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就是幸福年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196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过年,从从的父母早早就开始忙碌了。退休后,两位老人为了照顾外孙女乐乐从徐州来到南京。虽然身在异乡,一家人还是在一次次升腾的烟火味中找回了家乡的滋味。过年,更是一场美食盛宴。
  过年包饺子是全家最热闹的时候。有些菜蔬是从从母亲自己种的,她清洗并剁碎后,从从和女儿帮着拌饺子馅、擀面皮,其他人唠着闲话包着形态各异的饺子。从从说,饺子馅里的“味精”很特别,那是用破壁料理机把螃蟹壳打碎晒干做成的,吃起来鲜美无比。
  虽然已在南京生活许多年,一家人还是典型的“徐州胃”,萝卜卷子亦是全家人的最爱。父亲把面团擀成一张超级大面饼,母亲把用调料腌制好的细细萝卜丝均匀摊开,再层层叠好,放进平底锅烤得两面金黄。吃一个,觉得过年时满肚子的油脂都消减不少。
  研究各种各样的菜式是父亲从年轻时保留到现在的习惯,他的拿手菜多得不胜枚举,很多还都是他自创的。过年期间,口味容易挑剔,父母就变着花样给饭桌添彩。除了自制的蛋饺、香味浓郁的豆腐丝汤,还有糖醋鱼、酸辣土豆丝、油焖大虾、蒜蓉扇贝、五香毛豆……春节,胖几乎成了每年的必然。
  从从家的厨房,整整齐齐摆放了十几个锅具,还有许多种调料,俨然一个大饭店后厨。闲暇,从从的父母喜欢看食品营养、健康食疗、厨艺教学类电视节目,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一家人在一起做菜时,灵感最多。从从喜欢和女儿用挖球器、花刀做水果拼盘,爱人也会做做拿手菜,母亲负责洗洗刷刷。全家人在一起,吃着从小就吃惯的味道,享受着爱情与亲情的包围,从从觉得很满足。
  因为爱做菜、爱分享,父母在南京的朋友越来越多。现在,從从再也不担心父母在这里是否习惯,因为他们早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平常互相串门,交流新菜式和育儿经验,带着外孙女上兴趣班、逛商场,相约跳广场舞……他们的生活满当当的,比以前也更有声有色了。
  “家不要太大,够住就行,最重要的是吃好穿暖。”二老从不要求小两口赚多少钱,也不强求外孙女学习成绩必须争第一,他们认为,只要一家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受家人影响,乐乐也特别爱动手。寒假期间,她爱上了烘焙。看着父母忙不迭地为女儿在网上下单买原材料,帮着称重,还把成品拍照晒朋友圈,因别人的点赞而眉飞色舞,从从和爱人总是相视一笑。
  有爱的厨房,才是生活;有情义的年,才有味儿。从从只愿岁岁年年皆如此。
  编辑 文心
其他文献
房客与房东互相羡慕    2016年4月,袁春婷在天津和平区租了一套一居室。搬家那天,房东邓娟复印她的身份证时说:“咱们还是河北承德老乡呢。”一番攀谈,两人老家竟然只相隔两条街。老乡身份,消融了彼此间的陌生与隔阂。  袁春婷时年27岁,丈夫丁志华来自邯郸农村,父母也是普通工薪阶层,两人买不起房子,一直租房住。邓娟的丈夫刘航宇是天津人,在房产中介公司做主管,夫妻俩名下有三套房。命运如此悬殊,袁春婷唏
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烟火家乡,妈妈身边的年味儿  春节,一年之岁首。对中国人来说,春节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幸福追求和情感寄托。在这个家人团聚的喜庆日子里,人们回到母亲身边,感受温暖,感受亲情。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旧的民俗消失了,而新的民俗又出现了,文化学者胡野秋说“文化就是这么增增减减地流动着”。母亲在的地方就是老家,有年的地方就是故乡。年年岁岁,团团圆圆,作为中
期刊
远在他乡的老友:    你还好吗?提起笔来,许多的日子倏忽而至,都涌向这暖如春水的人间四月天。你在南国,我在北地,一别竟是二十载。  你有一个和屈原相近的名字——屈平。那是你父亲为你起的。曾听你说,父亲希望你能像屈子一样才华横溢,出淤泥而不染。你很内向,言语不多。但唯独与我,你会敞开心扉。你安静的神态、轻柔的语调,亦如你静如秋水的眸子。“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常想,这也许就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缘
期刊
