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和事业并不是非此即彼,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如果说工作是为了赚钱,事业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平台。”
虽然名为“冬云”,但她却是一个对工作热情似火的女人。俞冬云常说自己是典型的摩羯座:工作勤奋、坚忍不拔。还是职场新人时,面对公司内部的违规现象,她就敢直言不讳,她坚信工作不仅是为了赚取微薄的生活费,还应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大学毕业十年后,俞冬云选择了自主创业,老公觉得这样会给她带来太大的压力,她笑着回答:“我希望自己可以尝试,成功当然最好,但如果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
俞冬云承认自己是个“工作狂”,不过她认为每个女人应该清楚生命不同阶段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年轻时因为顾虑太多,36岁时她才做了高龄妈妈。“公司的很多业务需要我照顾,但作为一个女人,我深知孩子和家庭对于我的意义。”怀孕后,俞冬云减少了工作时间,但却一直保持着工作状态。很多客户是在收到她要休产假的E-mail当天,才得知她已生下了宝宝。
有了孩子之后,俞冬云坦承自己改变了很多,“以前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了母亲之后,孩子有各种需求,所以我变得更愿意倾听了。”
现在,俞冬云的女儿已学会走路。在家照顾女儿的一年时间里,她也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虽然身边有不少朋友为了孩子和家庭放弃了事业,但俞冬云说自己肯定不会这样选择。“家庭和事业并不是非此即彼,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如果说工作是为了赚钱,事业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平台。”在俞冬云眼中,事业是实现自我的重要平台,“只要真心热爱、倾情付出,每个女人都能表现得很精彩。”
初入职场
大学毕业后,学习工业管理的俞冬云被分到北京的一家鞋业集团工作。不过她的工作与管理无关,而是卖鞋。刚开始,俞冬云还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卖鞋肯定比普通店员强很多,但两个月之后,简单的重复性劳作不仅让她失去了工作热情,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
“我读了16年书,难道是为了卖鞋吗?”俞冬云忍不住反复问自己,正当她想要提出辞职时,一件小事给她带来了转机。
从小喜欢画画的俞冬云看到店面的设计杂乱无章、缺乏活力,就动手设计了几张简单的海报,放在店内。一天,集团副总来店内视察,猛然发现了海报,觉得很有新意,就当场把俞冬云找来问话。之后,俞冬云就被调到了专卖店的采购部工作。
进入采购部后,俞冬云开始学习如何采购各种鞋品。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各种鞋业经销商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彼时,恰逢一家香港知名女鞋品牌拓展内地市场,拟在北京建立自己的专卖店。对方负责人认识俞冬云后,很快就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虽然对方的工资只多出几百元,但对于生活拮据的俞冬云来说,已是个足够大的诱惑,她也希望到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中锻炼自己。
但跳槽之后,俞冬云发现这份新工作远非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公司由上至下,从不同分公司到各个部门,内部政治斗争不断。作为新人的俞冬云深深感到办公室政治波云诡谲的可怕。
太过认真的工作态度还是让无心公司政治的俞冬云无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由于经常到新开的专卖店检查,俞冬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些店员与供货负责人联手将产品“偷梁换柱”,制造假账后中饱私囊。发现问题后,她立刻要求专卖店健全盘点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并向自己的老板作了汇报。
与此同时,被截了财路的当事人则跳出来反咬一口,不断挑拨俞冬云的老板将她开除。俞的老板知道问题的复杂性,并未听信对方,但同时也对她说,“证据不足,不要再提‘贪污’的事情了。”
听到这样的答复,俞冬云—下沉默了。刚刚步入职场,对工作和未来都抱有美好憧憬的她面对是非颠倒的现实,感到非常沮丧。气愤的同时,她也在问自己:迈入职场,是否就意味着必须要向现实妥协,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我为什么要工作?只是为了赚取一双鞋的差价利润,还是应该忠于职守?
