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宁:老段子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8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本月的马来西亚团体世乒赛,最火的不是国乒包揽男女团体双冠,而是一位已经退役6年的前“大满贯”得主、此番担任央视解说嘉宾的北京小丫张怡宁。虽然只是在世乒赛客串解说,但她的亮相却勾起了无数乒乓迷的美好回忆。张怡宁,前国家乒乓球运动员,出生于1981年10月5日,6岁时开始打球,10岁(1991年)进入北京队,12岁(P993年)进入国家队。运动生涯中曾多次夺得个人世锦赛、奥运会和世界杯冠军。2011年3月31日,宣布退役……俗话说,你能想到她拿冠军,却想不到她成了众网友口中的“大魔王”!
  张怡宁段子之一 自己丢了分还使唤别人
  论比赛气质,张怡宁的气场绝对是女王级,往那一立就镇得住场子。曾任北京队主教练的周树森讲过一个事。2005年全运会女团半决赛,北京队0比2落后于辽宁队(张怡宁、郭焱连输两盘)。当时初出茅庐的丁宁担任第三单,打了鸡血似的横扫此前从未赢过的常晨晨。场下准备第四盘打郭跃的张怡宁就跟郭焱说了一句,“你好好准备第五场(打王楠)吧,看我先把她(郭跃)拿下来。”随后双方士气完全逆转,北京队最终强势翻盘,挺进决赛。明明自己都丢掉一分了还这么霸气侧漏……
  张怡宁段子之二 “没有能不能赢,只有想不想赢”
  竞技体育的精髓在于特定时间和环境内调动自己,释放全部能量。换句话说,就算有夺冠的绝对实力,关键时刻发挥不出来也是白搭。张怡宁就是这么一个收放自如的运动员,在巅峰时期,比赛没有能不能赢,只有想不想赢。正因为此,连输都输得很有底气。有时候无关紧要的小比赛,打两下就输了。主管教练李隼问“能赢干吗不赢”?张怡宁说,比赛时看李隼的眼神就知道这场的结局,“你都不想要,我着什么急。”李指导哭笑不得。
  2009年世乒赛1/8决赛对匈牙利老将托特,眼看要单局“剃秃儿”,赶紧让了俩球(一贯差到可以捧金酸莓奖的演技)。下来李隼说,“你就正常扣呗。”张怡宁一脸无辜,“我怕她够不着……”也是为对手操碎了心……
  张怡宁段子之三 因为找不到对手而退役
  张怡宁心细,善于在场上观察对手,不得不说这种能力有一定天赋成分。雅典奥运会决赛对金香美,赛前握手时,她发现对手的手冰冷,外套拉链几乎拉到了头,立刻断定对手非常紧张,比赛十拿九稳。确定手不是被你吓凉的吗……
  张怡宁讲话特别直,有时候话说出来就特别好玩。退役后有记者问她还打不打球,她说不打了,因为找不着对手,只能偶尔打打网球……
  张怡宁段子之四 实力“打七折”照赢不误
  前中国女乒主教练施之皓曾多次说,其他队员跟张怡宁之间的差距就在于“万无一失”这四个字。老张淡定程度也是神级的,赛时情绪几乎没有起伏,场上无论出什么事都不慌神儿,北京奥运会前遭遇低谷时也没着急、动摇;奥运会女单1/4决赛,临时换备用球拍照样淘汰状态正佳的冯天薇。
  高水平运动员,尤其在国乒这种宇宙级神队,技战术谁比谁也强不到哪去,差就差在心理上。张怡宁自己也说,练就要练到“实力打七折也能赢对手”的地步。正如一网友说:“那么多年了,好像只有她的比赛完全不用担心。”
  张怡宁段子之五 待人和气耐心、木有架子
  张怡宁场上霸气,场下却很和气,跑乒乓球的记者几乎都喜欢她。那种和气还不是假客气,而是真的容易接触,让人感觉特别舒服。有一次忘了是什么比赛,赛前训练结束后,被一帮记者拦下来。耐心细致地回答完所有问题,看没人间了,说了句“那我走了啊,赶班车”,赶紧背起包一溜小跑就没影了……一点奥运冠军的架子都没有。
  乒坛佳话:来华采访过近60次、现年过六旬的意大利乒乓球记者吉纳罗,曾被张怡宁赠予两枚金牌,2003年克罗地亚公开赛女单决赛后老张把冠军送给了他。据说两人私交甚笃,张怡宁刚出道时就被他十分看好。还有一次军训汇报表演结束后,一位记者大哥想采访。老张一时脱不开身,说“待会再说行吗”。谁都以为是敷衍一句,没当事,没想到过了半天,张怡宁主动过来找那位记者了。
