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 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生产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生活 能力 效果
数学教学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实施“生活数学”教育,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最终达到数学学习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一线教师,又是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中贯穿和渗透生活教育呢?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伸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教师的要求,按要求作。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刚和小利,请伸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刚和小利,请伸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1个弯着的手指,教师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迫切的要求。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训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后还要加上3难以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设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鞋店买了一双97元钱的皮鞋,她付给营业员百元钞票(结合上面的计算题,妈妈应把165元钱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剩余的钱再加上这3元)。所以结合原题,多减去的3元应该加上。这样的教学让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是具有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把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激情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四)课堂提问生活化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和束缚,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有发问的“安全感”,从而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稀奇古怪,都不能批评、讽刺、指责,而应加以引导、鼓励;对于有创见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支持。只有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敢于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年、月、日”时,同学们正在讨论记忆一年内每月的天数。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我:“为什么不把一年365天平均分摊到12个月份里去?如果分布不均匀,可以把多的或少的尾数放在1月份或12月份中。因此,能不能考虑修改一下历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教室里立即变得鸦雀无声,课也没法往下进行。我因势利导,引导同学们探讨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我把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兴趣小组,并让这个提出问题的同学任组长,课下继续研究。这次活动开展得非学好,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请教专家,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以上事例说明,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被激活,才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树立敢问的信心。
(五)师生互动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知识发生强烈冲突,从而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先让学生做“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有的就轻轻拍了一下。这时我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是: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课堂启发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科学发现和创新,往往是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开始的。教学时我就经常用名人成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教育。如同学们都十分了解并非常敬佩的科学家爱迪生,他小时候数学学得很不好,考试的时候甚至不及格。但后来他之所以发现问题,能想他人所不能想,问他人所不能问,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之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质疑,才能创新。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把数学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恰当地引入和结合进来。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生活数学课堂设计工作量大,经常坚持不易;二是教材及学校硬件设施不很配套,实施生活数学有难度,亟待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湖北科学出版社
[2]《鲁迅全集》中国文艺出版社
【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生活 能力 效果
数学教学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实施“生活数学”教育,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最终达到数学学习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一线教师,又是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中贯穿和渗透生活教育呢?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伸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教师的要求,按要求作。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刚和小利,请伸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刚和小利,请伸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1个弯着的手指,教师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迫切的要求。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训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后还要加上3难以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设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鞋店买了一双97元钱的皮鞋,她付给营业员百元钞票(结合上面的计算题,妈妈应把165元钱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剩余的钱再加上这3元)。所以结合原题,多减去的3元应该加上。这样的教学让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是具有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把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激情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四)课堂提问生活化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和束缚,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有发问的“安全感”,从而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稀奇古怪,都不能批评、讽刺、指责,而应加以引导、鼓励;对于有创见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支持。只有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敢于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年、月、日”时,同学们正在讨论记忆一年内每月的天数。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我:“为什么不把一年365天平均分摊到12个月份里去?如果分布不均匀,可以把多的或少的尾数放在1月份或12月份中。因此,能不能考虑修改一下历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教室里立即变得鸦雀无声,课也没法往下进行。我因势利导,引导同学们探讨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我把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兴趣小组,并让这个提出问题的同学任组长,课下继续研究。这次活动开展得非学好,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请教专家,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以上事例说明,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被激活,才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树立敢问的信心。
(五)师生互动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知识发生强烈冲突,从而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先让学生做“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有的就轻轻拍了一下。这时我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是: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课堂启发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科学发现和创新,往往是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开始的。教学时我就经常用名人成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教育。如同学们都十分了解并非常敬佩的科学家爱迪生,他小时候数学学得很不好,考试的时候甚至不及格。但后来他之所以发现问题,能想他人所不能想,问他人所不能问,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之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质疑,才能创新。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把数学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恰当地引入和结合进来。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生活数学课堂设计工作量大,经常坚持不易;二是教材及学校硬件设施不很配套,实施生活数学有难度,亟待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湖北科学出版社
[2]《鲁迅全集》中国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