正当她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痛苦时,总公司发生了巨大的人事变动,专卖店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那位当事人被扫地出门,公司派了一位新负责人整顿事务,但俞冬云已经意兴阑珊。
上世纪90年代,外企是年轻人最向往的工作,俞冬云也不例外。为了能顺利进入外企,她辞掉工作后上了一个英语培训班,为进入外企做起了准备。
重新出发
1998年初,俞冬云应聘成为北京多伦多国际医院发展部的行政助理。一年多后,医院的筹备工作却因资金问题而暂停,迫于生计的她到一家美国的公关公司做起了兼职。
所谓的兼职只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例如往信封上贴地址等一些杂活儿。虽然这些工作很简单,但俞冬云总是做得很认真,而且天天都要加班到八九点。过了一段时间,她就被聘为正式员工。
与很多加入公关行业的大学生不同,此时的俞冬云已26岁,但她同样必须从头学起。虽然英语能力尚可,但公关行业有很多术语,对听说读写的要求也更加专业,俞冬云抓住一切机会,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并练习英语的口语和写作。
幸好,成熟大公司都有一套工作流程,每个进入公司的新人都能按照规范一点点学习,但作为26岁的新人,俞冬云还是有一种紧迫感。
刚到公司时,俞冬云负责的只是一个比较小的客户。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为她的事业带来了转机:由于公司内部的人员变动,她一下获得了为全球两家大型国际航空公司服务的机会。俞冬云立即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在三个月内,必须掌握客户的产品、服务、发展现状以及航空行业的特点。
在此后的几个月中,她天天熬夜到凌晨查阅资料,让自己尽快对客户以及航空业的情况熟悉起来。公关是一个注重细节的工作,而俞冬云又是一个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人,她坦言,自己在这行做久了,对于工作细致的追求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
航空公司每天24小时都会有飞机在不同城市起飞,这也意味着随时可能有意外事件发生,因此自从接手了航空客户,俞冬云的手机每天都是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年轻时的俞冬云身上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由于所在部门的人手有限,每个人的任务总是排得很满,客户还会忽然将一些活动交给他们,操作时间却很短暂。面对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俞冬云却只能单打独斗地应对。
例如,第一次为客户做路演(指航空公司为推广产品和服务在不同城市间做市场推广活动)时,她既要做活动策划,又要寻找相关合作方,还要与客户、媒体不断沟通。“所有事情都是我一个人做的,而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那样做的风险。”俞冬云说,经过几天的忙碌,在没有出任何纰漏的情况下,她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项目。
因为勇气,俞冬云在工作之初面对各种挑战时很少会胆怯,而是一心一意地琢磨如何才能完成任务,“这大概就是年轻、缺乏经验的积极一面。”俞冬云说。
随着接手客户数量的增加、工作经验的丰富 以及对行业了解的加深,俞冬云对工作也愈发应对自如。2002年底,她被越级擢升为客户监理。
由于长期面对航空、旅游类的客户,俞冬云渐渐遇到了自我突破的瓶颈:一方面她希望能有机会接触其他行业的客户,另一方面她发现自己在经验丰富之后,每次做事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同一模式操作,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
此时,另一家香港的公关公司力邀俞冬云加盟,并表示他们在北京设立新办公室后将主要做财经公关,而这正是她一直希望进入的领域,因此俞冬云告别了服务将近5年的老东家。
自立门户
新公司的业务正处于拓展期,俞冬云一上任就忙碌起来,但她很快发现自己负责的客户与之前公司承诺的并不一样。虽然很不情愿,但出于责任感,俞冬云还是一边与总部沟通,一边继续工作。
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俞冬云感到工作非常缺乏目标感,这种无目标状态也让她陷入了无休止的加班之中:每天都要熬夜到凌晨3点。此时,一个朋友建议她,既然做得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出来自己做呢?
