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一直是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纵观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面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往往“横眉冷对作文纸,低头干啃铅笔头”,最终还是“生活得来终觉浅,东挪西凑拚一篇”;而教师面对学生的作品往往感慨“主题不明内容空,欲加指导无处行”。归根结底,学生总感觉“没得写”,所以“不会写”。怎么才能让学生妙笔生花,笔下的生活精彩生动呢?习作来源于生活,只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赋予孩子灵感,才能做到“下笔有神。”
许多老师都注重积累,这很好,积累是砖瓦,是构建文章的基本材料。然而离开了生活,这些砖瓦只能杂乱无章地堆砌,不能言之有物。要让积累有效地为习作服务,就要巧妙地将积累与生活结合起来。
我所带的班级每周抽出一节课检测一次积累成果。低年级的识字卡片形式主要是出示卡片读一读,组个词语再读读,说上完整的一句话再读读。形式可以是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也可以一个同学站在前面说,其他同学补充,大家积累的卡片都多了,也可以卡片和卡片互相找朋友,组成词语说一句话;中年级的形式可以为猜词游戏,具体方式为一个人描述词语的内容,另一个人猜猜是哪个词语;比如,大家积累了“心情”的部分词语。“心急如焚”,小组内一个孩子站起来来回走着,小脸儿憋得通红,一个劲儿地擦汗,还不住地嘟囔着:“怎么办?这可完了!”另一个孩子则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看到的情形,但不能出现词语当中的任何一个字。其他同学来猜。这样,孩子们既积累了词语,也锻炼了表达和运用能力。别的孩子认真观察,也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习惯。高年级则可以用积累成果汇报的方式展示交流个人的积累心得。比如,上文说到“母爱”的相关积累之后,我们的积累成果汇报为“美文欣赏沙龙”,孩子们汇报的形式要求脱稿。这是诗朗诵《烛光里的妈妈》,讲故事《难忘的三巴掌》,散文《母亲》等。自然事后会有文笔的记录和表达。这样的检测形式能够巩固我们积累的成果,激发继续积累的兴趣。长期坚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强大的语言堡垒。
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字、词、句、段的积累,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呢?不是的,没有生活,写作就成了词语的堆砌,就失去了灵魂。所以,我们不但要帮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词语,还要帮他们练就观察的“火眼金睛”,不断的捕捉和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从来不缺乏写作的素材,缺少的知识观察生活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身边的素材作为观察的对象。我的做法比较简单,每节语文课抽出五分钟来进行口头交流,交流的内容是我早已布置好的观察任务。当然,观察任务的布置不是简简单单地说一句你去观察什么什么,而是蕴含在具体的活动中的。比如课间游戏,每天抽出一两个课间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集体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游戏过程中我会根据游戏过程设计观察任务。为了孩子们有一个愉快的课间,我很少在游戏中要求孩子们必须做这做那,而是随时用手机记录精彩的瞬间。这些精彩的瞬间记录往往成为我们课堂上交流的焦点。上课的时候,孩子们根据我提出的要求共同欣赏游戏中的画面,回忆游戏的过程,然后交流是交流观察成果和总结的时间。最后再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除了游戏,还有每天的值日、升旗仪式甚至窗外开出的第一朵花,秋风中飘落的黄叶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孩子们都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得到新发现。
除了日常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将观察积累和读书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给孩子创造生活的素材,提供观察的对象。我的做法就是每一两周确定一个主题,如母亲节前夕,我确定的主题为“感恩我们身边的爱”,在两周的时间里,每天早晨,我都挑选精美的诗歌进行诵读,中午,我精心挑选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孩子们进行心灵与文学作品的对话,晚上我们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感动,观察生活,然后写下日记。每天的下午放学前10分钟,我都会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所得进行交流和共享。这样,美文和诗歌激发灵感,观察和体验记录生活,交流和共享展示成果。这样的活动坚持久了,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感官材料,下笔时就会文思泉涌。
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了大量的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红歌比赛、故事剧表演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说文比赛等等。每次的活动我都要求班内必须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参加,目的就是为大多数同学提供体验和成长的机会。除去学校的活动,我们班里更是每两周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学生轮组组织活动过程,从过程的流程到主持人的主持词,到评委会的打分评比,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那么,轮组组织就让每个同学都有了亲身体验的机会,这些体验都为孩子们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我们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班的语文成绩连续四年蝉联我镇语文教学的第一名,我们班的孩子面对作文不发怵,乐于将身边的事物用习作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学校、乡镇、县级比赛中,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照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可见,文字的堆砌不能描绘多彩的生活,只有生活本身多彩了,才能为灵感插上翅膀,孩子笔下才能有充满灵性的生活。
