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生土长在加拿大的我一直对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满怀好奇之心。尤其是历经千百年的世事沉浮之后,依然保持着独有传统的民族,更是强烈地吸引着我的脚步,让我欲罢不能。台湾,深山秘境,执守着传统的民族令我神往很久。前后三年的台湾生活,让我得以近距离地与当地少数民族接触,去感知他们的生活与传统。这些民族甚至没有成文的历史,一切都是通过口耳相授流传下来的。而很多的民族故事正像那些民族本身的文化一样,正在逐渐被遗忘。能够在相对原始的环境中执守着古老文化与传统的民族已为现代神话,哪怕不能亲近,可以感知,也是一种缘分。
布农族的狩猎庆典
台湾原住民的庆典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常有两种:狩猎狂欢和庆祝丰收。在庆典上人们载歌载舞,男女老少都乐在其中。他们的“乐器”就是声音和声调,通常为一种低沉的、有节奏的低音。每当他们的民族圣歌响起时,我总会有些恍惚之感。
到达台湾几个月后,我参加了一个布农族的狩猎庆典,他们叫它“玛布苏”。这次庆典仪式在台湾岛南部的台东县的一个部落里举行。过去,这个部落以狩猎人和勇猛的战士闻名,他们可能是最具有游牧特性的部落了,经常在高山中云雾覆盖之处定居,以捕猎珍贵的“巴布”(布农语,意为野猪)为生。
在狩猎庆典上,人们衣着鲜艳,族中老人组成一个“长老会”,他们和酋长一起坐成一圈,而我在庆典上四处游荡。突然间,所有人的动作都停了下来,大家的视线全部转向一群站成圈的成年男子,他们手挽着手,轻轻地摇摆。渐渐地,他们原来低沉的“嗡嗡声”逐渐提高,声潮一浪接一浪,最后高亢到顶点。这类声音我从来没听到过,我感觉不像是在地球上发出的声音。一个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在“祈祷黍类丰收”,用布农话说,这个仪式叫“帕斯布特布特”,而这个八人合唱团是仪式最重要的一环。他们的声音“神出鬼没”,一会儿高亢入云,一会儿又轻吟浅唱。而布农族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在这样一座岛屿内,对自我身份加以确认。
从传统意义上说,所有的原住民都崇拜原始和自然。如果布农族人的亲人去世,他们会用薄纱将死者包裹起来,葬在自己的床下。而像战士一样勇敢的射手们,会将对死者的祷告封存在自己的弓箭头上,他们把这些箭射向猎物,希望藉此让死去的亲人和祖先感知。
我在南部山区腹地旅行时,听到很多关于一位布农族勇士的动人故事。他在日本入侵时和民众一起英勇抗敌,敌人扬言一旦抓获他就杀头,他们派出成百上千的士兵四面追捕他,却一无所获。勇士在山林中以树叶等作为掩护,游击作战,敌人叫他“拉玛大先生”,意思是“终极杀手”。最后,这位英雄还是被敌人抓获并英勇就义,而他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其崇高的战斗精神被族人永远怀念。
然而,并非所有的民族都以骁勇善战为人所知,有些民族就是以其彻底的与世隔绝闻名。兰屿,也被当地人称为“澎叟罗岛”,位于台湾东南沿岸以外,这里是雅美族人的家园。雅美族人的血缘和菲律宾北部的艾瓦丹人有着紧密联系,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直到1930年,因为“非统辖范围”之争,人们才得以认识他们,日本的人类学家还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保护和研究。雅美人是台湾惟一不以狩猎为生的民族,这是因为他们居住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
鲁凯人的皇族划分
仲夏至深秋时,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台湾岛上最美的地方莫过于鲁凯人聚居的小镇“达露玛可”了。小镇位于台湾西南山区最深处,鲁凯人有自己的阶级划分,“皇家”是整个部落的最高领袖,和在这个地区聚居的排湾族人一样。鲁凯人还有“皇后、皇帝、公主”等尊衔,酋长和长老由这家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担任,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他们拥有土地权。
我发现,在鲁凯人聚居的村子里,到处都是蛇的图腾,黑的、白的,刺绣在衣服上的、雕刻在木头上的,无处不在。一名当地人向我解释说,鲁凯人和排湾人都尊崇这种“百步倒”,它是生长于此地高山之中的毒蛇,其得名是因为它的强烈毒性——谁被咬上一口,不到百步就会暴毙。
泰雅族酋长,纹面的脸
