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当今体育教学改革趋势来看,在学校体育中引进“体育专项化”教学有利于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调动学生投入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专项化运动技能,提升体育运动素养,为早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该文拟对高职“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公共体育专项化” 高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3(b)-0122-03
1 高职“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如今,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断曝光于新闻、报纸、媒体的背景下,各省、各地区也每年都在有序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如期末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等。但是始终没能在学生体质方面取得显著性的突破,这与体育教学开展形式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普遍都采取“一普二选”的形式,普通体育课因教学内容涉及项目比较广泛,加上很多学生都经历过中学时代传统体育课的影响,出现厌倦情绪,致使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1.2 紧跟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我国在教育领域一直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文化体制,满足多样化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口社会就业岗位“专业化”的现实需求。作为学校教育领域中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也在逐步进行相应的“舍旧推新”,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而努力。截至目前,我国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如作为全国首个“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上海市,从最初17所高中试点实验到现在已经有21所高中加入试点队伍,其中还不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相应课程改革;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将进行“三基三分”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根据学生身体健康、身体状况、专业特点,来进行运动分项、专业分类、时间分段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从而达到改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上海大学进行了“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实践,在体育教学中以“1 2 3”的体育模块来开展教学,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专项特长,也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提高体育素养,最终成为业余中的“专业者”[1-2]。
1.3 缓解学生“体质健康滑坡”的加剧
当今,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学生在记忆、计算、考试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唯独学生体质健康持续30年呈下降趋势。2014年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上报数据进行抽查复核,发现抽查数据与上报数据明显存在差异,一致比例具体为小学38.6%,初中23%,高中20.2%,大学甚至低到了14.1%[3]。这无不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存在严重造假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实质上就是因学生体质健康出现了严重下降,一方面,国家严格要求测试数据的及格率;另一方面,学生实际身体状况因体质差、缺乏科学锻炼根本无法达到国家要求,这就造成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虚报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现象的发生。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也可以造成不同的影响,如隔网对抗项目(网、羽、排球)对提高学生呼吸机能有显著影响,对应体测中的肺活量成绩明显提高;表现难美项目如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对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提高柔韧性有显著影响,对应体测中身高体重和坐位体前屈得到改善;同场对抗性项目(篮、足球)对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和速度耐力有显著影响,对应体测中50 m、1 000 m;因为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在项群理论分类归属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和耐力性,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最有效,但是其在体育课中开展难度最大[4]。
1.4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告别心理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2020年将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我国抑郁症患者达9 000万,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其中一半以上为抑郁症患者。联系到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现在也是屡见不鲜,如大学生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出现很多学生自杀等一系列轻生问题的发生。而体育运动对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如团体性项目篮球、足球、排球对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其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积极影响,让学生通过与集体成员交流互动来获得快乐与自信。如今健康涵盖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健康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构成健康关键因素之一。综上,之所以出现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造成不同影响,都可以归因于不同运动项目所涵盖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竞赛规则、运动特点等方面所导致的。
2 高职“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2.1 国家政策与地方试点的鼓励与支持
在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展系统的教学改革工程。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m2,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学校要落实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2015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工作在当地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2016年出台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学生身心意见》),提出“要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2016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公益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技能培训,促进青少年養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最近又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出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还要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兴趣,重视运动技能掌握。如今上海、四川等多个省市已经开展“公共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教学,从上述国家和地区教学改革来看,“公共体育专项化”得到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关注。 2.2 部分地区已经初见雏形且成绩显著
当今我国中小学、高等院校体育课中已经出现了专项化教学的雏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见表1):(1)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以“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为基本形式;(2)高等本科院校,以“1 2 3”为体育模块,以“三个一体化”为教学基本形式;(3)高等大专院校,以学生身体健康现状与身体状况调查、职业岗位需求定向进行分类、分项、分段教学的基本形式。“专项化”教学最早兴起于上海市,在2012年11月开始,上海开始进行第一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体育课的上课形式进行了很大改革创新,打破班级、年级的界线,根据运动项目专项和学生兴趣进行编班、按水平分层,实行二三十人小班化的体育教学。截止到目前,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试点学校不再局限于高中,已经引入到初中、小学,以及部分大学公共体育课堂中,以上实践证明专项化教学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
2.3 为专业化人才需求提供新路径
当今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领域对专业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型、操作型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是当今我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高职体育作为其构成的重要元素,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简单来说:你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应多开展相应的素质练习。细化到每节体育课堂中,就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特点和专业特点开展系统专项化教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门类下面细分的二级学科的不同专业开设“专業化”运动项目的教学,结合学生职业定向特征。如针对教育学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可积极开展以舞蹈、健美操为主的专项化教学形式,此类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音乐、舞蹈方面技能;体育学类运动训练专业来说,应大力开展球类、田径、体操等相关的专项化教学形式,此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1~2项的运动竞赛能力;对工学类安保专业学生来说,应全力开展以武术为主专项化教学,此类学生需具备较好抗击打对抗能力;建筑专业的学生则要大力开展以灵敏、力量、耐力为主的专项化教学形式,此类学生需具备高空作业的能力。
3 结语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具有完全的可能性。目前高职院校倡导培养专业性较高、操作能力过硬的技术人才,加上每年都需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倘若能够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依据,配备相应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进行运动项目分项的专项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体育课带来的不足,可以使学生体质状况得到改善,最终为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打下稳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小明,邵斌,柏慧敏,等.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50(1):64-68.
[2] 王磊义.高职院校“三基三分”体育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81-83.
[3] 学生体质健康网[EB/OL].http://www.csh.edu.cn/.
