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装务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合肥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从经济普查情况来看,合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必须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难得契机,以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为核心,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合肥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经济普查;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B
一、合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合肥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及家用电器产业)之一,合力叉车、日立建机(中国)、TCM、锻压机床、应流机械、中辰机械、福臻模具等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合力叉车连续十五年产量、效益位居国内叉车行业首位,日立挖掘机产量占中国市场份额20%以上,合锻大型数控液压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合肥市加快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将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合肥装备制造业的统计范围包括了(35)通用设备制造业和(36)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全部行业中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391)电机制造业和(392)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411)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和(412)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共22个行业中类。除非特别说明,所有数据都是基于上述统计范围界定,采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及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从这次经济普查情况来看,装备制造业在促进合肥经济发展、实现就业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004年,合肥装备制造业共有企业单位数687个,占合肥市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9.23%;资产总额10 393 875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2.58%;工业总产值10 072 797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3.27%;工业增加值2 921 124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2.79%;主营业务收入9 759 252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3.29%;出口交货值747 382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3.57%;实现利润714 198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6.99%;上缴税额363 092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8.59%;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37 790人,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5.26%。
在产业科技竞争能力方面,合肥装备制造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在2005年9月份安徽省认定的合肥市全部40个企业技术中心里,装备制造业就有10个,其中,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是国家大型一档企业,中国叉车生产、科研、出口基地,拥有全国叉车行业唯一一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二、合肥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合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仅从这次经济普查情况来看,在全市687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就有300家企业亏损,亏损额达59 836千元,主要集中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等行业,这多少反映了产业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经济普查数据深入挖掘,旨在指出合肥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产业内部结构明显不均衡
以变压器、叉车、挖掘机等为核心产品的三个行业中类,即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57.73%,利润总额比重为69.66%,就业人数比重为34.47%,而其他行业相比之下规模则要小得多。从企业层面来看,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合锻液压机等少数企业主导了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产业内的其他企业则发展得并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成长。
(二)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
2004年,合肥装备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7.29千元/人.年,低于同期合肥市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92.26千元/人.年,也远低于2005年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的103.08千元/人.年。2004年,合肥市通用设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5.01千元/人.年,专用设备制造业为83.67千元/人.年,而2005年,大连市通用设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0千元/人.年,专用设备制造业为115.84元/人.年,合肥市比大连市分别低了42.29千元/人.年和32.17千元/人.年。2004年,合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8.15千元/人.年,从产业内部22个行业看,印刷、制药、日化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最高,为359.64千元/人.年,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其次,为274.91千元/人.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第四,为132.96千元/人.年,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为110.47千元/人.年,最低的为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其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12.93千元/人.年。
(三)科技创新潜力小,产出能力一般
1.企业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偏低
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比重为75.76%,而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筹集的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分别占90.76%和84.71%,装备制造业低于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8.95个百分点。可见,尽管合肥装备制造业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的机制已经形成,但企业科技投入的比重仍然偏低。
2.重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吸收创新经费不足
合肥装备制造业用于技术改造的经费支出约2亿元,以全年实现利润总额7.14亿元作为背景来看,技改投入力度很大。而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是0.14亿元,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仅为269万元,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之比约为1:0.20。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0.07和1:0.24,而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引进吸收比曾经高达1:5、1:8甚至更高。相比之下,合肥市装备制造业与合肥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似,但是若与日韩等国相比,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经费显然极少,消化吸收十分有限。
3.研发投入少,创新潜力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企业研发产出最关键的要素是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投入。合肥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研发潜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研发人员太少。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只有267名研发人员,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0.94%。而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这一比重平均水平分别为1.83% 和2.23%,合肥装备制造业比两者分别低了0.89个百分点和1.29个百分点。
二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2004年,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人均R&D经费(R&D经费与R&D人数之比)为76.98千元/人,R&D经费投入强度0.23%。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R&D经费195.83千元/人,R&D经费投入强度0.93%。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人均R&D经费97.89千元/人,平均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3%。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人均R&D经费比两者分别少了118.85千元/人和20.91千元/人,R&D经费投入强度则比两者低了0.70个百分点。据新浪网报道:世界主要工程机械制造商产品设计及科研人员一般占全部企业人数的15%以上,整机、零部件试验及测试设施完善,主要零部件及整机不断进行性能改进和可靠性试验,年科研开发费用占总销售额的2.5%以上。这一简单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4.科技产出能力一般
2004年,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新产品产值为2167058千元,新产品产值率为21.51%。而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23.16%和16.39%。对比可见,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科技产出能力一般,新产品产值率略低于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平,但比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要高。