在和当地接待我的人会面前,我的脑子里活跃着无数与台湾相关的信息,我只知道即将会面的那个人叫狄安,他是泰雅族的一名教师,他生活的全部重心是致力于原住民文化与语言的保护和发展。他的研究基地位于东海岸偏东的地区,他正在那里等着我。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十分具有纪念意义,自那之后,我开始对发掘台湾原住民文化有了兴趣。狄安35岁,毫不夸张地形容,他像个哲人。他领我去拜见了当地德高望重的泰雅族酋长—一位107岁高寿的老奶奶,她的一生经历了日本入侵、连连战火以及泰雅人的狩猎时代。
我们来到一间槟榔树环绕的小屋子内,有三代妇女同时向我们问好。我们面前这三代人只是泰雅部落六世同堂的代表。这些妇女大多颧骨突出,眼睛里有些金褐色的斑点。
酋长的一个孙女—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领我们进了一间黑屋子,一线微弱的光从窗外透进来,里面坐着的老奶奶面目模糊不清,我只能通过隐约的光线知道她头上裹着白毛巾。“老孙女”用泰雅话通报有客人时,她挤出些零星的话。灯开了,终于看得清她,周围的陈设很简单,家什摆放得一丝不苟。作为酋长,她的生活并不奢华,而她对生活惟一的期望,就是可以和家人一起度过自己最后的人生岁月。
她的皮肤像羊皮纸一样粗糙,文面,据说她的文面已经有九十多年了。泰雅妇女的传统就是成年时在脸上文上花纹。不过,这种传统在日本侵略时代被强制破除了。
母系的阿美族
我对阿美族人的拜访获益匪浅,他们还保持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分工,一切由女酋长做主。她拥有对部落绝对的权威,并指挥着日常的部落活动,无论什么事,从钱财的管理到食物的分发,都是女人说了算。
我应邀参加了一次阿美族人的集会,这次集会由青年男子发起,借此机会,我有幸一睹历史重现的风采。这种集会通常为男子成年举行,他们会借此机会选出部落首领,三天三夜,大家彻底狂欢,直到筋疲力尽,他们毫无顾忌,所有的人都汗流浃背。
庆典的一个环节是所有的男人同时唱着圣歌,一边齐举他们的双臂,这是一种部落团结的象征。这种仪式进行时,他们周围的亚热带空气似乎凝滞了,在这片沉默的庄严中,你不由得有些感动。
黄昏临近时,角逐大力士的仪式开始了,所有的人,无论年长年轻,都向那位预先选出来的大力士青年挑战。他们试图通过角斗让那位年轻人屈服,也以此测试他的力气是否名副其实。这种场面进行时我一直目瞪口呆,那位年轻人简直像头精力饱满的公牛,他的决斗不见得是最激烈的,也不见得会伤害到谁,但这种力量的角逐非常健美,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知道他的力气到底有多大。这种原始的场面对人有种血腥的刺激,却也使人不能自已。
对传统的最后执守
卑南族人生活在台湾东南部,共有8000人,部落传统十分重视军事训练,他们曾是岛上最强大的民族。年轻人必须去“军营”服役,他们在那里学习作战,成为真正的战士。只是,和其他民族的传统衰落一样,卑南民族的传统也日渐式微。也许,我在台湾岛上所参加的庆典中最动人的一次就是在卑南族人的村里。蓝天下,面朝钴蓝的太平洋,岸边布满鹅卵石,几个卑南长者围着两位“萨满”(巫师),听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祷告,祷告的内容是感谢大海,感谢她将卑南族人带到这个美丽的家园。女人是不允许参加这个特殊仪式的,而且这个仪式必须在烈日下举行。最后,男人胳膊挽着胳膊,迎着风,虔诚地鞠躬。这种仪式对我而言是一次全新的、神圣的体验,这种古老的感恩充满了重于仪式本身的神秘力量。
无论是太鲁族还是邵族都保持着对祖先的崇高敬意,并且一直在部落活动中保持着这种传统。也许,精神的力量正是他们世世代代在艰苦的大自然面前坚强生存的动力。
原住民文化在代代相传时,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着很多外部世界的问题,和这些问题相比,传统似乎不会再被优先考虑。尽管如此,在台湾地震活动带—日月潭沿岸,生活着三百多位邵族人,在旅游业如此发达的地区,他们却一直固执地想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原住民文化总是在和主流文化进行着不停的斗争,文化、习俗甚至是基本的生活方式,无一不在受着主流文化的侵袭,又无一不在进行着自我的坚持。台湾的原住民部落逐渐地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改变,比如放弃他们传统的狩猎生活方式,并进行民族教育,以改进自身的现状。狄安将这些发生在传统小镇中的现状称为“文化破产”,而我则认为,也许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本身不再为他们保持这种美丽的传统提供机会,他们的民族传统大多被认为未开化。对我来说,亲历他们的文化生活,或成为他们文化中的一员,本身是件十分荣幸的事,它让我充分意识到有些人的生活还和大自然如此靠近。他们是仍然依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大自然的呼吸最近的人,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许是世界上最睿智,最接近生存本质的。他们对自然友善的态度和公平的竞争,也是他们可以在台湾这片绿色小岛上世代生存,并依然保持着几千年习俗的秘诀。