[4] 许桂芝,路俊艳.不同运动项目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效果的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84-85.
关键词:“公共体育专项化” 高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3(b)-0122-03
1 高职“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如今,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断曝光于新闻、报纸、媒体的背景下,各省、各地区也每年都在有序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如期末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等。但是始终没能在学生体质方面取得显著性的突破,这与体育教学开展形式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普遍都采取“一普二选”的形式,普通体育课因教学内容涉及项目比较广泛,加上很多学生都经历过中学时代传统体育课的影响,出现厌倦情绪,致使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1.2 紧跟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我国在教育领域一直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文化体制,满足多样化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口社会就业岗位“专业化”的现实需求。作为学校教育领域中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也在逐步进行相应的“舍旧推新”,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而努力。截至目前,我国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如作为全国首个“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上海市,从最初17所高中试点实验到现在已经有21所高中加入试点队伍,其中还不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相应课程改革;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将进行“三基三分”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根据学生身体健康、身体状况、专业特点,来进行运动分项、专业分类、时间分段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从而达到改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上海大学进行了“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实践,在体育教学中以“1 2 3”的体育模块来开展教学,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专项特长,也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提高体育素养,最终成为业余中的“专业者”[1-2]。
1.3 缓解学生“体质健康滑坡”的加剧
当今,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学生在记忆、计算、考试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唯独学生体质健康持续30年呈下降趋势。2014年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上报数据进行抽查复核,发现抽查数据与上报数据明显存在差异,一致比例具体为小学38.6%,初中23%,高中20.2%,大学甚至低到了14.1%[3]。这无不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存在严重造假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实质上就是因学生体质健康出现了严重下降,一方面,国家严格要求测试数据的及格率;另一方面,学生实际身体状况因体质差、缺乏科学锻炼根本无法达到国家要求,这就造成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虚报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现象的发生。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也可以造成不同的影响,如隔网对抗项目(网、羽、排球)对提高学生呼吸机能有显著影响,对应体测中的肺活量成绩明显提高;表现难美项目如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对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提高柔韧性有显著影响,对应体测中身高体重和坐位体前屈得到改善;同场对抗性项目(篮、足球)对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和速度耐力有显著影响,对应体测中50 m、1 000 m;因为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在项群理论分类归属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和耐力性,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最有效,但是其在体育课中开展难度最大[4]。
1.4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告别心理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2020年将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我国抑郁症患者达9 000万,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其中一半以上为抑郁症患者。联系到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现在也是屡见不鲜,如大学生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出现很多学生自杀等一系列轻生问题的发生。而体育运动对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如团体性项目篮球、足球、排球对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其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积极影响,让学生通过与集体成员交流互动来获得快乐与自信。如今健康涵盖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健康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构成健康关键因素之一。综上,之所以出现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造成不同影响,都可以归因于不同运动项目所涵盖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竞赛规则、运动特点等方面所导致的。
2 高职“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2.1 国家政策与地方试点的鼓励与支持
在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展系统的教学改革工程。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m2,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学校要落实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2015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工作在当地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2016年出台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学生身心意见》),提出“要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2016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公益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技能培训,促进青少年養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最近又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出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还要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兴趣,重视运动技能掌握。如今上海、四川等多个省市已经开展“公共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教学,从上述国家和地区教学改革来看,“公共体育专项化”得到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关注。 2.2 部分地区已经初见雏形且成绩显著
当今我国中小学、高等院校体育课中已经出现了专项化教学的雏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见表1):(1)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以“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为基本形式;(2)高等本科院校,以“1 2 3”为体育模块,以“三个一体化”为教学基本形式;(3)高等大专院校,以学生身体健康现状与身体状况调查、职业岗位需求定向进行分类、分项、分段教学的基本形式。“专项化”教学最早兴起于上海市,在2012年11月开始,上海开始进行第一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体育课的上课形式进行了很大改革创新,打破班级、年级的界线,根据运动项目专项和学生兴趣进行编班、按水平分层,实行二三十人小班化的体育教学。截止到目前,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试点学校不再局限于高中,已经引入到初中、小学,以及部分大学公共体育课堂中,以上实践证明专项化教学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
2.3 为专业化人才需求提供新路径
当今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领域对专业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型、操作型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是当今我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高职体育作为其构成的重要元素,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简单来说:你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应多开展相应的素质练习。细化到每节体育课堂中,就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特点和专业特点开展系统专项化教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门类下面细分的二级学科的不同专业开设“专業化”运动项目的教学,结合学生职业定向特征。如针对教育学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可积极开展以舞蹈、健美操为主的专项化教学形式,此类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音乐、舞蹈方面技能;体育学类运动训练专业来说,应大力开展球类、田径、体操等相关的专项化教学形式,此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1~2项的运动竞赛能力;对工学类安保专业学生来说,应全力开展以武术为主专项化教学,此类学生需具备较好抗击打对抗能力;建筑专业的学生则要大力开展以灵敏、力量、耐力为主的专项化教学形式,此类学生需具备高空作业的能力。
3 结语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具有完全的可能性。目前高职院校倡导培养专业性较高、操作能力过硬的技术人才,加上每年都需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倘若能够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依据,配备相应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进行运动项目分项的专项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体育课带来的不足,可以使学生体质状况得到改善,最终为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打下稳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小明,邵斌,柏慧敏,等.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50(1):64-68.
[2] 王磊义.高职院校“三基三分”体育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81-83.
[3] 学生体质健康网[EB/OL].http://www.csh.edu.cn/.
[4] 许桂芝,路俊艳.不同运动项目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效果的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