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全国各地区2004-2013年省级截面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构建,研究了全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差异和影响财政支出水平的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具有不断缩小的均等化趋势;人均gdp、人口数量、区位因素是影响财政支出水平的三大因素。其中人均gdp对财政支出产生了正的影响;人口数量对财政支出产生了边际小于1的正向影响;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规模大于东部,体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政策。
关键词: 财政支出水平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一、序言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却呈不断扩大趋势,财政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矛盾不断突出。
在财政支出差异方面,罗丽英、汤薇(2007)用锡尔系数衡量了三大地区财政支出的差异程度。李凌、卢洪友(2007)揭示1980 年以来我国省际间财政差异的变化趋势, 以及这种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在财政支出的效应分析方面,曾明、华磊、刘耀彬(2014)从财政自给和转移支付角度进行论证中央转移支付与地区间公共服务等化的关系。曾淑婉、刘向东、张宇(2015),从财政支出的时空效应角度,得出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结论。
但是,目前我国学者缺乏对全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的研究,而且也很少关于全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章通过全国2004-2013年的省级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现实状况和影响因素。
二、计量经济模型假设及设计思路
1、基本假设
根据科学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文章以人均财政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全国财政支出水平。
区域经济水平差异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其直接后果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地区才有能力承担优越的公共服务供给。因此,文章假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服务水平呈正相关。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效率存在重要影响。在集聚机理的作用下,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受人口聚集程度和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极大。因此,人口因素和区位因素是影响财政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人口数量越多,越容易产生集聚效应,财政支出水平越高。因此,文章假设财政服务水平与人口数量存在正向关系。
2、数据来源及变量的数据应用
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个省的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共31个省市数据。
其中被解释变量:财政支付水平,我们用财政支出来表示cz。
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用各省的人均GDP来表示,变量为gdp人口数量用省统计年鉴的户籍人口表示,变量为n。最后,文章将区位因素作为虚拟变量引入进来。设东部为D1=1,中部为D2=1
3、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
构建财政支出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区域因素的经济模型
iczi=β0+β1*gdpi+β2*n+β3D1+β4D2+εi
其中,czi表示财政支出水平。β0为截距项,β1、β2、β3、β4分别代表各变量弹性。gdpi、ni分别表示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人口数量,D1、D2分别表示东部地区省份、中部地区省份,当D1=D2=0时,代表西部省份。εi表示随机扰动项。
三、全国财政支出水平差异分析
加权变异系数(CV)是对变异系数进行人口加权,以衡量人均财政支出的均等程度或差异程度。其数值介于0与1之间,数值越接近于0,表示财政支出水平地区差异越小;越接近于1,表示财政支出水平地区差异越大。
其计算公式为CV= ∑ N i (yi-y)2 Pi P y ,其中y是全国各年度人均财政支出,yi表示各地区各年度的人均财政支出。P表示全国各年度总人口(户籍人口),pi表示各年度各地区总人口。
通过统计我国2004-2013年的人均财政支出数据,得出我国2004年-2013年的财政支出差异变动趋势。
表一 2004-2013年中国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加权变异系数
表一说明2004年以来,全国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不断减小,地区差异呈现收敛状态,而且变异系数减小幅度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型特征。在2004年,全国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高达0.55,随后变异系数呈现加速减小的趋势。2010年,变异系数为0.37,地区差异明显减小。2013年,加权变异系数达到10年来的最小值,为0.35。但是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减小趋势有所放缓。实证结果表明国家对各地区的财政支出更加均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趋势不断加强。
四、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czi=β0+β1(gdpi)+β2(ni)+β3D1i+β4D2i+εi
(一)、计量经济模型的ols估计:
(1)检验表明,人均gdp、人口数量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非常显著,区位因素也都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但是截距项P=0.546,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2)①此时β1=0.03,说明人均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关系,符合经济假设。②β2=0.62,说明人口数量与财政支出存在正向关系,人口每增加1个,财政支出就增加0.62个单位,呈现出边际支出递减的规律。③D1、D2都远远小于0,其中D1=-670,说明东部地区的平均财政支出比西部地区平均财政支出规模少了-198-670=868个单位;D2=-564,说明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平均比西部地区少了-198-564=762个单位。总体来说我国财政支出西部大于东部,符合经济性检验。 (二)、计量经济模型的经济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只有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才有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文中人均gdp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证实了以前学者的结论,也符合我们的经济预期。2、人口规模是影响财政支出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口数量前面的系数为0.63小于1,但却与人均财政支出呈现正向关系。其原因是人口规模一方面降低人均财政支出的水平,使得平摊在每个人的财政支出减少。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增加,财政支出的规模随之增加。
3、区位因素是影响财政支出水平的关键因素。我国地区经济差异越来越突出,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财政支出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体现在财政上就是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比重和规模不断扩大,对东部的转移比重越来越少。因此,我国财政支付有润滑区域经济差距的收入分配效应,符合我国所倡导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结论
文章实证分析我国财政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得出我国地区差异依然很大,但收敛趋势明显。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分析,证实了文章的基本假设。人均gdp对财政支出产生了正的影响,促进了全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对财政支出产生了边际小于1的正向影响;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规模大于中部和东部。因此,继续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提高落后地区的人均gdp比重,提高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密度有利于缩小财政支出水平的区域发展差距。但是,影响财政支出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文章难免忽略重要因素的影响。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庆旺,贾俊雪,高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9(12),
[2] 李凌, 卢洪友.我国省级建财政差异趋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8),
[3] 罗丽英,汤薇.我国财政支出地区差异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12)
[4] 曾明,华磊,刘耀彬.地方财政自给与转移支付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J]财贸研究.2014(3)
