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悦悦事件与摔倒老人的帮扶问题反映了当代社会群体的“冷漠性”,分析其背后原因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出发,重点分析了群体性冷漠行为的社会结构原因,包含社会认同不足、社会信任缺失与城市归属感淡薄。宏观层次上的归因分析有益于推进现代城市建设与重建社会秩序,从而逐步消除群体性冷漠行为。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冷漠行为;群体性;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34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愈来愈与国际社会接轨,社会流动性显著增强,这在满足现代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011年,广东省“小悦悦事件”一经发生,即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震惊,甚至普遍认为此类事件深刻反映了社会群体的冷漠性,引发群体性冷漠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旁观者的道德缺失以及“独善其身”的消极态度,但这显然仅关注了微观个体层面的原因,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系统的影响。本文从城市社会学为分析视角,从社会结构方面探讨了群体性冷漠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更全面和更理性的认识群体性冷漠事假。
1城市社会缺乏信任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小农社会与熟人社会形态,而逐步进入到了高融合性的陌生社会形态。这与工业化建设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等密切相关。与农村社会相比,城市社会具有着大量的人口和专业化的分工,个体所拥有的人脉圈子较为固定,通常情况下,熟悉的关系仅集中在家人、亲人以及少数朋友之间,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均是陌生的关系。陌生人社会变革了我国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缺乏充足的交往,信任感亦无法被建立,甚至个体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极易对他人和陌生环境产生怀疑感,从而在遇到危险性事件时产生群体性冷漠。在这种个体化的现代城市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抱着怀疑和防御的心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变得敏感、紧张以及冷漠,个体生活的范围被过分的约束在工作地、居住地和基本生活圈,每个人都缺乏对于陌生环境的了解和熟悉,长此以往,这种敏感性、紧张心理必然无法得到纾解,从而导致小悦悦事件与摔倒老人的帮扶等群体性冷漠行为。
2城市社会认同感不足
正如上文所述,工业化发展进程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变革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快节奏的城市运转使得每个人都形成了特定的生活目标,城市社会的逐利性逐渐凸显。这种个体化社会与逐利性社会逐步瓦解了传统社会所具有的社会信任感与统一的道德意识,因此可以说,当代社会的快速运转不仅给城市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心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步减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体参与群体活动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人们逐渐削弱了熟人社会中的亲友关系,但个体所具有的合群性亦迫使人们去交往,在不信任、不合理的交往方式中,个体则会随之产生更多的焦虑感,人们惶恐不安、害怕变故,面对个性化十足、不同人各具特色的城市社会,个体很难建立起充足的认同感。另外,伴随着城市社会的建立与快速发展,许多新兴城市逐步形成,传统的民宅和人情社会逐步去高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城市逐步引入了大量的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也悄然改变了城市社会人的心态,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缺乏热情与集体荣誉感,社会的凝聚力也逐步减弱,这是引发群体性冷漠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城市社会归属感缺位
城市社会的归属感是形成城市凝聚力与良好精神风貌的基础。然而,流动性社会却往往丧失了这种归属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走出农村社会,并进入城市,与此同时,每年亦有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到经济发展、工作机会更多、发展平台更大的一二线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社会的不稳定性与高流动性,高强度的工作、冷漠的人情关系以及陌生的环境,都使得人们无法在该城市社会构建起归属感。归属感的缺乏也会随之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变得精神紧张、焦虑、迷茫、冷漠等。流动人口脱离了固有的共同体,原有的物质依赖和身份依赖也随即消失。当然,由共同体带来的安全感和确定感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个体置身流动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空间中,必然会出现认同焦虑和归属感的缺失。
4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群体性冷漠行为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影响与深层次的原因至关重要。除却从个体层面分析导致群体性冷漠行为的原因之外,还必须重视从宏观层面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即社会结构层面。这是全面而理性的认清群体性冷漠行为的必要前提。具体来说,群体性冷漠行为的产生既有城市社会信任感缺失的影响,也有认同感与归属感不足等因素的作用。政府及社会各界需在切实掌握群体性冷漠行为的本质的基础上,加强城市软件建设,通过多种集体活动与政策引导,构件出符合现代化城市社会特点的德道感与信任感。
参考文献
[1]肖飞,张建.“场域—惯习”视角下的群体性“冷漠行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朱霞,侯冰婕.走向交往城市——社會学视角下城市规划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进阶[J].城市发展研究,2013,09.