经过几天考虑,俞冬云决定尝试创业,2005年1月,她和朋友合伙开了奥博佳传播公司(“obiective”,即目标)。
起这个名字时,俞冬云刚好在学习高尔夫球,起初她总是打不到球,但越是打空球,她就越要埋头看球,这样即使能打到球,球也只是毫无目标地四处乱飞。
教练提示她,除了调整技术动作外,一定要抬头盯准目标,才能将球送到你想要的位置,否则再怎么打都是徒劳。“他的一番话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俞冬云说,因此在成立公司时,她希望公司的目标清晰、行动准确高效。
北京有几百家大大小小的公关公司,但俞冬云在创立奥博佳的最初几年,却从来没有为生存发过愁。这一方面得益于她之前积累的客户关系,另一方面也源自她练就的专业服务能力。很多客户实际上正是信任她的能力才成了奥博佳的客户,如德国汉莎航空、加拿大航空公司、星空联盟、国际航协、加拿大旅游局、多伦多旅游局、希尔顿酒店等跨国公司和组织。
公司成立之初,由于团队成员经验不足,俞冬云一直埋头于事务性的工作,这导致她鲜有时间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虽然一心想把公司做成市场营销公司,但4年下来,奥博佳还是成了一家传统的公关公司。
直到怀上宝宝,俞冬云才终于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在家照顾宝宝的过程中,俞冬云一面享受着新生命所带来的快乐,一面努力冲破常规的思维模式。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奥博佳国际客户的业务受到了较大影响,这更促使俞冬云梳理思路,重新对公司的发展做出定位。
“如果把奥博佳定位为传统的公关公司,不仅路将会越走越窄,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小。”俞冬云说,“作为一家小型本土公关公司,我们不能只盯着一线城市和大型跨国公司及国企,应该放下精英思维,创造与中国二三线城市及民营企业合作的机会。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将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而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也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服务空间。
俞冬云将公司今后的主要服务对象归纳为三类:新技术,新能源和艺术。她更看中的,是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他们未来的成长空间。
俞冬云相信,服务的完美境界是双方的互信和互动,而不是甲方乙方的契约关系。因此,她希望未来与客户建立“一体”式关系,通过磨合为客户制订出最有效的传播方案。
曾经为跨国公司服务近10年的俞冬云,现在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客户,“过去30年,外国政府组织和企业利用公关让中国认识和购买了他们大量的产品和服务。21世纪,中国的公关公司将向世界输出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
虽然名为“冬云”,但她却是一个对工作热情似火的女人。俞冬云常说自己是典型的摩羯座:工作勤奋、坚忍不拔。还是职场新人时,面对公司内部的违规现象,她就敢直言不讳,她坚信工作不仅是为了赚取微薄的生活费,还应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大学毕业十年后,俞冬云选择了自主创业,老公觉得这样会给她带来太大的压力,她笑着回答:“我希望自己可以尝试,成功当然最好,但如果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
俞冬云承认自己是个“工作狂”,不过她认为每个女人应该清楚生命不同阶段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年轻时因为顾虑太多,36岁时她才做了高龄妈妈。“公司的很多业务需要我照顾,但作为一个女人,我深知孩子和家庭对于我的意义。”怀孕后,俞冬云减少了工作时间,但却一直保持着工作状态。很多客户是在收到她要休产假的E-mail当天,才得知她已生下了宝宝。
有了孩子之后,俞冬云坦承自己改变了很多,“以前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了母亲之后,孩子有各种需求,所以我变得更愿意倾听了。”
现在,俞冬云的女儿已学会走路。在家照顾女儿的一年时间里,她也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虽然身边有不少朋友为了孩子和家庭放弃了事业,但俞冬云说自己肯定不会这样选择。“家庭和事业并不是非此即彼,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如果说工作是为了赚钱,事业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平台。”在俞冬云眼中,事业是实现自我的重要平台,“只要真心热爱、倾情付出,每个女人都能表现得很精彩。”
初入职场
大学毕业后,学习工业管理的俞冬云被分到北京的一家鞋业集团工作。不过她的工作与管理无关,而是卖鞋。刚开始,俞冬云还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卖鞋肯定比普通店员强很多,但两个月之后,简单的重复性劳作不仅让她失去了工作热情,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