  她拿第一个冠军是9岁时
  张怡宁原本叫“张宁”,她小时玩的东西跟一般的女孩不一样,喜欢追跑打闹,喜欢跟男孩儿玩,动枪动刀的。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王凤英发现,幼儿园里还有两个小朋友叫“张宁”,所以就在女儿名字中间加了个“怡”字,希望天性开朗、豁达的宁宁永远都快乐。张妈妈说,这个后加上的“怡”字算是最为契合女儿的个性了。
  张怡宁4岁时,电视里正播放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妈妈模仿电视剧用一根绳把一个气球吊起来,让她每天跳着打球,说那样可以长个儿,小怡宁就在家里对着气球苦练“晴空霹雳”。妈妈见女儿如此好动,就带着她报了不少的兴趣班,最后,喜爱乒乓球的舅舅把宁宁领到了北京东单业余体校乒乓球队,张怡宁这才真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好玩儿的“游戏”,找到了她的兴奋点。那是1987年,张怡宁5岁。
  张怡宁的短发很帅气,但张妈妈一直想把女儿打扮成梳着小辫、穿着花裙的可爱姑娘,可偏偏张怡宁不喜欢这些。翻遍了她从小到大的所有相册,也只看到了一张她穿裙子时拍的照片,而这还是在妈妈的“逼迫”下勉为其难穿上的,拍完后立马就给脱了。一头短发是从张怡宁懂事起留的,张怡宁认为自己留长发不好看,这给一心想打扮女儿的张妈妈留下了些许遗憾。
  张怡宁的调皮淘气也是出了名的。小时候,每天一睡醒就到处跑来跑去,折腾个没完。如果有一天老实了,家长就知道她准是生病了。上幼儿园,她经常和男孩子一起打打闹闹。为此,老师没少找家长,可是不管用。最为厉害的一次,她给姥爷捶腿时竟然一口咬下去,小宁宁在角落里看着忙得团团转的大人们一个劲儿傻笑。
  张怡宁说如果没有舅舅,她就不可能打球。“我小时候打球是舅舅的意见,他努力说服我父母,告诉他们教练是如何喜欢我,我有多么大的希望。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他每天一早送我去体校,晚上训练完准时接我回家。”张妈妈说:“虽然她舅舅的乒乓球功底是在水泥球台上练出来的,但他的正手动作挺正规,宁宁现在的正手动作就都是老舅一手教出来的。我和她爸爸都是普通的职工,家里人没和体育沾上边儿的。”张怡宁妈妈强调说,“最不容易的就是舅舅,为了宁宁打球,牺牲了无数个节假日。周末教练休息,舅舅就当她的陪练,那时体校离家远,中午就在球案子上铺个单子,让宁宁在那里休息一下。从小到大,只要是宁宁的比赛,舅舅每一场都要看,在北京的比赛场场都到现场看。”张怡宁在北京东城体校练乒乓球时,她家还住在城南的陶然亭公园附近,当年交通也没现在方便,为了练球,张怡宁和家人每天跨越三个区,风里来雨里去坚持了4年。   在张怡宁的乒乓路上,妈妈把自己比作“总舵手”,时时刻刻要给女儿把好方向。她说:“任何东西都要适合自己,宁宁没兴趣的项目,我们也不强迫她。但在乒乓球上宁宁是有天赋的。从学校回来躲在自己的屋里在床上练发球,还经常对着家里的穿衣镜练习教练讲过的动作姿势。”张怡宁拿的第一个冠军是在9岁时,而那个冠军有一小半还是她用眼泪哭到手的。那次她第一次代表东城区参加比赛,一同闯进决赛的是平常交过手的一位小伙伴,前两局两人打成了1:1平,当第三局以13:15落后时,张怡宁一下子傻了,因为以前自己还从未输给对方,眼看着人家就要把冠军拿走了,心里委屈地哭了,她抹一把汗水抹一把泪。而对手竟被这架势弄蒙了,让张怡宁轻松获胜,就这样她哭着鼻子夺得了生平第一个冠军。
  打那以后,张怡宁练得更凶了。她再也没让“哭来”的北京市少年冠军旁落过。小学四年级时,北京什刹海体校的乒乓球教练王碧琳将她调进了队里。1995年底,技术全面、打法凶狠的张怡宁如愿进了北京队。在那里,张怡宁遇到了她乒乓生涯中最关键的人物——李隼。由于她在一系列比赛中的突出表现,1997年3月她又被调进了国家乒乓球二队。同年11月,进入国家一队,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冷面杀手”并不冷