作者简介
王姗姗,出生年月:2001年8月22日,专业:目前高二在读,本科意向申请社会学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冷漠行为;群体性;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34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愈来愈与国际社会接轨,社会流动性显著增强,这在满足现代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011年,广东省“小悦悦事件”一经发生,即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震惊,甚至普遍认为此类事件深刻反映了社会群体的冷漠性,引发群体性冷漠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旁观者的道德缺失以及“独善其身”的消极态度,但这显然仅关注了微观个体层面的原因,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系统的影响。本文从城市社会学为分析视角,从社会结构方面探讨了群体性冷漠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更全面和更理性的认识群体性冷漠事假。
1城市社会缺乏信任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小农社会与熟人社会形态,而逐步进入到了高融合性的陌生社会形态。这与工业化建设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等密切相关。与农村社会相比,城市社会具有着大量的人口和专业化的分工,个体所拥有的人脉圈子较为固定,通常情况下,熟悉的关系仅集中在家人、亲人以及少数朋友之间,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均是陌生的关系。陌生人社会变革了我国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缺乏充足的交往,信任感亦无法被建立,甚至个体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极易对他人和陌生环境产生怀疑感,从而在遇到危险性事件时产生群体性冷漠。在这种个体化的现代城市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抱着怀疑和防御的心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变得敏感、紧张以及冷漠,个体生活的范围被过分的约束在工作地、居住地和基本生活圈,每个人都缺乏对于陌生环境的了解和熟悉,长此以往,这种敏感性、紧张心理必然无法得到纾解,从而导致小悦悦事件与摔倒老人的帮扶等群体性冷漠行为。
2城市社会认同感不足
正如上文所述,工业化发展进程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变革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快节奏的城市运转使得每个人都形成了特定的生活目标,城市社会的逐利性逐渐凸显。这种个体化社会与逐利性社会逐步瓦解了传统社会所具有的社会信任感与统一的道德意识,因此可以说,当代社会的快速运转不仅给城市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心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步减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体参与群体活动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人们逐渐削弱了熟人社会中的亲友关系,但个体所具有的合群性亦迫使人们去交往,在不信任、不合理的交往方式中,个体则会随之产生更多的焦虑感,人们惶恐不安、害怕变故,面对个性化十足、不同人各具特色的城市社会,个体很难建立起充足的认同感。另外,伴随着城市社会的建立与快速发展,许多新兴城市逐步形成,传统的民宅和人情社会逐步去高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城市逐步引入了大量的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也悄然改变了城市社会人的心态,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缺乏热情与集体荣誉感,社会的凝聚力也逐步减弱,这是引发群体性冷漠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城市社会归属感缺位
城市社会的归属感是形成城市凝聚力与良好精神风貌的基础。然而,流动性社会却往往丧失了这种归属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走出农村社会,并进入城市,与此同时,每年亦有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到经济发展、工作机会更多、发展平台更大的一二线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社会的不稳定性与高流动性,高强度的工作、冷漠的人情关系以及陌生的环境,都使得人们无法在该城市社会构建起归属感。归属感的缺乏也会随之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变得精神紧张、焦虑、迷茫、冷漠等。流动人口脱离了固有的共同体,原有的物质依赖和身份依赖也随即消失。当然,由共同体带来的安全感和确定感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个体置身流动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空间中,必然会出现认同焦虑和归属感的缺失。
4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群体性冷漠行为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影响与深层次的原因至关重要。除却从个体层面分析导致群体性冷漠行为的原因之外,还必须重视从宏观层面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即社会结构层面。这是全面而理性的认清群体性冷漠行为的必要前提。具体来说,群体性冷漠行为的产生既有城市社会信任感缺失的影响,也有认同感与归属感不足等因素的作用。政府及社会各界需在切实掌握群体性冷漠行为的本质的基础上,加强城市软件建设,通过多种集体活动与政策引导,构件出符合现代化城市社会特点的德道感与信任感。
参考文献
[1]肖飞,张建.“场域—惯习”视角下的群体性“冷漠行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朱霞,侯冰婕.走向交往城市——社會学视角下城市规划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进阶[J].城市发展研究,2013,09.
作者简介
王姗姗,出生年月:2001年8月22日,专业:目前高二在读,本科意向申请社会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