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间,经常会收到一些学生递给我的“信”。她们的如泣如诉,让我震惊——
“老师,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自尊心特别强。上课很想举手,但一站起来心就‘怦怦’地跳个不停,脸也一下子红了起来。我很害怕老师,虽然每位老师都很好。有不会的问题时我不敢向老师提问,好像我们之间有厚厚的一层东西隔着。”
“老师,我总感觉有‘危险’的存在,现在我的成绩在全班排名第5,可我担心再这样下去,我的成绩会下降,我真的越来越恐惧。”
“在家里,爸爸、妈妈的脾气都很坏。爸爸每次喝醉酒回来都吵架,妈妈一忍再忍,在还清了姥姥家的债务后,离家出走了。您不知道,当时我有多伤心!后来在亲戚的劝说下,妈妈又回到了这个破碎的家。爸爸酒后还总打我。想起这些,我的心仍在颤抖,仿佛在流血。许多时候我眼前一次次产生幻觉:离家出走,看看爸爸是不是在意我;喝农药结束生命,也许这样能换来他们今后的幸福。我曾多次拿起小刀,想割断手腕上的血管,报复爸爸带给我的伤害……我也想过努力学习,用自己的成绩或将来考上大学‘惩罚’他们。我对这个家越来越失望,我甚至不敢去想今后的生活。我希望老师帮帮我,否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来。”
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显然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私、任性、依赖的不良心理习惯,遇到一点的挫折、困难就会怨天尤人;在学校教育中,提倡“个性化教育”,偏重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表扬的多,批评的少,对学生的错不说“不”,时间久了学生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是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普九”的开展,“控辍”成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学额,包干到人,直接和教师的奖金挂钩,学生一旦辍学,教师就要到学生家与学生、家长商量。而返回学校的学生,教师对他(她)的各方面要求都会降低标准,学生也会变得不守纪律。《义务教育法》的强制性,对辍学学生及法定监护人——家长,也显得无奈和软弱;“应试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尖子生”学习经常领先,受到学校、教师另眼相待,他(她)们思维情感形成定式,再加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总忧虑学习会落下,不能接受屈居第2名、第3名甚至更往后的现实,所以拼命地学,对他人、集体活动一向冷漠,慢慢地变得孤僻而独来独往;所谓的“差生”,因学习不好,考试经常失败,受到冷遇,更是一生走不出心灵的阴影……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一词已经成为了校园乃至社会上突发事件的隐患。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不断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但往往还存在以下心理健康教育误区。
误区一:只有学校专门设的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
误区二:只有班主任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他教师可以不管,因为那不是分内之事。
误区三:只有学校抓“政工”的领导或负责共青团工作的教师或大队辅导员才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四: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重视,学校考核细则没有其相关规定。操心费力,成效缓慢、滞后,教师不愿意做。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己的特殊性,要用情感去交换,用心灵去触摸,用生命去碰撞。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方式让许多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教育艺术。所以教师有一种畏难情绪,觉得力不从心,还是不碰的好。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没那么神秘。只需要教师偶尔停下匆匆的脚步,俯下身来,需要教师牺牲一点休息时间,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可能让学生放下心里包袱。笔者曾在两个同年级的班级中开展过1年的“成长对话”活动,翻开学生笔记本,我看到了许多学生敞开了的心扉。一个女生在“成长对话”中道出了心中的小秘密: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一个男孩,老师,这是不是早恋?”我在她的本子上这样写道:“心迹的袒露,纯真、善良、甜美,稍加调整、擦拭,你的心将更加明澈。学过的‘珍惜青春,把握情感’、‘男女生的交往’等课文,再重温一下,会对你有所启迪。不要惊慌,很正常。花季雨季,情窦初开,为了让自己这朵鲜花适时绽放,骄艳无比,要节制施肥、浇灌……”我相信,这个学生看到教师的批语一定会慢慢地走出心灵的沼泽。
一个经常因爸爸酗酒后脾气暴戾,打骂妈妈和自己的男孩,曾一度患上了心理疾病:想出走、喝农药、割腕自杀……我知道后,用笔纸和男孩交流过4次:“生命是宝贵的,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亲人、朋友、国家……记住,任何人、任何困难都不能击倒你,除非你自己。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不敢面对的?你可以和爸爸沟通一下,不要硬来。可以向亲人、朋友求助,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帮你,必要时和妈妈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权’。老师希望你尽快成为‘阳光少年’!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打击、失败几乎与人的一生相伴。强者,也有过徘徊、踟蹰不前的时候,但最终走出了困惑、迷茫。如果你能了解到他们的艰辛和勇敢,也许你会被感动得掉下热泪。”此后,我还与该生家长取得联系,劝其停止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慢慢的,这个男孩心里的阴云渐渐散去。他在第4次给我的信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老师,遇上你是我的幸运,我终于找到了自尊、自信和快乐。”看到这只受伤的小鸟又振翅高飞,我心里由衷地高兴。
心理健康教育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社会,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社会。整饬世风,多一些诚实、热情、珍惜,少一些虚伪、冷漠、放弃,让爱的春风消融人们心里的坚冰。
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各种活动中,只有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体验,乐于探究,才能展示特长,发掘潜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为学生“会诊”,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这也是除去学生心灵杂草的一剂良方。
家长,要为孩子积极营造文明、向上、健康的成长环境,要多和学校沟通,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走向,与学校形成合力,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及时沟通,做孩子心灵的慰藉者,而不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真正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解决。
教师,无论班主任还是科任,发现学生有心理疾病,就应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可以像“集体备课”一样,大家“会诊”,集思广益,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对症下药,综合救治,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生的幸福奠基。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少年强,祖国强”,孩子心理的坚实、硬朗、纯净就是我们美好的明天。明乎此,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尝试的呢?