  张怡宁给人的印象是成熟得有些冷面,其实生活里的她是个开朗的女孩,遇到熟悉的人常会滔滔不绝。她爱玩,滑冰、唱歌、游泳,都会被她玩到忘我的境地,不过张怡宁说:“除了乒乓球,没有让我着急的事。”李隼透露了张怡宁的一个秘密:“前几年,看别人买车她眼馋,一直想买辆车。跟我说了好几次,我不太同意,当时我跟她说:‘你奥运会拿个冠军,爱买什么买什么,你买飞机我也不管你。’雅典奥运会后,她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好好过了一把开车癮。”
  张怡宁有个外号叫“冷面杀手”,不过张怡宁说:“只要是熟悉我的人都不这样叫我。我打球时没有表情这是正常的,每个球员都有不同的比赛方法,很多人比赛时都不笑的。”
  张怡宁还有“酷哥”和“冷丫”的美誉。对此张妈妈感觉很奇怪,“其实宁宁是一个比较开朗的孩子,你跟她熟了,她的话就会多起来。宁宁的性格受我的影响很大,我喜欢女孩子静一点,打小就告诉她别人问你什么你一定要有礼貌地回答,不问就不要乱说话,小女孩嘴贫不招人喜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喜欢游泳、爱穿漂亮衣服……”
  对战时,福原爱曾被打哭
  最近张怡宁走红的原因,还要从“福原爱被打哭”说起。福原爱是日本乒乓名将,因爱哭和操着一口东北普通话而被中国球迷所喜爱,与王楠、郭跃、张怡宁等国手关系很好,王楠结婚时还当了伴娘。但在国际赛事上,以选手身份与她们对战时,瓷娃娃福原爱总被虐哭,其中“虐”她最深的当数大魔王张怡宁。
  关于张怡宁、福原爱的交战段子,流传最广的当数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女单第四轮的比赛了。当时张怡宁对阵福原爱,轻松打出9:0的成绩。当瓷娃娃就要被虐哭,大魔王不忍心让了一球:耿直地直接把球丢在地上。网友戏称“毫无PS痕迹”、“这演技我给1分”。
  据说在2008年奥运会还发生了一件趣事,赛前乒乓名将王楠送给了福原爱一个玉佩,小爱特别开心地说:“这下我可以不用碰到楠姐了!”结果抽签结束之后,福原爱悲催地发现:是没碰到楠姐,但她碰到了大魔王张怡宁!某次比赛,张怡宁第一局不知道是走神了,还是球脱手了,让小爱赢了。张大魔王一笑,说:“乒乓球真有意思。”之后,小爱就又被张怡宁打哭了。还有一次比赛,还是张怡宁VS福原爱,戏码照旧是大魔王虐瓷娃娃。当时王楠和郭跃坐边上,很着急地说:“你让几个让几个,你看她又要哭了。”
  彭立昭据(乒乓世界)等综合整理。
其他文献
巴图是知名演员宋丹丹和英达所生的儿子。他于1990年出生,7岁就遭遇了父母离婚。一个从小在“娱乐八卦”里存在着的孩子,这个“90后”小胖子,面对流言总是大度地笑一笑:“人生苦短,哪有那么多烦心事儿。”  2015年年底,电视剧《芈月传》热播。其间,让观众咬牙切齿却又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秦惠文后芈姝”长大了的儿子嬴荡。在剧中,他嚣张霸道却也憨态十足,胖胖的脸庞总会占满半个屏幕,因此一出场便遭到观众吐槽
期刊
一、柏拉图(古希腊圣贤):他是“精神恋爱”的鼻祖。但世俗的爱情哪能没有烟火气,太过执着于精神生活的人,可能注定会单身一辈子。  二、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本來很多女人喜欢他,却因被指控与某男子关系暧昧,虽他本人一直都在否认这一指控,但那些女人还是全都离开了他。  三、贝多芬(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音乐家):他一生爱慕过数不清的女人,但她们却都宁愿嫁给别人
期刊
本周我们依然继续“名人明星的第一个饭碗”这个话题。前面,我已给大家讲了木匠出身的大画家齐白石、杂货店小伙计出身的大数学家华罗庚、牙医出身的著名作家余华和学经济出身的大语言学家周有光、英语教师出身的大企业家马云和电工出身的著名相声演员苗阜的故事。这周,我再来给大家说两个运动员出身、两个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一空勤、一空姐)出身的明星故事。  七 两个运动员出身的明星——  陶虹和胡兵  陶虹,是花样游泳
