任务完成情况,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构建教学目标,在课前、课中与课后设计不同难度、形式丰富的教学任务与活动,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与个性化辅导,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协作。
3.教学环境
为解决课堂学时有限、教师因现实条件所限而难以开展听力教学的问题,课程在原有线下教学环境基础上,利用中国大学MOOC、U校园、云班课等平台与工具创设在线教学环境,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在PC端或手机端对听力课程内容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可随时开启定制化学习,学习环境可以是任何场所—— 这便有助于调动学生持续参与听力学习,并实现与线下教学有机衔接。
线上教学环境的补充让听力教学突破时空局限,从小班课堂延伸至整个虚拟空间,这样,学生不仅能向本校任课教师寻求指导与帮助,还能通过独立学习线上资源、与虚拟空间的教师和同学互动等多渠道解决学习疑难,学生因此得到更多学习机会,协作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而线上教学环境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定制化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利于教师有效实施对学生课后学习的监控与指导。
4.评估方式
为解决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各教学模块与期末考试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进行设置,而各教学模块实际得分则由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个人自评(包括教学平台学习得分)、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共同构成。各在线教学平台与工具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点滴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提供统计数据报告,为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后进行针对性备课提供了可靠依据,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多元评价也能帮助学生全方位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针对性制订学习计划,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必要条件。期末,课程使用iTest系统组织学生进行无纸化考试,系统阅卷更加准确、高效,阅卷数据分析报告能为教师开展研究、反思和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课前需要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课中需要积极参与、协作探究,课后还需完成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过程性评估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再只关注做题与完成听写等作业的准确率。课程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成效与展望
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团队严谨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学情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经过建设,英语听力智慧教育体系已初具雏形。学生访谈表示,课程教学方式新颖,学习投入大,互动性强,满意度高;本校同行与督导专家也对课程给予了肯定。与此同时,未来努力方向也在探索实践中逐渐明晰。例如,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依然需要跟进具备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对接;各教学模块如何占比最为科学合理也仍需实验和不断调整;在教学环境上,还需进一步统筹各信息化教学平台与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搭建智慧教学平台;评估方式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听力学习分级资源和题库建设,以便对学生听力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及提供定制化教学。而上述改革目标的实现既有赖于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也需要院校在制度、经费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葛玲霞.反思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切性[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2]金慧,胡盈滢,宋蕾.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17(2).
[3]刘晓兰.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听力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海外英语,2018(1).
[4]王艳.英语听力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5]许卓.基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效性之研究[J]. 现代交际,2018(1).
注:桂林旅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化背景下面向本科英语专业的定制化听力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2018XJJGB015);桂林旅游学院2020年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2020xjkc003)
【作者简介】刘映希(1984— ),硕士研究生,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