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职业教育人一直在追寻的答案。本文从一个语文老师的视角阐述了高职语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高职语文 教育 育人功能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这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张建院长的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他认为职业教育的人文素养以育人为主,职业素养以育能为主,我非常认同张建院长的观点。
一、高职语文教育的目的
在十一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连续十一年都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对现代高职院学生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我认为高职院毕业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是造福社会的人;第二类是适应社会的人;第三类是危害社会的人。之前我们一直坚持学生只要能适应社会,不危害社会即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院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使我们开始改变观点,开始将培养能造福社会的学生当作目标。当然,高职院学生造福社会主要是依靠专业、技能,但是做事成功的人,成功是一时的,只有做人成功的人,成功才是永久的。因此,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我在2014年主持了湖南省教育厅的一个课题《高职学生的层级教育管理与辅导员胜任素质的对接研究》,在这中间我阐述了高职学生在各学期应该接受的各种教育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在第一学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这期间有辅导员要承担的任务,也有语文老师要承担的任务。我在每个班的第一堂课上都会跟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大家知道学语文的意义吗?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学语文应该学些什么吗?”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学认字,学主题,有的说学习分段落分层次……这就是大家一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语文的了解。每次听到这些我都会心痛,我心痛语文教育离本源越来越远。心痛之后我告诉大家:语文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过去认字、分段分层的层面上,要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构建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
二、人文素养的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再结合社会实践,内化为相对稳定的人格和涵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的目的是提供促成这种内化的种种契机。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来,就要应对包括职业和岗位在内的各种变化,并要在这千变万化中谋发展,求幸福。这就需要一个人有成熟的心智、强大的意志和对职业、对人生饱满的热情,而这些就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所以,无论是从职业发展还是人生经营的角度,每个人都要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构建丰富的精神家园。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没有未来,一个没有精神的个人前途黯淡。
较高的人文素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尚而健全的人格。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综合表现。每个人的人格都各具特点。如果一个人具备高尚而健全的人格,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就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尊重甚至敬重、敬仰,就会为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赢得成功,也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优美而充沛的情感。人是社会的人,必然和其他人建立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些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中,就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对亲人、对朋友、对爱人始终怀有优美和充沛的情感是一个人享受到人生幸福的关键。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职业人奉行的人生原则。人生只有在不断的进步中、不息的奋斗中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没有奋斗的人生无聊而乏味。
高超敏锐的审美能力。美是快乐的源泉,美就存在于自然里、社会中,我们若常常发现,时时感受,就要具备高超敏锐的审美能力,就要阅历丰富,善于观察。
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浮躁。任何东西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在高职语文课本中我们选取经典美文进行分析品读,充分发挥高职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积极调动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增强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真伪的分辨能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让他们告别浮躁,变得思虑深沉。
1.利用自然美陶冶情操。高职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许多是古今文学大师以文字形式诠释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的观照思考和精辟认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这些美文,就好像在与大师促膝谈心、进行心灵交流与对话,有助于学生在灵魂的碰撞中、在人格魅力的体验中,冰释人生中的迷惘和困惑。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我们通过赏析这样一些好的文章使学生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
2.运用丰富的社会思想寓教于学。现实社会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此起彼伏,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学生。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善于捕捉作品中潜在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品格熏陶和教育。
3.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锻炼。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外,还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讨论、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会在每一堂的前五分钟要求一名学生上台说话,朗诵也行,演讲也行,讲故事讲笑话也行,重在大家都上台都开口说话。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希望通过高职语文教育体现出来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人文知识,更认识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世界,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不能胜任的。当前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质修养,它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对国家甚至对人类的責任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性”尤其显示出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它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第三、四批录取进来的,大多带有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嫉妒、孤独、烦恼、冷漠、适应性差等特点。这些问题反过来会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加重对人文类学科的漠视。专家指出:一个热爱生活、人类、真理及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专业突出的学生相比,当然会更有利于社会。因为社会需要更多快乐和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需要任何病态的“天才”。因此,弘扬以一定目的为指导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心态,提高自我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弥补学校在这方面的不足。赋予并加强语文课在这一方面的要求,通过文艺所固有的内在审美魅力感染、唤醒并引导学生对生活本义的认识,在课文中感受生活的苦乐忧欢、体验生活的艰辛与美好,从而热爱生活,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并在生活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和创造的欢乐。高职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枯站讲台,拼命舌耕,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设法运用一些符合当今青年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达到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积极学习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努力不断地学习,成长为知行合一教书育人的人师,培养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想的职业现代人。要用新的语文教育点亮每一盏灯,让他们发光发热,长大“成人”。
参考文献:
[1]张建.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毕淑敏.风不能把阳光打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物[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14C1136)