期刊
很多人认为他忽然爆红,而事实上,他为了自己的梦想,已经足足准备了十年。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扮演“靖王”的王凯大红大紫。微博上成群结队的拥趸者,争抢着要当他的“靖王妃”。对于他的忽然爆红,很多人一开始很惊讶,而事实上,王凯为了自己的梦想,已经足足准备了十年。  书店“搬运工”,偏想做演员  其实王凯从小就对表演感兴趣。在高中学业最紧的时候,他看课本上有《雷雨》,就“不务正业”地组织同学们排
期刊
由青年导演徐昂执导,黄轩、王思思、韩童生、李晓峰、张瑶等人主演的年代偶像传奇电视剧《猎人》登陆北京卫视。《猎人》的背景发生在1948年刚刚解放的炎城,面对国民党潜伏特务、散兵游勇、惯盗悍匪等多重阴霾,黄轩饰演的神探耶律麒与助手许留馨在扑朔迷离的案件中抽丝剥茧寻求真相并最终修成正果。  “小鲜肉”和“老腊肉”  当演员的类别按照菜市场的体例分为“小鲜肉”和“老腊肉”后,这是黄轩这样的演员的幸事,同时
期刊
《向阳花》  柳峰/摄  《奔放》赵承顺/摄  《一树春风杏花》张东全/摄  《梦中有花夜光杯》叶卫周/摄  拍摄器材:三星G9300手机  《笑开了花》张齐/摄  拍摄器材:索尼DSC-RX10M3  《我眼中的花》韩洪飞/摄  《春到梨园》华哲/摄  《莲》高雪松/摄拍摄器材:尼康D90  《花开富贵》李任/摄  拍摄器材:苹果iPhone6s  《赏春》徐永健/摄  《山桃》李文杰/攝  《
期刊
一位报社总监带实习记者去采访对象家做采访,采访对象是一位老画家,无儿无女,独自生活。他们进门时,吃了一惊——屋子里散发着霉臭的味道;袜子与内衣随便堆放在一起,时不时窜出几只蟑螂;许多吃过的泡面盒扔在桌子上,里面堆满烟灰,已经长出绿毛,看上去可怕极了。  他们几乎是在各种杂物中“开”出一条路来,才走到沙发旁边,为了可以坐得宽敞一些,只好自己动手把沙发上那些沾满染料的画笔与调色板以及大堆的废纸团挪到地
期刊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我所在中学举行悼念活动,  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们的那一年。  同学们在天安门前留影  同学在教室看毛主  席逝世的报刊  同学来到天安门广场悼念毛主席逝世  学生们制作了花圈悼念毛主席  同学们在天安门前向毛主席遗像宣誓  同学们在教室握拳宣誓  同学们在教室纪念合影
期刊
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空气中弥漫着些许雾霾的下午,借着过年的由头,H先生的母亲让H先生与她一起去自己的一位高中同学家串门。  H先生的母亲20多年前上学时,就与同学G女士关系亲密,毕业多年,她和G女士也一直保持着不冷不热的联系。至于母亲为何要让自己一同前往,H先生认为是自己自幼被G女士看着长大,她对自己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G女士心地善良,就是婚姻历经坎坷,现在与她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是她的第三任丈夫
期刊
别看退休前我在单位任宣传部长,可说实在的,我并没有架子,和大伙,包括各部室的领导、青年人,甚至后勤部门、炊事班的工人师傅,都能打成一片。  分别站在我两边的这两位,都是后勤班的骨干。这两位工人师傅每天把单位的六层楼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礼堂内几乎每天都有大小会议,临近节日之前又有联欢演出,他们不辞辛苦地一遍又一遍布置主席台、摆放桌椅,从不叫苦叫累。我与他们二位很谈得来,谈工作,谈家庭,谈生活。他们的家
期刊