2004年,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申请专利数95件,占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的33.81%。
三、推进合肥装备制造业发展建议
合肥市具有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的现实基础,但存在几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产业内部结构明显不均衡,二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三是科技创新潜力小,产出能力一般。为此,必须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难得契机,以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为核心,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合肥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保持优势行业,扶持弱小行业
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继续保持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三个优势行业的发展。对于其他19个相对弱小的装备制造行业,要以是否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为标准,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发展。要通过制定倾斜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引导好弱小行业的发展,为合肥装备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有力的“后备军”。
(二)优化管理职能,提升生产效率
要以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努力优化企业各项管理职能。要积极引进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从财务、物流等环节的信息化开始,积极向生产一线拓展,逐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三)强化政府引导,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要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技术中介组织,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牵线搭桥。政府除了要做好装备工业共性技术的基础研发外,还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四)引进适用技术,联合消化吸收
对于本地装备企业无法制造,却有关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些关键装备,仍要继续引进。但政府要积极组织装备与技术的使用方、科研机构与高校等消化吸收方,由政府成立专门部门牵头负责,依据项目制的管理方式,对整个技术引进过程进行科学安排。资金方面,政府应建立专项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补助基金,用于急需关键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研发投入
政府要积极研究制定研发经费适当抵税等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以优惠政策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要鼓励企业以现有研发人员为基础成立企业技术中心,要为企业技术中心做好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情报等服务。政府要从教育培训入手,大力培养高、中、低等各级研发人才,要通过设在国外的政府机构,帮助企业大力吸纳全球研发人才。研发经费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研究制定政策以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向企业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政府要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研究可行办法,培育金融机构资助企业研发投入的有效机制。
(六)提升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收益
企业要认识到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树立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观念,改革技术创新体制,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创新。政府要严格实施对企业所获发明专利等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创新热情。在创新成果方面,政府应该采取包括税收优惠、奖励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徐杰.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 领导决策,2006(10).
[3] 练元坚. 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分类思考[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5).
[4] 冯晓琦,万军. 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东亚地区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J]. 南开经济研究,2005(5).
[5] 王浩,王杰,廖凡. 技术创新:企业和政府各自的职责[J]. 软科学,1998(4).
[6] 陈丽珍,朱茜. 江苏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创新政策探讨[J]. 统计与决策,2005(3).
[7] 于珍. 纵谈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珍会长管理访谈[J]. 管理科学文摘,2006(3).
[8] 唐晓华,刘春芝. 装备制造产业R&D投入强度、创新动力及合作趋向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2005(3).
(责任编辑:习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经济普查;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B
一、合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合肥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及家用电器产业)之一,合力叉车、日立建机(中国)、TCM、锻压机床、应流机械、中辰机械、福臻模具等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合力叉车连续十五年产量、效益位居国内叉车行业首位,日立挖掘机产量占中国市场份额20%以上,合锻大型数控液压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合肥市加快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将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合肥装备制造业的统计范围包括了(35)通用设备制造业和(36)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全部行业中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391)电机制造业和(392)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411)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和(412)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共22个行业中类。除非特别说明,所有数据都是基于上述统计范围界定,采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及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从这次经济普查情况来看,装备制造业在促进合肥经济发展、实现就业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004年,合肥装备制造业共有企业单位数687个,占合肥市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9.23%;资产总额10 393 875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2.58%;工业总产值10 072 797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3.27%;工业增加值2 921 124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2.79%;主营业务收入9 759 252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3.29%;出口交货值747 382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3.57%;实现利润714 198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6.99%;上缴税额363 092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8.59%;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37 790人,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5.26%。
在产业科技竞争能力方面,合肥装备制造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在2005年9月份安徽省认定的合肥市全部40个企业技术中心里,装备制造业就有10个,其中,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是国家大型一档企业,中国叉车生产、科研、出口基地,拥有全国叉车行业唯一一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二、合肥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合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仅从这次经济普查情况来看,在全市687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就有300家企业亏损,亏损额达59 836千元,主要集中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等行业,这多少反映了产业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经济普查数据深入挖掘,旨在指出合肥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产业内部结构明显不均衡
以变压器、叉车、挖掘机等为核心产品的三个行业中类,即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57.73%,利润总额比重为69.66%,就业人数比重为34.47%,而其他行业相比之下规模则要小得多。从企业层面来看,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合锻液压机等少数企业主导了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产业内的其他企业则发展得并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成长。
(二)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