编辑/高伟
“老师,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自尊心特别强。上课很想举手,但一站起来心就‘怦怦’地跳个不停,脸也一下子红了起来。我很害怕老师,虽然每位老师都很好。有不会的问题时我不敢向老师提问,好像我们之间有厚厚的一层东西隔着。”
“老师,我总感觉有‘危险’的存在,现在我的成绩在全班排名第5,可我担心再这样下去,我的成绩会下降,我真的越来越恐惧。”
“在家里,爸爸、妈妈的脾气都很坏。爸爸每次喝醉酒回来都吵架,妈妈一忍再忍,在还清了姥姥家的债务后,离家出走了。您不知道,当时我有多伤心!后来在亲戚的劝说下,妈妈又回到了这个破碎的家。爸爸酒后还总打我。想起这些,我的心仍在颤抖,仿佛在流血。许多时候我眼前一次次产生幻觉:离家出走,看看爸爸是不是在意我;喝农药结束生命,也许这样能换来他们今后的幸福。我曾多次拿起小刀,想割断手腕上的血管,报复爸爸带给我的伤害……我也想过努力学习,用自己的成绩或将来考上大学‘惩罚’他们。我对这个家越来越失望,我甚至不敢去想今后的生活。我希望老师帮帮我,否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来。”
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显然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私、任性、依赖的不良心理习惯,遇到一点的挫折、困难就会怨天尤人;在学校教育中,提倡“个性化教育”,偏重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表扬的多,批评的少,对学生的错不说“不”,时间久了学生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是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普九”的开展,“控辍”成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学额,包干到人,直接和教师的奖金挂钩,学生一旦辍学,教师就要到学生家与学生、家长商量。而返回学校的学生,教师对他(她)的各方面要求都会降低标准,学生也会变得不守纪律。《义务教育法》的强制性,对辍学学生及法定监护人——家长,也显得无奈和软弱;“应试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尖子生”学习经常领先,受到学校、教师另眼相待,他(她)们思维情感形成定式,再加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总忧虑学习会落下,不能接受屈居第2名、第3名甚至更往后的现实,所以拼命地学,对他人、集体活动一向冷漠,慢慢地变得孤僻而独来独往;所谓的“差生”,因学习不好,考试经常失败,受到冷遇,更是一生走不出心灵的阴影……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一词已经成为了校园乃至社会上突发事件的隐患。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不断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但往往还存在以下心理健康教育误区。
误区一:只有学校专门设的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
误区二:只有班主任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他教师可以不管,因为那不是分内之事。
误区三:只有学校抓“政工”的领导或负责共青团工作的教师或大队辅导员才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四: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重视,学校考核细则没有其相关规定。操心费力,成效缓慢、滞后,教师不愿意做。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己的特殊性,要用情感去交换,用心灵去触摸,用生命去碰撞。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方式让许多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教育艺术。所以教师有一种畏难情绪,觉得力不从心,还是不碰的好。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没那么神秘。只需要教师偶尔停下匆匆的脚步,俯下身来,需要教师牺牲一点休息时间,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可能让学生放下心里包袱。笔者曾在两个同年级的班级中开展过1年的“成长对话”活动,翻开学生笔记本,我看到了许多学生敞开了的心扉。一个女生在“成长对话”中道出了心中的小秘密: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一个男孩,老师,这是不是早恋?”我在她的本子上这样写道:“心迹的袒露,纯真、善良、甜美,稍加调整、擦拭,你的心将更加明澈。学过的‘珍惜青春,把握情感’、‘男女生的交往’等课文,再重温一下,会对你有所启迪。不要惊慌,很正常。花季雨季,情窦初开,为了让自己这朵鲜花适时绽放,骄艳无比,要节制施肥、浇灌……”我相信,这个学生看到教师的批语一定会慢慢地走出心灵的沼泽。
一个经常因爸爸酗酒后脾气暴戾,打骂妈妈和自己的男孩,曾一度患上了心理疾病:想出走、喝农药、割腕自杀……我知道后,用笔纸和男孩交流过4次:“生命是宝贵的,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亲人、朋友、国家……记住,任何人、任何困难都不能击倒你,除非你自己。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不敢面对的?你可以和爸爸沟通一下,不要硬来。可以向亲人、朋友求助,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帮你,必要时和妈妈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权’。老师希望你尽快成为‘阳光少年’!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打击、失败几乎与人的一生相伴。强者,也有过徘徊、踟蹰不前的时候,但最终走出了困惑、迷茫。如果你能了解到他们的艰辛和勇敢,也许你会被感动得掉下热泪。”此后,我还与该生家长取得联系,劝其停止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慢慢的,这个男孩心里的阴云渐渐散去。他在第4次给我的信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老师,遇上你是我的幸运,我终于找到了自尊、自信和快乐。”看到这只受伤的小鸟又振翅高飞,我心里由衷地高兴。
心理健康教育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社会,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社会。整饬世风,多一些诚实、热情、珍惜,少一些虚伪、冷漠、放弃,让爱的春风消融人们心里的坚冰。
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各种活动中,只有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体验,乐于探究,才能展示特长,发掘潜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为学生“会诊”,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这也是除去学生心灵杂草的一剂良方。
家长,要为孩子积极营造文明、向上、健康的成长环境,要多和学校沟通,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走向,与学校形成合力,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及时沟通,做孩子心灵的慰藉者,而不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真正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解决。
教师,无论班主任还是科任,发现学生有心理疾病,就应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可以像“集体备课”一样,大家“会诊”,集思广益,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对症下药,综合救治,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生的幸福奠基。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少年强,祖国强”,孩子心理的坚实、硬朗、纯净就是我们美好的明天。明乎此,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尝试的呢?
编辑/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