布农族的狩猎庆典
台湾原住民的庆典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常有两种:狩猎狂欢和庆祝丰收。在庆典上人们载歌载舞,男女老少都乐在其中。他们的“乐器”就是声音和声调,通常为一种低沉的、有节奏的低音。每当他们的民族圣歌响起时,我总会有些恍惚之感。
到达台湾几个月后,我参加了一个布农族的狩猎庆典,他们叫它“玛布苏”。这次庆典仪式在台湾岛南部的台东县的一个部落里举行。过去,这个部落以狩猎人和勇猛的战士闻名,他们可能是最具有游牧特性的部落了,经常在高山中云雾覆盖之处定居,以捕猎珍贵的“巴布”(布农语,意为野猪)为生。
在狩猎庆典上,人们衣着鲜艳,族中老人组成一个“长老会”,他们和酋长一起坐成一圈,而我在庆典上四处游荡。突然间,所有人的动作都停了下来,大家的视线全部转向一群站成圈的成年男子,他们手挽着手,轻轻地摇摆。渐渐地,他们原来低沉的“嗡嗡声”逐渐提高,声潮一浪接一浪,最后高亢到顶点。这类声音我从来没听到过,我感觉不像是在地球上发出的声音。一个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在“祈祷黍类丰收”,用布农话说,这个仪式叫“帕斯布特布特”,而这个八人合唱团是仪式最重要的一环。他们的声音“神出鬼没”,一会儿高亢入云,一会儿又轻吟浅唱。而布农族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在这样一座岛屿内,对自我身份加以确认。
从传统意义上说,所有的原住民都崇拜原始和自然。如果布农族人的亲人去世,他们会用薄纱将死者包裹起来,葬在自己的床下。而像战士一样勇敢的射手们,会将对死者的祷告封存在自己的弓箭头上,他们把这些箭射向猎物,希望藉此让死去的亲人和祖先感知。
我在南部山区腹地旅行时,听到很多关于一位布农族勇士的动人故事。他在日本入侵时和民众一起英勇抗敌,敌人扬言一旦抓获他就杀头,他们派出成百上千的士兵四面追捕他,却一无所获。勇士在山林中以树叶等作为掩护,游击作战,敌人叫他“拉玛大先生”,意思是“终极杀手”。最后,这位英雄还是被敌人抓获并英勇就义,而他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其崇高的战斗精神被族人永远怀念。
然而,并非所有的民族都以骁勇善战为人所知,有些民族就是以其彻底的与世隔绝闻名。兰屿,也被当地人称为“澎叟罗岛”,位于台湾东南沿岸以外,这里是雅美族人的家园。雅美族人的血缘和菲律宾北部的艾瓦丹人有着紧密联系,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直到1930年,因为“非统辖范围”之争,人们才得以认识他们,日本的人类学家还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保护和研究。雅美人是台湾惟一不以狩猎为生的民族,这是因为他们居住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
鲁凯人的皇族划分
仲夏至深秋时,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台湾岛上最美的地方莫过于鲁凯人聚居的小镇“达露玛可”了。小镇位于台湾西南山区最深处,鲁凯人有自己的阶级划分,“皇家”是整个部落的最高领袖,和在这个地区聚居的排湾族人一样。鲁凯人还有“皇后、皇帝、公主”等尊衔,酋长和长老由这家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担任,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他们拥有土地权。
我发现,在鲁凯人聚居的村子里,到处都是蛇的图腾,黑的、白的,刺绣在衣服上的、雕刻在木头上的,无处不在。一名当地人向我解释说,鲁凯人和排湾人都尊崇这种“百步倒”,它是生长于此地高山之中的毒蛇,其得名是因为它的强烈毒性——谁被咬上一口,不到百步就会暴毙。
泰雅族酋长,纹面的脸
在和当地接待我的人会面前,我的脑子里活跃着无数与台湾相关的信息,我只知道即将会面的那个人叫狄安,他是泰雅族的一名教师,他生活的全部重心是致力于原住民文化与语言的保护和发展。他的研究基地位于东海岸偏东的地区,他正在那里等着我。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十分具有纪念意义,自那之后,我开始对发掘台湾原住民文化有了兴趣。狄安35岁,毫不夸张地形容,他像个哲人。他领我去拜见了当地德高望重的泰雅族酋长—一位107岁高寿的老奶奶,她的一生经历了日本入侵、连连战火以及泰雅人的狩猎时代。