[5] 廖家勤: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分析及其合理控制[J].当代财经,2004(12)
[6] 曾淑婉,刘向东,张宇.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效应研究[J]财政与税务,2015(1)
关键词: 财政支出水平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一、序言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却呈不断扩大趋势,财政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矛盾不断突出。
在财政支出差异方面,罗丽英、汤薇(2007)用锡尔系数衡量了三大地区财政支出的差异程度。李凌、卢洪友(2007)揭示1980 年以来我国省际间财政差异的变化趋势, 以及这种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在财政支出的效应分析方面,曾明、华磊、刘耀彬(2014)从财政自给和转移支付角度进行论证中央转移支付与地区间公共服务等化的关系。曾淑婉、刘向东、张宇(2015),从财政支出的时空效应角度,得出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结论。
但是,目前我国学者缺乏对全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的研究,而且也很少关于全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章通过全国2004-2013年的省级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现实状况和影响因素。
二、计量经济模型假设及设计思路
1、基本假设
根据科学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文章以人均财政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全国财政支出水平。
区域经济水平差异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其直接后果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地区才有能力承担优越的公共服务供给。因此,文章假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服务水平呈正相关。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效率存在重要影响。在集聚机理的作用下,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受人口聚集程度和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极大。因此,人口因素和区位因素是影响财政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人口数量越多,越容易产生集聚效应,财政支出水平越高。因此,文章假设财政服务水平与人口数量存在正向关系。
2、数据来源及变量的数据应用
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个省的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共31个省市数据。
其中被解释变量:财政支付水平,我们用财政支出来表示cz。
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用各省的人均GDP来表示,变量为gdp人口数量用省统计年鉴的户籍人口表示,变量为n。最后,文章将区位因素作为虚拟变量引入进来。设东部为D1=1,中部为D2=1
3、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
构建财政支出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区域因素的经济模型
iczi=β0+β1*gdpi+β2*n+β3D1+β4D2+εi
其中,czi表示财政支出水平。β0为截距项,β1、β2、β3、β4分别代表各变量弹性。gdpi、ni分别表示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人口数量,D1、D2分别表示东部地区省份、中部地区省份,当D1=D2=0时,代表西部省份。εi表示随机扰动项。
三、全国财政支出水平差异分析
加权变异系数(CV)是对变异系数进行人口加权,以衡量人均财政支出的均等程度或差异程度。其数值介于0与1之间,数值越接近于0,表示财政支出水平地区差异越小;越接近于1,表示财政支出水平地区差异越大。
其计算公式为CV= ∑ N i (yi-y)2 Pi P y ,其中y是全国各年度人均财政支出,yi表示各地区各年度的人均财政支出。P表示全国各年度总人口(户籍人口),pi表示各年度各地区总人口。
通过统计我国2004-2013年的人均财政支出数据,得出我国2004年-2013年的财政支出差异变动趋势。
表一 2004-2013年中国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加权变异系数
表一说明2004年以来,全国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不断减小,地区差异呈现收敛状态,而且变异系数减小幅度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型特征。在2004年,全国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高达0.55,随后变异系数呈现加速减小的趋势。2010年,变异系数为0.37,地区差异明显减小。2013年,加权变异系数达到10年来的最小值,为0.35。但是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减小趋势有所放缓。实证结果表明国家对各地区的财政支出更加均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趋势不断加强。
四、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czi=β0+β1(gdpi)+β2(ni)+β3D1i+β4D2i+εi
(一)、计量经济模型的ols估计:
(1)检验表明,人均gdp、人口数量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非常显著,区位因素也都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但是截距项P=0.546,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2)①此时β1=0.03,说明人均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关系,符合经济假设。②β2=0.62,说明人口数量与财政支出存在正向关系,人口每增加1个,财政支出就增加0.62个单位,呈现出边际支出递减的规律。③D1、D2都远远小于0,其中D1=-670,说明东部地区的平均财政支出比西部地区平均财政支出规模少了-198-670=868个单位;D2=-564,说明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平均比西部地区少了-198-564=762个单位。总体来说我国财政支出西部大于东部,符合经济性检验。 (二)、计量经济模型的经济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只有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才有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文中人均gdp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证实了以前学者的结论,也符合我们的经济预期。2、人口规模是影响财政支出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口数量前面的系数为0.63小于1,但却与人均财政支出呈现正向关系。其原因是人口规模一方面降低人均财政支出的水平,使得平摊在每个人的财政支出减少。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增加,财政支出的规模随之增加。
3、区位因素是影响财政支出水平的关键因素。我国地区经济差异越来越突出,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财政支出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体现在财政上就是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比重和规模不断扩大,对东部的转移比重越来越少。因此,我国财政支付有润滑区域经济差距的收入分配效应,符合我国所倡导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结论
文章实证分析我国财政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得出我国地区差异依然很大,但收敛趋势明显。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分析,证实了文章的基本假设。人均gdp对财政支出产生了正的影响,促进了全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对财政支出产生了边际小于1的正向影响;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规模大于中部和东部。因此,继续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提高落后地区的人均gdp比重,提高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密度有利于缩小财政支出水平的区域发展差距。但是,影响财政支出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文章难免忽略重要因素的影响。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庆旺,贾俊雪,高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9(12),
[2] 李凌, 卢洪友.我国省级建财政差异趋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8),
[3] 罗丽英,汤薇.我国财政支出地区差异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12)
[4] 曾明,华磊,刘耀彬.地方财政自给与转移支付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J]财贸研究.2014(3)
[5] 廖家勤: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分析及其合理控制[J].当代财经,2004(12)
[6] 曾淑婉,刘向东,张宇.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效应研究[J]财政与税务,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