关键词: 高职语文 教育 育人功能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这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张建院长的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他认为职业教育的人文素养以育人为主,职业素养以育能为主,我非常认同张建院长的观点。
一、高职语文教育的目的
在十一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连续十一年都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对现代高职院学生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我认为高职院毕业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是造福社会的人;第二类是适应社会的人;第三类是危害社会的人。之前我们一直坚持学生只要能适应社会,不危害社会即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院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使我们开始改变观点,开始将培养能造福社会的学生当作目标。当然,高职院学生造福社会主要是依靠专业、技能,但是做事成功的人,成功是一时的,只有做人成功的人,成功才是永久的。因此,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我在2014年主持了湖南省教育厅的一个课题《高职学生的层级教育管理与辅导员胜任素质的对接研究》,在这中间我阐述了高职学生在各学期应该接受的各种教育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在第一学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这期间有辅导员要承担的任务,也有语文老师要承担的任务。我在每个班的第一堂课上都会跟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大家知道学语文的意义吗?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学语文应该学些什么吗?”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学认字,学主题,有的说学习分段落分层次……这就是大家一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语文的了解。每次听到这些我都会心痛,我心痛语文教育离本源越来越远。心痛之后我告诉大家:语文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过去认字、分段分层的层面上,要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构建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
二、人文素养的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再结合社会实践,内化为相对稳定的人格和涵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的目的是提供促成这种内化的种种契机。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来,就要应对包括职业和岗位在内的各种变化,并要在这千变万化中谋发展,求幸福。这就需要一个人有成熟的心智、强大的意志和对职业、对人生饱满的热情,而这些就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所以,无论是从职业发展还是人生经营的角度,每个人都要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构建丰富的精神家园。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没有未来,一个没有精神的个人前途黯淡。
较高的人文素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尚而健全的人格。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综合表现。每个人的人格都各具特点。如果一个人具备高尚而健全的人格,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就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尊重甚至敬重、敬仰,就会为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赢得成功,也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优美而充沛的情感。人是社会的人,必然和其他人建立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些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中,就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对亲人、对朋友、对爱人始终怀有优美和充沛的情感是一个人享受到人生幸福的关键。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职业人奉行的人生原则。人生只有在不断的进步中、不息的奋斗中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没有奋斗的人生无聊而乏味。
高超敏锐的审美能力。美是快乐的源泉,美就存在于自然里、社会中,我们若常常发现,时时感受,就要具备高超敏锐的审美能力,就要阅历丰富,善于观察。
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浮躁。任何东西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在高职语文课本中我们选取经典美文进行分析品读,充分发挥高职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积极调动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增强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真伪的分辨能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让他们告别浮躁,变得思虑深沉。
1.利用自然美陶冶情操。高职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许多是古今文学大师以文字形式诠释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的观照思考和精辟认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这些美文,就好像在与大师促膝谈心、进行心灵交流与对话,有助于学生在灵魂的碰撞中、在人格魅力的体验中,冰释人生中的迷惘和困惑。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我们通过赏析这样一些好的文章使学生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
2.运用丰富的社会思想寓教于学。现实社会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此起彼伏,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学生。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善于捕捉作品中潜在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品格熏陶和教育。
3.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锻炼。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外,还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讨论、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会在每一堂的前五分钟要求一名学生上台说话,朗诵也行,演讲也行,讲故事讲笑话也行,重在大家都上台都开口说话。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希望通过高职语文教育体现出来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人文知识,更认识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世界,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不能胜任的。当前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质修养,它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对国家甚至对人类的責任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性”尤其显示出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它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第三、四批录取进来的,大多带有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嫉妒、孤独、烦恼、冷漠、适应性差等特点。这些问题反过来会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加重对人文类学科的漠视。专家指出:一个热爱生活、人类、真理及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专业突出的学生相比,当然会更有利于社会。因为社会需要更多快乐和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需要任何病态的“天才”。因此,弘扬以一定目的为指导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心态,提高自我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弥补学校在这方面的不足。赋予并加强语文课在这一方面的要求,通过文艺所固有的内在审美魅力感染、唤醒并引导学生对生活本义的认识,在课文中感受生活的苦乐忧欢、体验生活的艰辛与美好,从而热爱生活,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并在生活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和创造的欢乐。高职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枯站讲台,拼命舌耕,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设法运用一些符合当今青年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达到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积极学习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努力不断地学习,成长为知行合一教书育人的人师,培养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想的职业现代人。要用新的语文教育点亮每一盏灯,让他们发光发热,长大“成人”。
参考文献:
[1]张建.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毕淑敏.风不能把阳光打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物[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14C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