“我读了16年书,难道是为了卖鞋吗?”俞冬云忍不住反复问自己,正当她想要提出辞职时,一件小事给她带来了转机。
从小喜欢画画的俞冬云看到店面的设计杂乱无章、缺乏活力,就动手设计了几张简单的海报,放在店内。一天,集团副总来店内视察,猛然发现了海报,觉得很有新意,就当场把俞冬云找来问话。之后,俞冬云就被调到了专卖店的采购部工作。
进入采购部后,俞冬云开始学习如何采购各种鞋品。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各种鞋业经销商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彼时,恰逢一家香港知名女鞋品牌拓展内地市场,拟在北京建立自己的专卖店。对方负责人认识俞冬云后,很快就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虽然对方的工资只多出几百元,但对于生活拮据的俞冬云来说,已是个足够大的诱惑,她也希望到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中锻炼自己。
但跳槽之后,俞冬云发现这份新工作远非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公司由上至下,从不同分公司到各个部门,内部政治斗争不断。作为新人的俞冬云深深感到办公室政治波云诡谲的可怕。
太过认真的工作态度还是让无心公司政治的俞冬云无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由于经常到新开的专卖店检查,俞冬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些店员与供货负责人联手将产品“偷梁换柱”,制造假账后中饱私囊。发现问题后,她立刻要求专卖店健全盘点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并向自己的老板作了汇报。
与此同时,被截了财路的当事人则跳出来反咬一口,不断挑拨俞冬云的老板将她开除。俞的老板知道问题的复杂性,并未听信对方,但同时也对她说,“证据不足,不要再提‘贪污’的事情了。”
听到这样的答复,俞冬云—下沉默了。刚刚步入职场,对工作和未来都抱有美好憧憬的她面对是非颠倒的现实,感到非常沮丧。气愤的同时,她也在问自己:迈入职场,是否就意味着必须要向现实妥协,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我为什么要工作?只是为了赚取一双鞋的差价利润,还是应该忠于职守?
正当她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痛苦时,总公司发生了巨大的人事变动,专卖店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那位当事人被扫地出门,公司派了一位新负责人整顿事务,但俞冬云已经意兴阑珊。
上世纪90年代,外企是年轻人最向往的工作,俞冬云也不例外。为了能顺利进入外企,她辞掉工作后上了一个英语培训班,为进入外企做起了准备。
重新出发
1998年初,俞冬云应聘成为北京多伦多国际医院发展部的行政助理。一年多后,医院的筹备工作却因资金问题而暂停,迫于生计的她到一家美国的公关公司做起了兼职。
所谓的兼职只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例如往信封上贴地址等一些杂活儿。虽然这些工作很简单,但俞冬云总是做得很认真,而且天天都要加班到八九点。过了一段时间,她就被聘为正式员工。
与很多加入公关行业的大学生不同,此时的俞冬云已26岁,但她同样必须从头学起。虽然英语能力尚可,但公关行业有很多术语,对听说读写的要求也更加专业,俞冬云抓住一切机会,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并练习英语的口语和写作。
幸好,成熟大公司都有一套工作流程,每个进入公司的新人都能按照规范一点点学习,但作为26岁的新人,俞冬云还是有一种紧迫感。
刚到公司时,俞冬云负责的只是一个比较小的客户。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为她的事业带来了转机:由于公司内部的人员变动,她一下获得了为全球两家大型国际航空公司服务的机会。俞冬云立即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在三个月内,必须掌握客户的产品、服务、发展现状以及航空行业的特点。
在此后的几个月中,她天天熬夜到凌晨查阅资料,让自己尽快对客户以及航空业的情况熟悉起来。公关是一个注重细节的工作,而俞冬云又是一个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人,她坦言,自己在这行做久了,对于工作细致的追求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
航空公司每天24小时都会有飞机在不同城市起飞,这也意味着随时可能有意外事件发生,因此自从接手了航空客户,俞冬云的手机每天都是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年轻时的俞冬云身上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由于所在部门的人手有限,每个人的任务总是排得很满,客户还会忽然将一些活动交给他们,操作时间却很短暂。面对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俞冬云却只能单打独斗地应对。