2004年,合肥装备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7.29千元/人.年,低于同期合肥市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92.26千元/人.年,也远低于2005年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的103.08千元/人.年。2004年,合肥市通用设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5.01千元/人.年,专用设备制造业为83.67千元/人.年,而2005年,大连市通用设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0千元/人.年,专用设备制造业为115.84元/人.年,合肥市比大连市分别低了42.29千元/人.年和32.17千元/人.年。2004年,合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8.15千元/人.年,从产业内部22个行业看,印刷、制药、日化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最高,为359.64千元/人.年,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其次,为274.91千元/人.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第四,为132.96千元/人.年,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为110.47千元/人.年,最低的为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其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12.93千元/人.年。
(三)科技创新潜力小,产出能力一般
1.企业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偏低
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比重为75.76%,而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筹集的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分别占90.76%和84.71%,装备制造业低于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8.95个百分点。可见,尽管合肥装备制造业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的机制已经形成,但企业科技投入的比重仍然偏低。
2.重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吸收创新经费不足
合肥装备制造业用于技术改造的经费支出约2亿元,以全年实现利润总额7.14亿元作为背景来看,技改投入力度很大。而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是0.14亿元,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仅为269万元,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之比约为1:0.20。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0.07和1:0.24,而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引进吸收比曾经高达1:5、1:8甚至更高。相比之下,合肥市装备制造业与合肥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似,但是若与日韩等国相比,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经费显然极少,消化吸收十分有限。
3.研发投入少,创新潜力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企业研发产出最关键的要素是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投入。合肥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研发潜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研发人员太少。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只有267名研发人员,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0.94%。而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这一比重平均水平分别为1.83% 和2.23%,合肥装备制造业比两者分别低了0.89个百分点和1.29个百分点。
二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2004年,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人均R&D经费(R&D经费与R&D人数之比)为76.98千元/人,R&D经费投入强度0.23%。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R&D经费195.83千元/人,R&D经费投入强度0.93%。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人均R&D经费97.89千元/人,平均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3%。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人均R&D经费比两者分别少了118.85千元/人和20.91千元/人,R&D经费投入强度则比两者低了0.70个百分点。据新浪网报道:世界主要工程机械制造商产品设计及科研人员一般占全部企业人数的15%以上,整机、零部件试验及测试设施完善,主要零部件及整机不断进行性能改进和可靠性试验,年科研开发费用占总销售额的2.5%以上。这一简单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4.科技产出能力一般
2004年,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新产品产值为2167058千元,新产品产值率为21.51%。而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23.16%和16.39%。对比可见,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科技产出能力一般,新产品产值率略低于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平,但比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要高。
2004年,合肥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申请专利数95件,占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的33.81%。
三、推进合肥装备制造业发展建议
合肥市具有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的现实基础,但存在几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产业内部结构明显不均衡,二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三是科技创新潜力小,产出能力一般。为此,必须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难得契机,以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为核心,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合肥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保持优势行业,扶持弱小行业
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继续保持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三个优势行业的发展。对于其他19个相对弱小的装备制造行业,要以是否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为标准,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发展。要通过制定倾斜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引导好弱小行业的发展,为合肥装备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有力的“后备军”。
(二)优化管理职能,提升生产效率
要以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努力优化企业各项管理职能。要积极引进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从财务、物流等环节的信息化开始,积极向生产一线拓展,逐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三)强化政府引导,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要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技术中介组织,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牵线搭桥。政府除了要做好装备工业共性技术的基础研发外,还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四)引进适用技术,联合消化吸收
对于本地装备企业无法制造,却有关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些关键装备,仍要继续引进。但政府要积极组织装备与技术的使用方、科研机构与高校等消化吸收方,由政府成立专门部门牵头负责,依据项目制的管理方式,对整个技术引进过程进行科学安排。资金方面,政府应建立专项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补助基金,用于急需关键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研发投入
政府要积极研究制定研发经费适当抵税等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以优惠政策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要鼓励企业以现有研发人员为基础成立企业技术中心,要为企业技术中心做好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情报等服务。政府要从教育培训入手,大力培养高、中、低等各级研发人才,要通过设在国外的政府机构,帮助企业大力吸纳全球研发人才。研发经费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研究制定政策以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向企业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政府要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研究可行办法,培育金融机构资助企业研发投入的有效机制。
(六)提升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收益
企业要认识到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树立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观念,改革技术创新体制,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创新。政府要严格实施对企业所获发明专利等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创新热情。在创新成果方面,政府应该采取包括税收优惠、奖励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徐杰.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 领导决策,2006(10).
[3] 练元坚. 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分类思考[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5).
[4] 冯晓琦,万军. 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东亚地区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J]. 南开经济研究,2005(5).
[5] 王浩,王杰,廖凡. 技术创新:企业和政府各自的职责[J]. 软科学,1998(4).
[6] 陈丽珍,朱茜. 江苏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创新政策探讨[J]. 统计与决策,2005(3).
[7] 于珍. 纵谈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珍会长管理访谈[J]. 管理科学文摘,2006(3).
[8] 唐晓华,刘春芝. 装备制造产业R&D投入强度、创新动力及合作趋向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2005(3).
(责任编辑: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