我们来到一间槟榔树环绕的小屋子内,有三代妇女同时向我们问好。我们面前这三代人只是泰雅部落六世同堂的代表。这些妇女大多颧骨突出,眼睛里有些金褐色的斑点。
酋长的一个孙女—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领我们进了一间黑屋子,一线微弱的光从窗外透进来,里面坐着的老奶奶面目模糊不清,我只能通过隐约的光线知道她头上裹着白毛巾。“老孙女”用泰雅话通报有客人时,她挤出些零星的话。灯开了,终于看得清她,周围的陈设很简单,家什摆放得一丝不苟。作为酋长,她的生活并不奢华,而她对生活惟一的期望,就是可以和家人一起度过自己最后的人生岁月。
她的皮肤像羊皮纸一样粗糙,文面,据说她的文面已经有九十多年了。泰雅妇女的传统就是成年时在脸上文上花纹。不过,这种传统在日本侵略时代被强制破除了。
母系的阿美族
我对阿美族人的拜访获益匪浅,他们还保持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分工,一切由女酋长做主。她拥有对部落绝对的权威,并指挥着日常的部落活动,无论什么事,从钱财的管理到食物的分发,都是女人说了算。
我应邀参加了一次阿美族人的集会,这次集会由青年男子发起,借此机会,我有幸一睹历史重现的风采。这种集会通常为男子成年举行,他们会借此机会选出部落首领,三天三夜,大家彻底狂欢,直到筋疲力尽,他们毫无顾忌,所有的人都汗流浃背。
庆典的一个环节是所有的男人同时唱着圣歌,一边齐举他们的双臂,这是一种部落团结的象征。这种仪式进行时,他们周围的亚热带空气似乎凝滞了,在这片沉默的庄严中,你不由得有些感动。
黄昏临近时,角逐大力士的仪式开始了,所有的人,无论年长年轻,都向那位预先选出来的大力士青年挑战。他们试图通过角斗让那位年轻人屈服,也以此测试他的力气是否名副其实。这种场面进行时我一直目瞪口呆,那位年轻人简直像头精力饱满的公牛,他的决斗不见得是最激烈的,也不见得会伤害到谁,但这种力量的角逐非常健美,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知道他的力气到底有多大。这种原始的场面对人有种血腥的刺激,却也使人不能自已。
对传统的最后执守
卑南族人生活在台湾东南部,共有8000人,部落传统十分重视军事训练,他们曾是岛上最强大的民族。年轻人必须去“军营”服役,他们在那里学习作战,成为真正的战士。只是,和其他民族的传统衰落一样,卑南民族的传统也日渐式微。也许,我在台湾岛上所参加的庆典中最动人的一次就是在卑南族人的村里。蓝天下,面朝钴蓝的太平洋,岸边布满鹅卵石,几个卑南长者围着两位“萨满”(巫师),听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祷告,祷告的内容是感谢大海,感谢她将卑南族人带到这个美丽的家园。女人是不允许参加这个特殊仪式的,而且这个仪式必须在烈日下举行。最后,男人胳膊挽着胳膊,迎着风,虔诚地鞠躬。这种仪式对我而言是一次全新的、神圣的体验,这种古老的感恩充满了重于仪式本身的神秘力量。
无论是太鲁族还是邵族都保持着对祖先的崇高敬意,并且一直在部落活动中保持着这种传统。也许,精神的力量正是他们世世代代在艰苦的大自然面前坚强生存的动力。
原住民文化在代代相传时,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着很多外部世界的问题,和这些问题相比,传统似乎不会再被优先考虑。尽管如此,在台湾地震活动带—日月潭沿岸,生活着三百多位邵族人,在旅游业如此发达的地区,他们却一直固执地想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原住民文化总是在和主流文化进行着不停的斗争,文化、习俗甚至是基本的生活方式,无一不在受着主流文化的侵袭,又无一不在进行着自我的坚持。台湾的原住民部落逐渐地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改变,比如放弃他们传统的狩猎生活方式,并进行民族教育,以改进自身的现状。狄安将这些发生在传统小镇中的现状称为“文化破产”,而我则认为,也许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本身不再为他们保持这种美丽的传统提供机会,他们的民族传统大多被认为未开化。对我来说,亲历他们的文化生活,或成为他们文化中的一员,本身是件十分荣幸的事,它让我充分意识到有些人的生活还和大自然如此靠近。他们是仍然依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大自然的呼吸最近的人,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许是世界上最睿智,最接近生存本质的。他们对自然友善的态度和公平的竞争,也是他们可以在台湾这片绿色小岛上世代生存,并依然保持着几千年习俗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