心系居民,社区的“当家人”  王文红刚过而立之年,所在的工厂就被债务拖垮,在事业上干劲十足的她无奈下了岗。2002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文红来到常州市安宁区北环社区应聘。那时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34岁的她作为当时天宁区所有社区工作人员中唯一的大专生党员,立即被委以重任,成了最年轻的社区主任。小区人多事杂,管理不易,王文红也曾有过犹豫,但在家人和领导的鼓励下她还是担起了这份责任。  北环新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热血青年满怀青春激情,来到天寒地冻的北疆,为我国的边疆团结、稳定和繁荣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创造了移民开荒奇迹。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代代相传,他们的子女扎根大西北,继续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对于迁徙而来的建设者来说,家人在的地方就是故乡。  今年的春节,是我第一次从江苏南京赶回新疆克拉玛依过年。在候机大厅内,行色匆匆的人们虽然目的地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是往一个地方前行,那个
期刊
记忆里的年味,是从家家户户准备蒸馒头开始的。江南人口中的馒头,其实是包子。馅料主要是两种,萝卜肉末馅儿的,我们叫咸心馒头;豆沙馅儿的,叫甜心馒头。南方人平时很少吃馒头,只有到了过年,才会做上一两百个,吃到来年春暖。对于孩子们来说,蒸馒头的气氛比除夕放爆竹还开心。  放了寒假没多久,就看见妈妈们商量着蒸馒头的时间、地点,然后开始买肉、洗萝卜。到了蒸馒头的那天,三五家聚在一起,爸爸们负责发面、生火、搬
期刊
李格是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党委副书记,自信且谦逊。 “徐工梦”里蕴涵着2.5万徐工人把责任扛上肩,4900名党员和百余名干部冲锋在前,以“三严三实”精神,带着大伙奋勇向前的坚定信心。徐工集团经历过快速崛起的黄金十年,也面对着近年持续的行业低谷,但李格始终充满信心,她说:“国家提出工业4.0,我们要看准目标坚定地走下去。爬坡过坎,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实现梦想。”把思想工作渗透
期刊
2018年9月,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成立半个世纪以来,迎来首位华裔主席温麟衍,这位8岁移民美国的80后女孩资历不深,但阅历不浅。她的坚定、勇敢和仁爱刷新着华裔印象。沿着理想,稳健行走  温麟衍1981年出生于上海,8岁随父母前往美国。飞机落地,全家的积蓄只有40元人民币,靠着医疗补助计划、粮食券和计划生育联合会的健保来生活。  初到美国的温麟衍患有严重的哮喘,经常夜半时分因呼吸困难而入院。接诊的是一
期刊
一心做个好医生  1997年7月的井冈山医专校园里,21岁的郭璐萍在白求恩雕像前留下毕业留影,离别的忧伤难掩她即将成为白衣天使的兴奋。回到家乡江西省峡江县,她如愿成为砚溪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前去报到那天,一家人送她到村头乘车。父亲郑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布包给她,并叮嘱她上车后再看。  家人的身影渐渐远去,郭璐萍打开包裹,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安静地躺在里面。扉页上父亲手书的一行遒劲的字映入眼帘:“做个好医
期刊
她们,展示了南京女性的美好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更多女性。  南京市妇联推举了几位“南京最美女性”的故事,期待以此激励更多女性争做时代大潮的追梦人、美丽南京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巾帼力量。    了不起的终身义工  喻小萍(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万家欢”志愿服务队总队长、党支部书记,东方天郡小区妇联主席)  2016年的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江苏省共4人获得,喻小萍为南京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