例如,第一次为客户做路演(指航空公司为推广产品和服务在不同城市间做市场推广活动)时,她既要做活动策划,又要寻找相关合作方,还要与客户、媒体不断沟通。“所有事情都是我一个人做的,而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那样做的风险。”俞冬云说,经过几天的忙碌,在没有出任何纰漏的情况下,她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项目。
因为勇气,俞冬云在工作之初面对各种挑战时很少会胆怯,而是一心一意地琢磨如何才能完成任务,“这大概就是年轻、缺乏经验的积极一面。”俞冬云说。
随着接手客户数量的增加、工作经验的丰富 以及对行业了解的加深,俞冬云对工作也愈发应对自如。2002年底,她被越级擢升为客户监理。
由于长期面对航空、旅游类的客户,俞冬云渐渐遇到了自我突破的瓶颈:一方面她希望能有机会接触其他行业的客户,另一方面她发现自己在经验丰富之后,每次做事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同一模式操作,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
此时,另一家香港的公关公司力邀俞冬云加盟,并表示他们在北京设立新办公室后将主要做财经公关,而这正是她一直希望进入的领域,因此俞冬云告别了服务将近5年的老东家。
自立门户
新公司的业务正处于拓展期,俞冬云一上任就忙碌起来,但她很快发现自己负责的客户与之前公司承诺的并不一样。虽然很不情愿,但出于责任感,俞冬云还是一边与总部沟通,一边继续工作。
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俞冬云感到工作非常缺乏目标感,这种无目标状态也让她陷入了无休止的加班之中:每天都要熬夜到凌晨3点。此时,一个朋友建议她,既然做得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出来自己做呢?
经过几天考虑,俞冬云决定尝试创业,2005年1月,她和朋友合伙开了奥博佳传播公司(“obiective”,即目标)。
起这个名字时,俞冬云刚好在学习高尔夫球,起初她总是打不到球,但越是打空球,她就越要埋头看球,这样即使能打到球,球也只是毫无目标地四处乱飞。
教练提示她,除了调整技术动作外,一定要抬头盯准目标,才能将球送到你想要的位置,否则再怎么打都是徒劳。“他的一番话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俞冬云说,因此在成立公司时,她希望公司的目标清晰、行动准确高效。
北京有几百家大大小小的公关公司,但俞冬云在创立奥博佳的最初几年,却从来没有为生存发过愁。这一方面得益于她之前积累的客户关系,另一方面也源自她练就的专业服务能力。很多客户实际上正是信任她的能力才成了奥博佳的客户,如德国汉莎航空、加拿大航空公司、星空联盟、国际航协、加拿大旅游局、多伦多旅游局、希尔顿酒店等跨国公司和组织。
公司成立之初,由于团队成员经验不足,俞冬云一直埋头于事务性的工作,这导致她鲜有时间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虽然一心想把公司做成市场营销公司,但4年下来,奥博佳还是成了一家传统的公关公司。
直到怀上宝宝,俞冬云才终于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在家照顾宝宝的过程中,俞冬云一面享受着新生命所带来的快乐,一面努力冲破常规的思维模式。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奥博佳国际客户的业务受到了较大影响,这更促使俞冬云梳理思路,重新对公司的发展做出定位。
“如果把奥博佳定位为传统的公关公司,不仅路将会越走越窄,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小。”俞冬云说,“作为一家小型本土公关公司,我们不能只盯着一线城市和大型跨国公司及国企,应该放下精英思维,创造与中国二三线城市及民营企业合作的机会。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将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而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也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服务空间。
俞冬云将公司今后的主要服务对象归纳为三类:新技术,新能源和艺术。她更看中的,是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他们未来的成长空间。
俞冬云相信,服务的完美境界是双方的互信和互动,而不是甲方乙方的契约关系。因此,她希望未来与客户建立“一体”式关系,通过磨合为客户制订出最有效的传播方案。
曾经为跨国公司服务近10年的俞冬云,现在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客户,“过去30年,外国政府组织和企业利用公关让中国认识和购买了他们大量的产品和服务。21世纪,中国的公关公司将向世界输出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