许多老师都注重积累,这很好,积累是砖瓦,是构建文章的基本材料。然而离开了生活,这些砖瓦只能杂乱无章地堆砌,不能言之有物。要让积累有效地为习作服务,就要巧妙地将积累与生活结合起来。
我所带的班级每周抽出一节课检测一次积累成果。低年级的识字卡片形式主要是出示卡片读一读,组个词语再读读,说上完整的一句话再读读。形式可以是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也可以一个同学站在前面说,其他同学补充,大家积累的卡片都多了,也可以卡片和卡片互相找朋友,组成词语说一句话;中年级的形式可以为猜词游戏,具体方式为一个人描述词语的内容,另一个人猜猜是哪个词语;比如,大家积累了“心情”的部分词语。“心急如焚”,小组内一个孩子站起来来回走着,小脸儿憋得通红,一个劲儿地擦汗,还不住地嘟囔着:“怎么办?这可完了!”另一个孩子则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看到的情形,但不能出现词语当中的任何一个字。其他同学来猜。这样,孩子们既积累了词语,也锻炼了表达和运用能力。别的孩子认真观察,也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习惯。高年级则可以用积累成果汇报的方式展示交流个人的积累心得。比如,上文说到“母爱”的相关积累之后,我们的积累成果汇报为“美文欣赏沙龙”,孩子们汇报的形式要求脱稿。这是诗朗诵《烛光里的妈妈》,讲故事《难忘的三巴掌》,散文《母亲》等。自然事后会有文笔的记录和表达。这样的检测形式能够巩固我们积累的成果,激发继续积累的兴趣。长期坚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强大的语言堡垒。
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字、词、句、段的积累,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呢?不是的,没有生活,写作就成了词语的堆砌,就失去了灵魂。所以,我们不但要帮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词语,还要帮他们练就观察的“火眼金睛”,不断的捕捉和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从来不缺乏写作的素材,缺少的知识观察生活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身边的素材作为观察的对象。我的做法比较简单,每节语文课抽出五分钟来进行口头交流,交流的内容是我早已布置好的观察任务。当然,观察任务的布置不是简简单单地说一句你去观察什么什么,而是蕴含在具体的活动中的。比如课间游戏,每天抽出一两个课间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集体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游戏过程中我会根据游戏过程设计观察任务。为了孩子们有一个愉快的课间,我很少在游戏中要求孩子们必须做这做那,而是随时用手机记录精彩的瞬间。这些精彩的瞬间记录往往成为我们课堂上交流的焦点。上课的时候,孩子们根据我提出的要求共同欣赏游戏中的画面,回忆游戏的过程,然后交流是交流观察成果和总结的时间。最后再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除了游戏,还有每天的值日、升旗仪式甚至窗外开出的第一朵花,秋风中飘落的黄叶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孩子们都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得到新发现。
除了日常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将观察积累和读书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给孩子创造生活的素材,提供观察的对象。我的做法就是每一两周确定一个主题,如母亲节前夕,我确定的主题为“感恩我们身边的爱”,在两周的时间里,每天早晨,我都挑选精美的诗歌进行诵读,中午,我精心挑选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孩子们进行心灵与文学作品的对话,晚上我们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感动,观察生活,然后写下日记。每天的下午放学前10分钟,我都会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所得进行交流和共享。这样,美文和诗歌激发灵感,观察和体验记录生活,交流和共享展示成果。这样的活动坚持久了,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感官材料,下笔时就会文思泉涌。
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了大量的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红歌比赛、故事剧表演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说文比赛等等。每次的活动我都要求班内必须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参加,目的就是为大多数同学提供体验和成长的机会。除去学校的活动,我们班里更是每两周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学生轮组组织活动过程,从过程的流程到主持人的主持词,到评委会的打分评比,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那么,轮组组织就让每个同学都有了亲身体验的机会,这些体验都为孩子们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我们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班的语文成绩连续四年蝉联我镇语文教学的第一名,我们班的孩子面对作文不发怵,乐于将身边的事物用习作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学校、乡镇、县级比赛中,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照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可见,文字的堆砌不能描绘多彩的生活,只有生活本身多彩了,才能为灵感插上翅膀,孩子笔下才能有充满灵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